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心理學考研312統考參考書目

心理學考研312統考參考書目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22 08:14:12

心理學考研312統考參考書目?一、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心理是大腦的機能,使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心理的發展、變化是實踐活動的結果,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心理學考研312統考參考書目?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心理學考研312統考參考書目(河南大學考研333教育綜合)1

心理學考研312統考參考書目

一、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觀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心理是大腦的機能,使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心理的發展、變化是實踐活動的結果。

(一)心理是大腦的機能

當動物進化到一定程度時,逐漸産生了大腦,心理活動也伴随而生,但由于動物的大腦結構比較簡單,動物的心理處于比較低級的水平。

當人類産生以後,由于其特性的決定,人類的大腦結構逐漸複雜起來,心理水平也大大提高,從簡單的感覺、知覺、記憶到思維、想象、情感、意志及個性。

人類具有高度發展的神經系統和大腦。作為大腦的機能,派生了人類高度發達的認識能力和智慧,發展了人類語言和抽象思維,孕育了無限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才能,以及複雜多樣、各具特征的人格整體。

神經系統和大腦是使人類高于萬物的物質基礎;人類諸多心理形式所構成的智慧與才能以及整個的精神世界,是使人成為萬物之靈的所在,這樣,人類主宰世界和探索宇宙,直至最終掌握人類命運,才成為可能。

人腦的結構和機能與心理現象相聯系,是逐漸為科學研究所發現的。直至19世紀中葉,腦科學的發展才從解剖上與心理現象聯系起來。

1861年,法國外科醫生布羅卡發現,大腦左半球皮層額下回受損傷的病人罹患了運動性失語症。這個區域後來被命名為布羅卡區。後來還陸續發現,皮層颞下回受損傷引起失聽症,額中回受損傷産生失寫症,頂葉角回受損傷引起失讀症等。這些發現粗略地證明了大腦部位功能專門化的假設。

本世紀60年代以來,斯佩裡等在為治療癫痫發作而施行割斷連接兩個大腦半球的胼胝體手術中,發現大腦兩半球的心理功能是有差異的。

經過反複的研究發現,左半球為言語思維優勢,右半球為空間定向優勢。此後,持續的對兩半球單側化的大量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左半球為認知優勢,右半球為情緒優勢;以及左頂葉為正性情緒優勢,右頂也為負性情緒優勢等功能差異。

與此同時,微電極技術的發展取得在細胞水平上的研究成果。休伯爾和維塞爾對視覺感受野的研究發現,大腦皮層上的某些細胞專門負責接受外界一定方向的線條、形狀、邊緣等視覺刺激;而對腦的核心部位的微電極埋藏研究表明,下丘腦的某些部位分别産生正性或負性情緒反應等。

早在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醫生潘菲爾德在人的大腦手術中發現,對腦的刺激作用引起患者的某些記憶,促進了以後對記憶的神經傳導和物質變化的研究。

在動物實驗中發現,記憶活動中神經突觸上的核糖核酸增多,從而發現核糖核酸是記憶的物質基礎,血液中黴物質的增多超過腦中核糖核酸的數量,就會導緻記憶的破壞,從此開展了大量的關于腦生物化學的研究。

所有這些以及許多其他研究成果,越來越精确的證明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腦的機能。盡管當前腦科學的發展水平,對于說明全部心理機制還有很大差距,但是可以肯定,随着腦科學的進步,心理的生理機制定将得到更精确的揭示。

那麼,大腦是通過什麼活動機制産生心理活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俄國生理學家伊凡·巴普洛夫通過研究揭開了這一科學之謎。

巴普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學說

諾貝爾獎獲得者、俄國生理學家伊凡·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經典性條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現象時,觀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對食物的一種反應特征。

他的實驗方法是,把食物顯示給狗,并測量其唾液分泌。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如果随同食物反複給一個中性刺激,即一個并不自動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鈴铛,狗就會逐漸“學會”在隻有鈴铛但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分泌唾液。

一個原是中性的刺激與一個原來就能引起某種反應的刺激相結合,而使動物學會對那個中性刺激做出反應,這就是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條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個事項,兩個屬于刺激,兩個屬于機體的反應。一個刺激是中性刺激,他在條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預期的、需要的學習反應。這是條件刺激(CS),在巴普洛夫的實驗中就是鈴铛。第二個刺激是無條件刺激(UCS)。他在條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預期的反應;條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現了肉,及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對于無條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應叫做無條件反應UCR。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條件反射之前就會發生的反應。

