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小孩子的娛樂方式似乎就隻有玩手機遊戲、電腦遊戲了。一些傳統民間遊戲似乎也消失了,許多傳承經久不衰的兒童遊戲也沒有人玩了。為大家介紹兩款我玩過的兒童遊戲吧!
《拉大鋸》
這一兒童遊戲的特點是:遊戲的兩個人(多為兩個兒童,有時大人們也與兒童做這一遊戲)面對面坐着拉起雙手,一拉一送,模仿木匠拉鋸的動作,并念唱拉大鋸的童謠。山東東部沿海一帶的童謠是這樣的,甲說:“拉大鋸。”"乙說:“扯大鋸。”接着兩人合說:“割倒姥娘的槐樹。”甲說:“姥娘不給飯吃。”乙說:“夠個鴉鵲蛋吃。”甲說:“燒也燒不爛。”乙說:“煮也煮不爛。”合說:“急得個小孩一頭汗,一頭汗。”
河北一帶拉大鋸的童謠是這樣的:“拉大鋸,扯大鋸,跑大馬,唱大戲。請閨女,敬女婿,親家婆子住兩日。人家的閨女全來到,俺家的閨女還沒來。白天想,黑夜盼,牽腸挂肚不見面。不用請,不用叫,說着說着就來到。騎着驢,打着傘光着屁股绾着纂。”
玩這一遊戲多在炕頭上或場院的平地上,一拉一送,一唱一答,很有趣味。
《鬥拐》
這是流行于我國北方民間的兒童遊戲,山東民間也稱之為“鬥雞”。參加這一遊戲的是男孩。鬥拐有兩人相鬥的(稱“對"),也有三人相鬥的(稱“三角鬥”),還有多人混鬥的。鬥拐者盤起一腿,單腿跳躍,相互以所盤腿的膝部頂撞對方,直到有方敗北(即站立不住,被迫使所盤之腿落地為止)而決定勝負。“三角鬥”是由“對鬥”發展而成的。鬥時,三人鼎立,取鬥拐姿态,甲攻乙,乙攻丙,丙攻甲,不得亂鬥亂攻。因此,遊戲者既要盡力去攻鬥别人,又要随時提防另一人的襲擊,饒有趣味。最後,以先擊敗自己攻鬥目标者為勝。多人參加的混鬥沒有很嚴格的約束。混鬥的結果,以最後結束時仍盤着腿沒有對手者為勝。
經學者考證,此遊戲是從古代齊國民間一種求雨儀式演變而成的。《說苑・辨物》中講道,春秋時齊國兒童有一種模仿一足鳥商羊跳躍祈雨的順勢巫術儀式。“昔童兒有屈一腳振肩而跳,且謠日:天将大雨,商羊鼓舞。”并引孔子的話說:“此鳥名商羊,水祥也。”"由于一足鳥商羊跳躍能使天降大雨,所以讓兒童們模仿其動作在冬春時行此巫術,以期望不發生春早。後來随着歲月的流逝,這一古老的原始巫術逐漸演變成鬥拐(鬥雞)兒童遊戲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