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映的根據真實人物改編的電影有很多部,比如《攀登者》、《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隻有雲知道》等。其中《葉問4》是最特殊的存在。
一般根據真實人物或者事件改編的影視劇都會在最大還原真實性的基礎上做部分戲劇修改,基本不影響人物形象和劇情核心思想。但是葉問系列電影卻反其道而行,根據電影主題去塑造葉問這個人。
因此,很多觀衆認為葉問系列電影不是對真實人物的再次書寫,而隻是導演借由“葉問”這個名字拍自己心中的功夫電影。
仔細看完一系列電影,我發現甄子丹飾演的葉問和曆史上真實存在的葉師傅并不隻是名字相同,他倆之間在思想和性格上也有很多契合點。
影視劇和生活中的葉問:行為不同,性格相似
4部葉問電影向我們呈現出的是一個與衆不同的“英雄”:即使身在亂世,他也很少談論國家命運,不到萬不得已絕不主動出手。無論對誰都以禮相待。在他心裡:“拳頭沒有勝負之分,人才有。
現實生活中的葉問,生于富貴之家,妻子張永成出自晚清名臣張蔭桓家族。戰亂年代經曆過很多艱辛波折的事情,但卻始終保持着傳統的教養。
葉問的徒弟梁紹鴻曾回憶說:“師父他特别愛整潔,平時話不多,說話雖簡短,但是很完整,每句話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會說出來。即使是對家裡的傭人,茶館酒樓的侍應、服務員,從來都是很客氣。”
電影沒上映之前,很少人知道葉問是誰,即使知道,也是因為他曾是李小龍的師傅。
葉問一生教弟子打拳從不挂牌,也不賣招生廣告,這樣行事,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保留“有選擇收徒弟之主動權。”傳道授業二十年多年,一直信守這個原則。
對他而言,武術是大同的,千拳歸一路。他從來不反對弟子練習别家武術,更沒有拉幫結派,肆意鬥毆的心思。這和《葉問2》中葉問被其他武館排擠,沒有效仿,而是以德報怨,以大義為先的設定異曲同工。
不神話武術,是對武術的尊重
《葉問4》上映後,有人網評說他最後一戰赢得“不光彩”,面對敵人,他失去了以往的冷靜,在處于弱勢的情況下使出了插眼、封喉這樣的所謂陰招。
李小龍曾說:“亞洲人和歐美人在體格和力量上有差距,所以拼力量是處于弱勢的。”
因此,體格相差甚遠的兩個人較量武力,不止是武術技巧的問題,也有身體力量的因素在内。
從體格上看亞洲人是偏弱的,電影的第一場打鬥是中華總會的師傅和空手道格鬥師哥連對打,上去的好幾個師傅都是慘敗。
細觀蔣師傅和哥連的對打,好幾次蔣師傅都取到了上風,但是最後還是被打倒了。不是蔣師傅的武術不厲害,而是兩人在體格、力量上相差太多,“攻擊再多次也打不倒對方,但是隻要被攻擊到一次,就是緻命的傷害”。
這種局面一直持久到最後葉問和巴頓的對決,一開始葉師傅一直處于上風,但是打不倒對方,之後被逮到機會,頻頻受傷。
電影的這一設置,恰恰是貼近事實的體現。不神話武術,是對武術的尊重。
力量懸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道義。萬師傅和葉問較量的時候發現他手受過傷,于是背過一隻手和葉問單手打,巴頓卻是一直追着葉問受傷的手打。
葉問在前3部電影幾乎沒有使用過傳統武術的殺人技,隻有葉問4的最後一場,葉問使出了近乎狠厲的招式。其實傳統武術并不是“花架子”,而是作為戰場殺敵術誕生的。《一個人的武林》中王寶強使出的招式更貼近一開始武術存在的意義。
因此,葉問在終極一站中使出“狠”招,除了一開始“沒有規則”的規則和體格力量的懸殊,還有武術本身就有戰争的“底色”。
“不能忍,要自信”,才是走向世界的方式電影中有四處表達忍和不忍的劇情。
萬若男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她一開始忍耐、躲避,欺負她的同學卻一直咄咄逼人,後來實在躲不過出手反抗,招緻同學父親的報複。
面對美國人的歧視,以萬師傅為首的華人也是息事甯人的态度,結果被哥連侮辱,被移民局非法拘留。
當萬師傅被拘留,若男給同學父親下跪的時候,萬師傅才知道有些事忍是沒用的,于是他接受了巴頓的挑戰,雖然輸了,但是他心裡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改變。
這就是電影最後葉問和巴頓的決戰,面對對方一次次的殺招,葉問使出了武術中的殺人技。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也是電影想表達的一個小主題。要想在異國他鄉立足,一味忍讓絕不是長久之計,裹足不前并不是立足的方法。
電影中李小龍出場雖然不多,但是他對于武術傳播的“另類”方式,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卻是一個可以去嘗試的路。
他不拘泥于傳統,集各家武學之所長,并将國外的格鬥術融合入傳統武學中,自創截拳道,招收外國學生入門練武術。
面對國外的空手道、格鬥術,甚至習武環境,他是自信的态度,不認為自家武術不行,反而是在融合學習中不斷精進自我能力。
1月4日晚,央視《開講啦》節目播出了中國女排隊長朱婷的一期。演講中,朱婷回憶剛剛結束的2019年,她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感悟:“我覺得自信是自己給的。人隻有相信多年的積累,經驗的積累,才能成就内心的強大。”
無論身處何地,國外或是國内,人都要相信自己,相信多年辛苦積累下的底子,隻有自己内心強大,才能不懼任何挑戰。就像電影中的葉問,無論對手是誰,都有敢于一搏的勇氣。
英雄并不“神聖”
葉問系列電影播出後,他在廣大觀衆的心中一直是英雄般的存在。但是葉問4塑造的晚年葉問卻并不“神聖”,更像是一個普通人。
葉問得知自己的病情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不顧兒子葉正的反對,遠赴異鄉給孩子找學校。
他明明知道孩子想習武,不想學習,但還是堅持己見。因為他以自己的經驗為判斷,認為習武沒前途,孩子暫時的反抗是叛逆期的表現,以後長大了自然會明白父親的一番苦心。
這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的想法一模一樣。不同的是,一些父母在孩子長大成人後依然做着所謂“為你好”的事情,而電影中的葉問明白了自己的問題,對兒子說:“阿正,是我錯了”,最後尊重孩子的決定,親自教他打拳。
相比于前三部,《葉問4:完結篇》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它不是從個人英雄形象出發,而是從具體的生活情景入手,嘗試刻畫出一個俗世中的葉問。即使武術精湛,也要面對生活瑣事,也有自己的思維局限,也會被環境、經驗、偏執所誤導。
電影中葉問的形象雖然不再完美,但是貼近生活的主角更能引發觀衆的情感共鳴。葉問收官之作是繼承,也有創新,是一部很不錯的功夫電影。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于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内容。人生目标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