由于條件反射的結果而開始發生的反應叫做條件反應(CR),即沒有肉,隻有鈴铛的唾液分泌反應。

當兩個刺激緊接着(在空間和時間上相近)、反複的出現,就形成條件反射。

通常,無條件刺激緊跟着條件刺激出現。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相随出現數次後,條件刺激就逐漸引起唾液分泌。這時,動物就有了條件反應。一度中性的條件刺激(鈴铛)單獨出現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與無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的結合稱為強化,強化的次數越多,條件反應就越鞏固。條件刺激并不限于聽覺刺激。一切來自體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複合刺激、刺激物之間的關系及時間因素等)隻要跟無條件自己在時間上結合(即強化),都可以成為條件刺激,形成條件反射。一種條件反射鞏固後,再用另一個新刺激與條件反射相結合,還可以形成第二級條件反射。同樣,還可以形成第三集條件反射。在人身上則可以建立多級的條件反射。

當條件刺激不被無條件刺激所強化時,就會出現條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條件反射建立以後,如果多次隻給條件刺激而不用無條件刺激加以強化,結果是條件反射的反應強度将逐漸減弱,最後将完全不出現。例如,對以鈴铛為條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條件反射的狗,隻給鈴聲,不用食物強化,多次以後,則鈴聲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漸減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現條件反射的消退。

巴普洛夫認為,消退是因為原先在皮質中出可以産生興奮過程的條件刺激,現在變成了引起抑制過程的刺激,是興奮向抑制的轉化。

這種抑制稱為消退抑制。巴普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腦皮質産生主動的抑制過程,而不是條件刺激和相應的反應之間的暫時聯系已經消失或中斷。

因為如果将已消退的條件反射放置一個時期不做實驗,他還可以自然恢複;同樣,如果以後重新強化條件刺激條件反射就會很快恢複,這說明,條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暫時聯系的消失,而是暫時聯系受到抑制。

消退發生的速度,一般是,條件反射愈鞏固,消退速度與就愈慢;條件反射愈不強烈,就愈容易消退。

巴普洛夫和他的助手們變換了各種形式來驗證“條件反射”的存在。他們變換的中性刺激,在喂食前使燈光閃爍,或者在狗可以看見的地方轉動一個物體,或者某個可以碰觸到狗的物體,或者拉動狗圈上的某個部位,總之,各種可以被狗感受到的中性刺激都試過了;他們甚至還嘗試了改變中性刺激與喂食之間的間隔時間,結果都證明條件反射的确是存在的。巴布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可以解釋人的很多行為。人的日常生活極其複雜多變,但人可以随機應變,首先就在于人因為條件反射而處于一種自動化了的或半自動化了的狀态。但是,如果這種條件反射才産生負面作用的話,就會引起強迫症狀、焦慮或不安發作。中小學生的不良習慣辍學多由此形成。

(二)心理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大腦具有産生心理活動的機能,但大腦自身卻不能産生心理活動,隻有當大腦接受刺激物的刺激時,才能産生心理活動,這些刺激物就是客觀事物,所以說,心理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人的心理的産生,是由人的大腦所處客觀環境中的各種刺激物做出反應的結果,因此,人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心理活動的内容和水平就存在着差異。

狼孩的啟示

1920年,在印度的一個名叫米德納波爾的小城,人們常見到一種“神秘的生物”出沒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兩個用四肢走動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隻大狼後面。後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裡終于發現這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裸體的女孩。

大的年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這兩個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納波爾的孤兒院去撫養,還給他們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到了第二年阿瑪拉死了,而卡瑪拉一直活到1929年。這就是曾經轟動一時的“狼孩”故事。

據記載,“狼孩”剛被發現時用四肢行走,慢走時膝蓋和手着地,快跑時則手掌,腳掌同時着地。他們總是喜歡單個人活動,白天躲藏起來,夜間潛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讓人們替他們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時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

每天午夜到淩晨三點鐘,他們像狼似的引頸長嚎。他們沒有感情,隻知道饑時覓食,飽則休息,很長時間内對别人不主動發生興趣。

不過他們很快學會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樣。隻是在一年以後,當阿瑪拉死的時候,人們看到卡馬拉“流了眼淚——兩眼各流出一滴淚”。

據研究表明,七八歲的卡馬拉剛被發現時,隻懂得一般六個月嬰兒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力氣都不能使他很快地适應人類的生活方式。

