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說糧:人言力耕者,歲旱亦有糧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李紳《憫農》
當代的人物質豐厚,身處在工業化科技化的發展中,科技興農,用現代化方式管理農田,谷物高産,雜交水稻獲得廣泛推廣和成功。物流便捷,消費繁榮,不愁吃穿,餐飲業發達,人們舌尖上的追求花樣繁多,甚至出現了大量浪費的現象。有些人甚至講場面擺闊氣,吃不完的,轉眼成垃圾,有些人,為了噱頭,直播吃飯,吃了吐,隻是博人眼球。在這樣的錯覺中,仿佛天生糧食就是吃不完的。
但是,是這樣嗎?中國的農業科技科技已經高度發達,而且糧食已經産量夠吃,用7%的耕地人口養活了世界22%的人,但是這個背後的危機,一直存在。
一,農業發展本身就是對自然極其依賴的。自古以來,我們國家都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為了對付自然災害,中國人幾千年來總結了對付糧食危機的辦法。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荀子王制》
是說的在風調雨順的前提下,人們春天耕種,夏天不停止農事,秋天收獲糧食,冬天儲藏起來,才能保證一年有飯吃。
那麼到了災荒年,”以豐補歉”,才能度過糧食危機。但是在古代,如果遇見大的災荒和糧食儲備不足,遇見戰争,交通不便,就會出現極其凄慘的事。這種災難的記憶,也促使傳統中國人,愛惜糧食,節約糧食,以抗衡自然及各種災害帶來的糧食危機。
而土地上的農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是用最辛勤投入的勞作,期待豐收,而這個豐收,是要在結餘之後,對付各種饑荒風險。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是指古代從土地農民身上攫取的賦稅過多,或土地兼并嚴重,導緻從事農民無法養活自己。
當然這個阻礙了農民利益和生産力發展的分配制度已經在當代徹底廢除。但是,正是農業依靠自然這一特點,從事農業仍舊是非常辛苦的事。每一顆糧食的收獲,包含着巨大的辛勤。
所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仍舊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告誡人們不能浪費糧食。就算是當代,糧食風險和危機仍然是存在的。因為除了天災,還有未知的戰争因素。
二:我們雖然生長在太平時期,但是全球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最近的一份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稱,當前有6.9億人處于饑餓狀态,而蔓延的疫情可能導緻糧食安全進一步惡化。這也顯出了糧食的珍貴。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清朝《朱子家訓》
當每一份飯菜送到我們面前的時候,不隻有農民的辛苦,還有社會正常的運轉,飲水,煤氣,物流正常,才能讓每餐一粥一飯,進入我們的身體,保障我們的健康。所以,當我們吃飯時,要想到正是無數人的辛苦才有了便利的生活。一粒糧食從種下,但自己的餐桌,是經曆了多少環節,哪一個環節出問題,可能吃飯都不是件輕松的事。
所以普通人能做到的,必須做到的,就是珍惜每一口糧食,杜絕浪費。隻有這樣,才算是為抗衡糧食危機和未知的變數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三:居安思危,身體力行
杜甫曾經有過饑馑的經曆,一家老小和孩子沒有吃的。
“癡女饑咬我”“小兒強解事,故索苦李餐”“野果充糇糧”要是每天将野水果當飯吃,那可不是件快樂事。至于駝背的白發老婦,去撿深秋的橡子充饑,我們在皮日休的詩詞裡看得見。
“人言力耕者,歲旱亦有糧。
吾道固如此,安得苦怅怅。”唐朝曹邺《夜懷有做》
這雖然說的是古代,用勤勞的耕耘,獲得豐碩的糧食,可以抗衡旱災。用在當代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就是說人們努力的工作,積累更多的社會财富,才會抗衡一切災難。
這也是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努力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為社會創造财富。另外一方面,要節約糧食,從自身做起!
讓我們共同打造更加堅實的社會,創造更繁榮的未來!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