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的琴》是一部由張猛執導,王千源、秦海璐、張申英、周逵等主演的劇情、喜劇電影,于2011年7月15日在中國上映。這部電影的評價很高,男主角王千源因此片斬獲東京電影節影帝,影片又包攬上海電影節四項大獎。但是票房慘敗,隻有六百多萬,在《鋼的琴》獲得好的口碑、更多的人想去影院看的時候,電影院已經把它撤下線。可以說票房和口碑兩極分化,好的口碑并沒有帶來好的票房。
張猛在《鋼的琴》裡用一種略顯荒誕的方式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東北某重工業城市中發生的一個簡單的故事:為了争取女兒的撫養權,下崗工人陳桂林回到廢棄的工廠,與一幫以前的工友一起,用鋼鐵澆築了一架鋼琴。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非常好的國産片,很别緻、有特點。它用輕松、幽默的方式,講述一個逝去階層的悲憫情懷和失落——重要的是,生活還要繼續。影片有濃厚的蘇俄懷舊風格,而且每一個轉場都有音樂過度,鏡頭也很文藝。其實,《鋼的琴》更像是一部商業片。有一個緊湊的故事、貌似輕松、幽默的叙述方式。
導演張猛是來自工人階級的孩子,在破敗的東北工業區長大,從小耳濡目染,後來生活其中。走在小城街頭上,那些接受了命運改變的人們,有的另謀職業,有的無所事事,加上文工團的父親、看到自造的鋼琴,這一切都激起了他的創作欲望。正如張猛自己說,陳桂林的性格也有自己的影子,至少星座上會是一樣的:白羊座。
張猛去鐵嶺評劇團裡找木材,發現了一台斑駁破舊的木質鋼琴,至今還能發出聲音。父親告訴他,那是上個世紀70年代,一群文藝工作者為了省錢,畫圖紙、自己動手造出來的琴。他在沈陽的鋼材市場買建材,發現這裡聚集了大量鋼鐵廠的下崗工人,他們身懷絕技,車、鉗、銑、鉚、電、焊一應俱全,在那裡混着度日。這兩件事情一直在張猛的腦子裡盤旋,揮之不去。終于有一天,他想出了一個故事,落魄的父親要争奪女兒的撫養權,找了一幫三教九流的下崗工人來造鋼琴。劇本隻有簡單的30頁紙,成本預計5百萬人民币。
他拿着上海國際電影節給的30萬獎金、韓國方面提供的50萬後期制作費,拉着秦海璐、王千源,就在東北紅旗拖拉機廠開機了。開機2周後,大家才知道,劇組的賬上隻剩下47塊錢。張猛當時窮困潦倒,停了戲,到處給人找人投錢。秦海璐發現劇組情況很窘迫,把自己收到的五分之一預付款退回來,把片酬都投進電影。她做起了出品人,後期制作沒錢,再自掏腰包來墊。王千源在拿到東京影帝的時候,還沒有從劇組拿過一分錢的片酬,手上隻有一張白條。張猛的劇組住在很差的旅館裡,周圍都是民工居住地。來上海,他住在電影節安排的酒店裡,因為上網費貴,上去幾分鐘後,就要趕緊下線,拔網線。這就是當時的真實的狀況。
在那個年代,有你的背影嗎?
張猛喜歡早期印度片。在他的安排下,工人們造鋼琴時跳起了西班牙舞;偷琴失敗後,陳桂林獨自坐在大雪中寫意地彈奏;幾個工人喝高了,沒有滿口酒氣地大喊“再幹一個”,而是靠在豬腿上,集體高歌一曲。
這些才是張猛真正想表現的東西:緬懷逝去的集體主義時代。影片裡甚至充滿了俄羅斯和德國音樂,因為導演想要使用一種“社會主義”的方式和配器,讓觀衆感覺到集體主義時代特有的聲音。他說:實際上父親和孩子,包括鋼琴,都隻是一個親情的外殼。最打動我的地方是這一群工人再重新回到工廠裡面、再度回歸工人階級的感覺。那麼一架鋼琴的事情能夠把所有人再忽悠到一起、集結在一起,這是我特别中意的一個地方。
整個東北都是重工業地區,老工業基地、共和國長子,也是工人階級最榮耀的地方。隻要你經曆過那樣的老工業時代,你就會懷念。影片裡描寫的那個年代正好是社會變革時期,工人紛紛失業。作為東北工業區長大,工人家庭中的一員,看的過程中一直在流淚。磚牆、煙囪、下崗、廠房、硬碰硬、俄羅斯老歌、生鏽的車間、失落的包工頭、不卑不亢的父親、埋在機床裡的文藝夢,滿含情懷,以及底層的、窮途末路似的智慧。一個階級的倒掉,工廠之子的挽歌。比想象更荒誕的,是他們那個卑微的夢。影片後半段,一群工人站在山坡上看着老工廠的煙囪被爆破,巨大的煙塵揚起,漸漸把他們的身影淹沒。
一個時代的結束
最後,陳桂林造好了鋼琴,也沒有留住女兒,因為小孩子已經知道了資本的力量。
所以影片的格調是灰色昏暗的!對于現實也許我們什麼也改變不了,但隻要努力過,制造不了風景線,也能留下一段自豪的回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