他兩年後才會直立,六年後才艱難地學會獨立行走,但快跑時還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學會講話:四年内學會六個詞,聽懂幾句簡單的話,七年後才學會四十五個詞并勉強的學會了幾句話。在最後的三年中,卡馬拉終于學會在晚上睡覺,也不怕黑暗了。

很不幸,就在他開始朝人的方向前進時,卻死去了。據“狼孩”的喂養者估計,卡馬拉死時已十六歲左右。但他的智力隻及三四歲的孩子。

事實證明,心理是大腦與客觀事物相互作用的産物,人與動物生活在一起,在動物生存環境的作用下,隻能産生像動物一樣的低級心理活動,而人則在人類社會生活環境中活動,人類社會生活環境,卻是紛繁複雜、豐富多彩、變化多樣,不斷發展的,在這種環境中,大腦所接受的刺激也是複雜多變的,由此所産生的心理活動内容也是非常豐富的,并且是不斷提高的。

如果一個人在長期與社會文明隔離的情況下生活,盡管其大腦的生理構造是正常的,但是其心理與行為,卻完全被環境所同化了,尤其是兒童,和狼在一起就成了狼孩。

(三)人的心理的發展、變化是社會生活實踐的産物

人的心理産生後還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與其所從事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緊密相連。

比如,中學生的心理活動内容、水平與小學生的心理活動内容、水平相比,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既與他們的生理特征有關,更與他們所從事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的目标、任務、活動方式密不可分。

1、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大腦功能的開發

大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大腦的機能,大腦具有巨大的開發潛能,而社會實踐活動則使大腦潛能的開發成為可能。

中小學所開設的數、理、化、生等課程,着重于抽象邏輯思維的訓練,學生通過對這些課程的學習,不斷提高抽象邏輯思維水平,而這一社會實踐活動對左腦潛能的開發具有重大意義;語文、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開設,著重于形象思維的訓練,學生通過對這些課程的學習,不斷提高形象思維水平,這一社會實踐活動對右腦潛能的開發具有重大意義。

2、社會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心理内容

人的心理内容是随着社會實踐活動的增加而不斷豐富的,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越多,作用于大腦的刺激就越多,大腦通過加工、處理産生的心理内容也就越多。

如人的實踐活動領域越廣闊,人的認知視野就越開闊;人際交往面越廣,人的情感就越豐富;人們對應環境變化的經曆越多,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越多;人們受到的磨難越多,意志就越堅強;人們處理困難問題越多,智慧水平就越高等。

中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閱讀面越寬,知識的積累就越豐富;思考的問題越多,對問題的認識、理解就越深刻;與老師、同學交往的越多,同老師、同學們相處的就越好,等等。

3、社會實踐活動促使心理活動水平不斷提高

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正常反應不是簡單機械的複制、攝影和翻版,而是一種能動的主觀反映。

所謂能動的反映,就是有選擇的反映,尤其是對新異刺激的反映會更加及時。

當實踐活動向大腦源源不斷的提供刺激時,大腦不是機械的做出簡單的一對一反映,而是通過加工、處理有選擇的做出反映,對新異刺激的敏感性使大腦優先對其選擇,并及時加工、處理作出反映。

大腦對新異刺激加工、處理的次數越多,其加工、處理功能就越強,能動的主觀反應水平就越高,對實踐活動的指導作用就越明顯。

因此,可以說實踐活動的水平和心理活動的水平是在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的。在學校教育中,包括學習活動在内的各種活動開展得越豐富多彩,質量越高,越有利于學生的心理活動向更高水平發展、變化。

二、心理學各流派的心理觀

(一)西方心理學主要流派的心理觀

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和一個短暫的曆史。說它有一個漫長的過去,是因為心理學幾千年來一直是哲學的一部分,說它有一個短暫的曆史,是因為直到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的心理學實驗室,把自然科學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應用于心理學的研究中,心理學才從哲學的襁保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而這至今也不過百餘年的時間。

從這個角度來說,與那些已經長大為“成人”的學科相比,心理學隻是一個“小孩子”。回顧心理學這短暫的曆史,了解其發展的曆程,将能夠使我們對心理學的現狀有一個更為清楚的認識。

