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所描寫的是一個純美的世界,那裡山色清秀,水景迷人,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流。
美的景,心的靜,情的純,都似那涓涓流水,漂流在令人魂牽夢繞的純美湘西。
純美的愛情天邊,徐徐落下的紅日,在白塔的尖頂上稍作停留。照耀着那些被染成桃花色的浮雲,晚霞纏綿,空氣微涼,亦如翠翠孤獨的心境。
她總是愛坐在白塔後,望着遠處溫柔的夕陽,讓餘晖的暖撫慰内心的孤寂,和懵懂所帶來的薄薄凄涼。花季少女不願再享有這落寞的平淡,似乎在向往着什麼,來填補這感觸所生出來的空虛。
她的情像雲,純美,清新,卻又帶着一縷若有若無的惆怅。她渴望着得到愛情,卻又小心翼翼地試探。傩送的心似水,清澈,透明,夜晚山坡上如煙似幻的歌聲,撥動了翠翠純情的心弦。
清風伴月,小蟲伴歌,皎潔的月光下,少女的愛意仿佛變成了輕柔的柔波,緩緩流向有虎耳草等待的夢的遠方。如夢般的靜谧中,兩個年輕人的心越來越近了。
父母的歌聲唱動人心,唱出了純潔的翠翠,亦唱出了爺爺無盡的牽挂與愛,以及心中無限的愛與疼惜,想着自己快要離去,想着翠翠一個人孤苦伶仃,他多麼希望給翠翠找一個依靠。
一隻小管子,一首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軟了,心中的憂慮也随之吹來,她擔心爺爺離去,她害怕與爺爺永别。
可她不明白,看似快樂的爺爺也是憂愁着的,他不願翠翠憂傷。
最終帶着對翠翠的牽挂,安靜地走了,翠翠所依靠的這抹溫暖如餘晖一般散去,但這種血濃于水的親情将與青山鄉間一起化作永恒。
水一般的湘西,有着水一般的柔情,孕育出純美的景和情。通過愛情與親情的純美描寫,以下我将從三個方面來解讀:
《邊城》之深度“小橋流水人家”這種歲月靜好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在沈從文的筆下被體現得淋漓盡緻。初讀《邊城》時你也許會詫異,仿佛自己走進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那裡雞犬相聞,人情質樸,處處一片和諧融洽。
平靜的生命本無波瀾,但是由于怯懦和膽小,使得悲劇由此展開。天保遭遇意外而死,傩送心中有愧不歸,爺爺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離去,隻留下翠翠一人苦苦守望。
在整篇小說中,轉折點不停地出現,體現了人生世事無常,其中悲涼卻不絕望,凄美卻不壓抑。《邊城》是一個悲劇,更是一種信仰。
在這個越來越以财物來評比一個人的時代,我們不得不以遷就的心态去面對,并迫使自己進入到這個難免會有些落寞的環境。都市繁華下擁擠的喧嘩總會在耳邊索繞;盛世霓虹下璀璨的光芒總會在眼前閃耀。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仿佛丢掉了一個聖賢者本具有的純淨的心靈。
也許真的是時代造就了人的靈魂,在每個人的内心深處,都渴望着一種甯靜,堅守着一種信仰,讓那顆焦慮的心,能夠安靜下來,如水一般緩緩前行。
這是沈從文所展現的一種“水性社會”的藝術,正是要讓後之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很多時候,我們愛上的隻是自己的想象。也許一次的錯過,留下的将會是終身的遺憾。
年少的青澀注定隻能擁有懵懂的愛情。夾雜在兩個男人的生命中,即便内心有自己的看法,也不能輕易地脫口而出,但不幸的是這兩個男人之間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大家選擇藏在心裡。
可終于有了解決的辦法時,哥哥卻提前犯了規,或許是因為不自信的緣故。
但更可悲的是天保的成全并沒有使翠翠獲得幸福,反而因為他的離去,一場本應甜蜜的結局這是也因懷有内疚而就此終結。
留下的隻有無盡的等待,仿佛又沒有盡頭的漫長。
隻是一段凄美而又糾結的愛情,
李清照在《一剪梅》中這樣寫道:“一種相思,兩處困愁。”用它來诠釋這段愛情再恰當不過了。
那山、那人、那物,純真的翠翠好不容易邂逅了純真的愛情,但也正是純真的心态結束了純真的一切。
“爺爺,莫說個笑話吧。”既然你選擇了逃避,也一定要笑着面對結局。
年輕、美麗、什麼都剛剛好,隻是當愛情變成抓不住的水,不管你是握緊還是推開,終有一天它會流逝或者蒸發,既然如此,離開便也成為其唯一的選擇。
既然無法控制享福的幻覺,那不如将每一份思念化為永恒,在每個平平淡淡的日子裡,去感受那曾經在記憶裡充盈着的美好。
于丹說:“我看《論語》的溫度,不燙手,亦不冰冷,略高于體溫,千古恒常。”
而我看《邊城》的溫度,忽高忽低,若即若離,但卻與體溫連在一起,回味無窮。
田園牧歌式的邊城往事,給予我們的不僅僅美麗的風景,純美的情感,更多的精神上的淨化和升華。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豎立着一個溫度計,去衡量當我們身處湘西時的快樂心情,去評度當我們初逢愛戀時的短暫波瀾,去調節當我們情感低落時的惆怅根源……
寫在最後:滾滾紅塵裡,每一次相遇都是生命的傳奇,每一幅熟悉的畫面都是無聲的影片,“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鬧意。”小說的結尾平和,給我們的感動,已不是情緒的波動,而是具有餘味袅袅的牧歌情韻,像一首抒情詩,充滿着浪漫主義,指給我們追尋善與美的捷徑。
- END -
作者:冬夢雨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