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八年(813年),李賀因疾病辭去了奉禮部之職,由京城長安奔赴洛陽。
由于路途遙遠,家族沒落,仕途多蹇,報國無門,李賀心情不佳,隻好踽踽而行。
此時離“安史之亂”的平定雖已過去了半個世紀,但此時的重擊對大唐卻是緻命的,已經是傷筋斷骨了。
不僅大唐被“安史之亂”一切兩半,甚至中華文明也被“安史之亂"劃出了一道道裂痕。
讓胸襟開放的大唐悄悄的關閉了心房,對外來文化及勢力充滿了疑惑。
李賀在國勢和家門的雙重壓力下,百感交集,逐寫下了《金銅仙人辭漢歌》:
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诏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置前殿。
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迹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裡,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将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迹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己遠波聲小
李賀先以小序以明詩之意圖。
魏明帝曹叡,乃曹操之孫。青龍元年,遷徙長安銅人承露盤即發生在這一年。
“宮官”即宦官;“牽車”指駕車;“捧露盤仙人”,即指銅制仙人,手捧銅盤玉杯,接承雲表之露。
因遷徙過程中需要将銅仙人拆解,卸下其銅盤時,仙人竟然潸然淚下。李賀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此詩四句一轉韻,為一小節,共三小節。先說第一節,是喟感歎,有感而發。
茂陵:是指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劉郎:即指劉徹,劉徹寫過《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武帝有這等才華、這等文筆,絕對算是文武雙全的一代帝王,他最後感歎道"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不過是讓人知道韶華易逝,人生易老,漢武帝這樣偉大的人物也不過“夜聞馬嘶曉無迹”。
夜裡還聽得見他胯下奔馬的嘶鳴聲,早上起來卻沒有了蹤迹。那畫欄旁邊的桂樹還飄着香氣。
而長安城裡三十六宮隻剩一片苔藓了。
中間一節寫得頗為傳神,将銅人拟人态寫活,一副要離開漢宮時的凄婉之情。
金銅仙人“高二十丈,大十圍”乃漢武帝所鑄造,到了魏明帝己過去三百年。
仙人被拆離漢宮,又遷徙洛陽,因“重不可緻”,被迫留在了長安東邊的灞橋。
李賀高明的将這一段掩去,隻寫了金銅仙人啟程動身這一段。官員指揮車子向千裡之外的洛陽出發。
剛出東城門,迎面刮來的酸風射進了眼眸;天上的月亮和漢時無異,陪着我慢慢走出城門。
我回憶起漢武帝來,淚水如鉛,沉重無比。
李賀把銅人當成仙人,擁有人的一切情感,可以看到天上的月亮,感受吹來的酸風,而流下了難過的眼淚。
最後一節四句已是想象了,融進了李賀的情感。
衰蘭:指秋天蘭花已老,故稱衰蘭,蘭花在中國文化中是高潔典雅的象征。
衰蘭的文學意象包含着肅索苦澀,王建詩:“枯桂衰蘭一遍春,唯将道德定君臣。”
李賀将“衰蘭”的意象用到極緻,以小别大,以低送高。
客:即指仙人,仙人居高位未必能知,故李賀感慨長歎。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聲一出,四周寂靜,李賀将景别縮小,将聲音減量,讓失落的情緒漸漸遠去,最終消逝于畫面之外。
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叙事角度别出心裁,本是金銅仙人辭别漢宮,卻成了衰蘭留戀送客。
主賓易位,銅人潸然淚下,蘭草秋風生悲,旁觀者則以“天若有情天迹老”一句扣題,讓悲不限于悲,讓情累加于情,方讓此詩流傳至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