馮特與心理學的誕生

馮特,德國心理學家,現代實驗心理學創始人之一。

1832年8月,馮特出生于德國曼海姆北郊内卡勞,1920年8月卒與萊比錫。

從1851年起,馮特進入海德堡大學、柏林大學等學校專攻醫學,1856年獲得博士學位。次年,擔任海德堡大學生理學講師。

1858年轉入精神科學領域,重視“感官知覺”的問題。1863年出版了《論人類和動物的心理學講演錄》,這部著作從許多方面論述了人的意識現象和動物的心理。

1865年初出版了《人體生物學教程》,反映了當時生理學的成果,曾得到恩格斯肯定的評價。

1874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學綱要》,他是實驗心理學的第一部重要專著。同年,馮特應聘于萊比錫大學,直到去世,共任教45年。

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标志着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心理學家日益增加,他們開始對馮特的有關心理學的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提出許多異議,産生了不同的學說和學派。根據研究者建構理論的不同學說 大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主要的心理學派,各學派的主要觀點如下:

1、結構主義學派

結構主義學派是心理學中的第一個學派,其奠基人是馮特,代表人物是鐵欽納。

該學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并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向和激情三種元素。

感覺是知覺的元素,意向是觀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緒的元素。

所有複雜的心理活動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在研究方法上,結構主義學派強調内省法,即了解人們的直接經驗要依靠被試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

在他們看來,心理學的主要工作是把意識經驗分解成若幹基本元素,然後再研究整合了的要素。

2、機能主義學派

機能主義學派的創始人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爾。

機能主義學派也主張研究意識,但是他們不把意識看做個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把意思看成川流不息的過程,即意識流。

比較而言,結構主義學派強調意識的構成成分,而機能主義學派強調意識的作用與功能。

例如,結夠主義學派關心什麼是思維,而機能主義學派則關心思維在人類行為中的重要作用。

機能主義學派的這一特點,推動了美國心理學面向實際生活的過程。

20世紀以來,美國心理學一直比較重視心理學在教育領域和其他領域的應用,這和機能主義學派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3、行為主義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1913年創立的。

在華生看來,意識與心靈生活都是迷信而玄妙的,研究這種不能琢磨的東西是不科學的,心理學應該研究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并以刺激與反應間的關系作為心理學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應該是直接的觀察與測量,内省法是不客觀的,也是不科學的。

可見,行為主義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應當研究行為;二是反對内省,主張用實驗方法。

行為主義心理學産生以後,在世界各國心理學界産生了很大反響。行為主義強調研究可以觀察的行為,這對心理學走向客觀研究的道路有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他的主張過于極端,否定研究人的心理内部結構和過程,否定研究意識的重要性,以及機械的分析人的行為,從而限制了心理學的健康發展。

4、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是由德國心理學家韋特海默首創,代表人物有考夫卡、科勒。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形狀、完型、整體。

他們所研究的主要問題是有關知覺的過程。格式塔心理學深受物理學中“場理論”的影響,認為人腦中也有一個“場”,這個“場”也有一定的規律,人腦就是按此規律把客觀的東西組成一定的完型。

他們反對結構主義心理學的心理元素觀點,也不同意行為主義心理學所持有的刺激-反應分析觀點,而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

他們認為,整體不能還原為各個部分、各種元素的總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體;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約着部分的性質和意義。

例如,一首樂曲包含許多音符,但它不是各個音符的簡單結合,因為一些相同的音符可以組成不同的樂器,甚至可能成為噪音。因此,分析個别音符的性質,并不能了解整個樂曲的特點。

格式塔心理學采用的方一種直覺的觀察法,并且是以闡述現象為主。但是,其理論不僅僅适用于知覺的研究,還可以解釋其他許多問題,例如,學習研究中的有關頓悟和問題解決,乃至近年來認知心理學的出現都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學理論的巨大影響。

5、精神分析心理學

精神分析心理學是由奧地利維也納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在1896年創立的。

精神分析理論不僅是現代心理學中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而且也是20世紀影響人類文化最大的理論之一,其理論主要來源于治療精神病的臨床經驗。

如果說構造主義、機能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重視意識經驗的研究,行為主義重視正常行為的分析,那麼精神分析則重視異常行為的分析,并且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無意識現象。

精神分析學說認為,人類的一切個體的和社會的行為,都根源于心靈深處的某種欲望或動機,特别是性欲的沖動。

欲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并表現在人的正常的和異常的行為中。

欲望或動機受到壓抑,是導緻精神病的重要原因。

所謂精神分析就是通過釋夢和自由聯想等手段,發現病人潛在的動機,使其精神宣洩,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精神分析學派在發展過程中,許多後繼的研究者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提出了反對的觀點。

