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這部由卡梅隆導演的3D電影的元年作品,時隔11年之後再次回到“人間”,對80後、90後和新世代來說,都是一次盛大影事的“必赴之約”,在科幻電影長河中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它的重映,喚醒的不僅僅是情懷,還有對現實的關懷和對極緻的追求。 一部超過十年的經典老片,何以能有這麼大的魅力?《阿凡達》是很多觀衆的3D啟蒙之作,早在2010年首度在中國上映時,便一舉拿下13.4億元的票房,刷新了當時中國影史票房最高紀錄。它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帶給觀衆視覺上前所未有的沖擊。那時很多電影會以3D制作為噱頭,可是觀衆進了影院不經意間摘下眼鏡,卻發現畫面其實并無多大差别,甚至有觀衆吐槽“隻有字幕是3D的吧”。但《阿凡達》的出現,則為行業樹立了3D立體拍攝技術的标杆,即使放在11年後的今天來看,《阿凡達》的特效技術、3D制作水準仍是影史上數一數二的。卡梅隆甚至親自發明了一套3D攝像系統,就連大家現在所熟悉的人臉捕捉技術,也是《阿凡達》的一次技術施展。
正是用“強迫症”般的标準來造夢,才造出了一個讓觀衆歎為觀止的藍色夢境:在獨特的潘多拉星球上存在着無數瑰麗又奇幻的生物、植物,但是在逼真的視效下,所有的存在都變為可能,變成合理。巨大的昆蟲、漫天飛舞的蒲公英(EYWA樹的種子)、靠神經元溝通的納美人和動物……《阿凡達》用超高的綜合品質,還原了一場屬于所有人的盛大空前的夢境。也是在《阿凡達》之後,中國3D影廳開始大規模擴張,逐漸成為主流影廳。 有人在知乎上提問:為什麼《阿凡達》在世界電影史上有這麼高的地位?一位影迷是這樣回複的,“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機械、大樹、高山、河流,都設計得非常合乎邏輯,在電影裡我看到的不是幻想也不是未來,而僅僅是遠方。”沒錯,合乎邏輯是《阿凡達》緻勝的根本核心,影片中不僅有夢想、愛情,還有正義、立場、信仰……電影中每個角色都有合理的心理活動軌迹,做出決定的動機也就順理成章,更能引發觀衆的思考。《阿凡達》重映後,卡梅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故事和情感永遠是第一位,而技術是次要的。我不會讓3D和高幀率這些技術問題影響到我故事的講述,那些都隻是工具。”
從《流浪地球》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從《姜子牙》到今年春節檔的《刺殺小說家》,國産科幻或是動漫電影交出的成績單已經可以證明,技術上的問題并不是問題,真正能打動觀衆的還是能引發觀衆共鳴的故事。可以天馬行空,可以突破認知,但卻不能不合邏輯。好電影的口碑,不是資方燒錢做特效或者導演雄心壯志打造IP宇宙就能赢得的,它回到一個簡單的認知,就是你能否講述一個符合邏輯的好故事。
老片重映,固然有其粉絲受衆的貢獻,但他們并不是票房的保證,電影市場早已過了僅靠情懷圈錢的時代。不少老片重映後市場表現冰火兩重天:譬如2018年《阿飛正傳》重映,總票房1973萬;《大話西遊》系列重映,單日票房均未過千萬。而另一個景象是:2012年《泰坦尼克号3D》創下了9.46億的票房奇迹;2019年《千與千尋》重映,觀衆以“欠宮崎駿一張電影票”理由貢獻了4.86億的票房。真正留存至今的經典影片,具有其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和人文關懷,自然有讓觀衆持續買單的理由和動力。11年過去了,我們依然面臨着環境惡化、植被破壞的問題,這和《阿凡達》剛上映時所反映出的問題幾乎一樣。正如卡梅隆所說:它是一部永不過時的電影,它在另一個世界發生,是某種意義上的幻想。它能使我們去思考一些問題和解決辦法,而不把目光過于針對我們的現實世界。 或許《阿凡達》誕生之初也代表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它絕不是應流行文化而生,更不是為了票房成績而被市場左右的産物,時至今日,它的内核依然是獨一無二的,照亮無數造夢者前進的方向。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傅秋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