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23時起,“美團單車騎行暢騎卡無折扣價”向上調整。調價涉及三款暢騎卡:7天暢騎卡由10元調整為15元,30天暢騎卡由25元調整為35元;90天暢騎卡由60元調整為90元,三款騎行卡漲幅分别達50%、40%、50%。
“要騎不起共享單車了!”不少網友感慨。截至發稿,美團騎車三款産品已完成調價,但其APP顯示實際購買價格仍與上漲前折後價格保持一緻,30天暢騎卡價格仍為每月16.8元。
這不是共享單車第一次漲價。共享單車業務自2016年爆火,6年間已經曆多輪價格調整,從最初0.5元/半小時,到如今4元/小時漸成普遍現象,再加上定位不準、還車繁瑣、停車區域範圍模糊、肆意收取調度費等問題,共享單車似乎離“解決城市通勤最後一公裡”的初衷越來越遠了。
行業“三巨頭”漲幅默契
△ 北京街道上停放的共享單車。攝影/李士萌
共享單車發展至今,哈啰、青桔、美團已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東興證券研報顯示,截至2022年7月,哈啰、青桔、美團3家合并市場占有率達95%以上。一名共享單車業内人士分析,雖然沒有實際第三方統計數據,但從注冊用戶數量來看,“目前共享單車市場主要以這3家為主”。
今年初,哈啰單車已将7天、30天無限次暢騎卡無折扣價格上調至15元、35元。美團此次漲價,與哈啰暢騎卡無折扣價格拉平。目前,青桔,7天、30天無限次暢騎卡無折扣價格仍維持在10元和25元。
△ 從左到右依次為美團、青桔、哈啰騎行卡實際購買價格,優惠額度因人而異。
6年來,3家共享單車調價步伐一緻,價格漲幅保持默契。單次騎行價格依次經曆2016年補貼大戰的0.5元時代(0.5元/30分鐘),補貼結束後的1元時代,再到2019年後較為普遍的1.5元時代,部分地區已踏入2元時代。2021年3月,哈啰單車調整上海地區計費規則,由1.5元/30分鐘調整為1.5元/15分鐘,而後每15分鐘1元,計算下來,單次騎行1小時需4.5元,被央視網批“請共享單車老闆們注意吃相”。
共享單車漲價不停,平台用戶卻未有明顯波動,目标用戶仍有較強粘性。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共享單車的目标用戶為有通勤剛需的人群,這部分用戶不會因為一定幅度的漲價而放棄使用,如果有些用戶是為了‘薅羊毛’來使用的話,那這些用戶就會流失,但這些用戶也不是企業的目标用戶。”
“即使漲價,也不一定能扭虧為盈”,前述業内人士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目前共享單車業務普遍虧損。美團2021年财報顯示,共享單車業務與社區生鮮所在的新業務闆塊,全年虧損達384億。哈啰招股書顯示,其91%的收入來自共享兩輪車服務(自行車與電單車),2018—2020年3年間,哈啰出行累計虧損約48億。
一邊漲價,一邊虧損,共享單車的成本壓力主要來自哪裡?
普虧局面
低毛利、高折舊、高運維
△ 共享單車的停放管理一直是個挑戰。
美團對于此次漲價給出的解釋是“硬件和運維成本增加”,哈啰此前漲價提及原因為“運維人力投入和産品折舊成本增加”,綜合來看,低毛利、高折舊,成為共享單車企業共同的壓力來源。
起先,幾家共享單車企業為搶占市場,以“白菜價”吸引用戶,現金流隻出不進,例如ofo小黃車為搶占市場,30天騎行卡價格一度壓低至1元。與此同時,共享單車折舊成本居高不下,以3年為産品使用周期計算,一輛共享單車成本約在800—1000元,第三方機構預估,3年使用周期後,共享單車淨殘值僅為2%。
超額投放也引來地方政府和交通部門監管,運維成本随之增加。“亂停亂放”“廢棄車輛回收”等問題湧現,為做好現場停放秩序管理和車輛運營調度,共享單車企業陸續投入大量人力至車輛轉運、維修和回收。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共享單車線下運維人員約3.5萬。2020年,哈啰出行4477名全職員工中,運營人員占比41%。
據《中國報道》記者了解,目前,共享單車單輛調度的人力成本接近單次騎行價格。“我們一天大概能清理、運送200多輛單車到平台指定的地點,用戶每掃走一輛車,我們就有一輛車的錢到賬,平均下來,一天差不多能掙200多塊錢。”早高峰時段,一位在地鐵站附近清理單車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下遊運維持續消耗,上遊自行車零部件成本也水漲船高。據央視财經報道,部分自行車企業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調價,全線産品大約上漲超15%。今年8月,受國際原油價格和物流成本上漲等多重因素影響,輪胎行業又接連遭遇“漲價潮”,包括德國馬牌、普利司通、錦湖輪胎、山東優盛輪胎等多個國際國内輪胎品牌價格上調約2%—5%。
“共享單車業務過去一直不賺錢,這塊業務本身挺便宜,企業也需要合适時機漲價”,前述業内人士稱。2021下半年,互聯網企業舉起降本增效大旗,共享單車也順勢卷入。丁道師表示,共享單車業務已逐漸由早先的投入期轉入回報期,“回報期就是讓價格回歸一個合理的價格,所謂合理價格,就是讓企業略微有盈利”。
盈利前景看好
但業務增量上限明顯
△ 近年來,共享電動單車行業市場競争也日漸激烈。
價格上調,能否幫助共享單車企業扭虧為盈?丁道師認為,此塊業務可以“拭目以待”。“共享單車作為城市通勤的重要補充,已成為千萬用戶的出行常态,而且自行車出行也與綠色低碳政策導向一緻,價格漲到今天這個級别,加之主要三家的用戶規模龐大且穩定,基本可覆蓋分解運營成本。樂觀估計,大部分企業到明年即可實現盈利。”他說。
哈啰招股書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哈啰出行營收連續增長,分别是21.136億元、48.233億元、60.443億元;業務虧損逐年收縮,分别為22.075億元、15.046億元、11.335億元。
盈利前景雖可觀,但共享單車業務增量上限已凸顯。一方面,共享單車單次騎行價格天花闆明顯,未來價格漲幅受限。“以後還想再漲價就很難了,最多漲到和公交車差不多”,前述知情人士稱。部分用戶也表示,“起步價在2元以内都可接受,價格再高很難接受”,此次美團漲價後輿情的負面反饋即是證明。
另一方面,共享單車覆蓋城市及單車投放量已達飽和,逐步進入存量管理階段。東興證券研報顯示,截止2022年7月,哈啰、青桔、美團兩輪車業務均已覆蓋全國超過200個城市。早于2018年2月,北京市交通工作會議上即稱,共享單車投放數量已飽和。北京市民對共享單車的需求總量約為172萬—201萬,彼時已超出需求約20萬輛。
早期共享單車“燒錢”搶市場,盈虧難平衡,商業模式以“引流”為主。單車業務服務于各家的“背後靠山”,作為支付或本地生活平台的推廣工具,引流用戶使用平台内其他服務。據億歐智庫,2020年6月—11月,哈啰出行超過50%流量來自于“哈啰出行”小程序。
進入資本回報期,“漲價”并非長久之計。部分行業報告顯示,共享電單車或成新增長點。巨頭已經把目光轉向新的領域。滴滴于2018年創建“街兔電單車”,美團、哈啰電單車投放量均已達200萬。據東興證券,到2025年,美團、滴滴、哈啰三家巨頭共享電單車業務營收均有望超過百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