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觀音菩薩為什麼願力大

觀音菩薩為什麼願力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20:32:48

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音菩薩的信仰千百年來早已廣泛流傳。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體現。無論淨土、禅、密各宗,任何拔苦濟樂的法門,都離不開觀世音菩薩。慈悲即觀音,在中國婦孺皆知,深入人心。觀世音菩薩象征泛在的真理,無形而無所不在,有“人類仁慈保護者”之稱。農曆九月十九,恭逢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佛教各界都在這個殊勝的日子,安排普陀山朝聖之旅,祈願觀世音菩薩慈悲護佑,衆生永離苦痛,長得安樂。

觀音菩薩的職責和使命

從慈悲理念出發,大乘佛教塑造了體現大慈大悲精神的觀音菩薩,于人間司其職,解救衆生現世之苦,救濟一切衆生是觀音的神職與使命,孜孜不悔的度脫衆人,斡旋于天國與人間,從利樂衆生出發,以無畏施與衆生,無所取亦無所求,完全出于一種慈悲喜舍心,清淨菩提心,廣大平等心的道德行為,出于一種不摻雜個人功利的獻身精神。

《壇經》雲:“慈悲是觀音,喜舍是勢至。”

慈悲是觀音法門的基本前提,這種以慈悲統攝一切修持法門的思想,為觀音教義提供了堅實的依據。而觀音菩薩的慈悲更是“大慈大悲”。《觀無量壽經》雲: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

佛的大悲是六時中觀察世間衆生的善根與苦難,用各種方便之法來救濟,故特稱為大慈大悲。此系佛獨具之大悲,非凡夫與二乘(聲聞、緣覺)等所能起,其中具足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

菩薩在佛教中的身份地位

菩薩在大乘佛教中位于第二等果位,其地位高于羅漢,而次于佛。

菩薩,梵語為Bodhisattva,音譯為菩提薩埵,菩提索埵,質帝薩埵,菩提意為“覺悟”,薩埵意為“衆生”或“有情”,主要指婆娑世界之人,菩提薩埵全譯為“覺悟衆生”,菩薩不但自己求覺悟真理、解脫痛苦,同時自己還要求最高的園滿的覺悟,以成佛為目标。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菩薩品》謂:“菩提不生,薩埵非有,薩埵者,他施之意,言以善施為事。”所以菩薩是自覺、覺他,但還沒有達到覺行圓滿的覺者,以上求佛果,下濟衆生,自度度人為目标,菩薩必須修行,以達到佛的地位。

大乘佛教以菩薩信仰為理論和實踐體系的核心,故又名“菩薩乘”,大乘佛教認為無論出家僧人或在家居士,凡具有宏大心願以上求佛果,下濟衆生,以自度度人為目标的修行者或成道者,均是菩薩。成道者為“覺悟了的衆生”,稱之為果地菩薩;修行者力求“使衆生覺悟”,稱之為因地菩薩 。此二者皆是大乘佛教“普度一切衆生”教義的承擔者,日常所說的菩薩多指果地菩薩。

觀音到底是不是佛?

論功德之大,恐怕諸佛中超越觀音的并不多吧,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功德無量的觀音菩薩,為什麼竟然不能成佛呢?

據《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記載,觀音菩薩是久遠劫以前已成正等正覺之古佛,法号“正法明如來”,釋迦曾在其身邊作苦行弟子,經彼之教化始獲證佛果,由于悲心廣大,故倒駕慈航,來此獨世。因為經常示現救度衆生,與婆娑世界衆生特别有緣,因此被視作佛派來世間救難的使者,佛教慈悲的象征,更是佛教普度衆生的象征。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說:“此普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于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衆生故,現作菩薩”。

據《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觀音本可成佛,但看到婆娑世界衆生困苦,在如來佛面前發下宏圖大願:不普度衆生,絕不成佛。宏圖未能展,大願未能如。正所謂身已成佛,心未成佛,雖成也未;心已成佛,身未成佛,未成已競。

觀世音菩薩本可以成佛卻不欲成佛,倒駕慈航,入此穢土顯具佛之大慈大悲。

觀世音菩薩完全是為了救苦救難,才由佛位倒駕為菩薩位的。這種偉大的情操常人所不能及觀世音菩薩不但倒轉他的果位,成為一個菩薩,而且要成為一位千手千眼度衆生的菩薩;更要做一個以三十二相來度衆生的菩薩。由此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是多麼偉大,多麼值得我們恭敬了。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編号為158-334806的綠度母唐卡:

觀音菩薩為什麼願力大(觀音菩薩為什麼不成佛)1

觀音菩薩為什麼願力大(觀音菩薩為什麼不成佛)2

觀音菩薩為什麼願力大(觀音菩薩為什麼不成佛)3

觀音菩薩為什麼願力大(觀音菩薩為什麼不成佛)4

觀音菩薩為什麼願力大(觀音菩薩為什麼不成佛)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