在受到社會學和人類學發展的影響下,精神分析理論開始轉向重視和研究人格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文化因素,這些理論和觀點被稱為“新精神分析理論”。

總之,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派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和方法以及對心理現象的理解等方面都存在尖銳的分歧。

這種學派紛争的景象對心理學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因為每個學派都從一個側面豐富和發展的心理學。

(二)當代心理學流派的心理觀

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以後,不同學派的紛争局面并沒有持續很久。

大約從20世紀30年代以後,各派間就出現了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心理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某些占統治地位的傳統觀念(如行為主義、精神分析)受到了日益猛烈的攻擊,新的心理學思潮相繼産生。

這些思潮不是以學派的形式出現,而是作為一種範式、一種潮流、一種發展方向去影響心理學的各個領域。

目前,這些新思潮主要有: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和現代心理學。

1、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傑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創立的,它興起的年代稍晚于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而且在心理學界的影響也比這兩個學派的勢力小,所以被稱為現代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批判精神分析是“殘缺的心理學”,主張心理學的研究應以正常人為對象;批判行為主義是“幼稚心理學”,主張以人的需要出發去研究人性,研究人類異與動物的一些複雜經驗,比如動機、欲望、價值、快樂、情感、生活責任、生命的意義等。

人本主義心理學對人性持樂觀的看法,認為人類本性是善良的,而且其中蘊含着無限的潛力。

因此,他主張要改善環境以利于人類人性的充分發展,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人本主義的興起給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很大的啟示。

但是,它對人性的看法是以自我為出發點的,他們片面強調天生潛能的作用,錯誤的理解了人的本質。

此外,人本主義心理學本身的概念比較模糊,缺乏明确的定義,也沒有具體說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其理論難以得到檢驗。

2、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初50年代,它運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研究認知活動,其研究範圍包括感知覺、注意、表象、學習記憶、思維和言語等心理過程或認知過程,同時,認知心理學對兒童的認知發展和人工智能(計算機模拟)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所謂信息加工觀點,是指将人腦與計算機進行類比,把人腦看作類似于計算機的信息加工系統。

認知心理學的核心是解釋認知過程的内部心理機制,即信息是如何獲得、儲存、加工和使用的。

盡管目前一些心理學家對認知心理學的對象有不同的表述,側重的方面也多不相同,但他們所涉及的實際上都還是認識的内部心理機制問題。

此外,認知心理學除了應用心理學的一般研究方法之外,還發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例如,反應時記錄法、口語報告法、計算機模拟等。

由于認知心理學強調研究意識和心理機制,它被稱為心理學中的“心理主義”,并且由于它強調人的行為受其認知過程的制約,而被看作一種那有強烈的理性主義色彩的心理學理論。

近年來,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結合産生了認知神經科學,他主要研究認知功能的腦機制、認知與神經系統活動的聯系、腦發育與認知功能的發展等。

科學家們相信,隻有揭示心理活動的腦機制,特别是認知功能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才能真正揭示大腦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如認知、情緒、意識和無意識等)的特點。在21世紀,認知神經科學将有望成為心理學發展的主流。

3、後現代心理學

後現代心理學是由持相近觀點的心理學家及其他社會科學家彙集而成的一種新的心理學研究趨勢。

它産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是後現代文化思潮的産物,是在對科學主義心理學批判和解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在研究方法上,後現代心理學反對實政方法的霸權,主張心理學研究應該采用多元的思維方式、多視角的看問題,研究方法應該多元化,對現象學、釋義學、文學評論等諸家學說兼收并蓄。

後現代心理學關注社會發展和時代潮流,反對科學主義心理學把人視為機器的物化研究模式,重視對人的高級心理現象的研究;主張心理學應偏重于人的思維、創造性、人際關系、共存意識等高級心理活動。

他們呼籲心理學應該與倫理學、社會學、教育學、藝術學、文學相接觸,以此成為能夠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指導人的發展、促進人際和諧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科學。後現代心理學為心理學的研究和發展打開了新的視界,增添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但是,由于它起步較晚,其存在前提、理論構想和發展前景等都沒有達成共識,也沒有形成完整體系。

尤其是他對科學主義心理學不加甄别的全盤否定,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後現代心理學一定會茁壯長大,成為心理學的一支強有力的生力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