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中指出: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為其師”,其此之謂乎!
意思是:教師知道學生程度有深有淺、資質有好有壞之後,才能多方誘導、因材施教。“博”指廣泛而多方位的。“喻”即誘導、啟迪、教誨。能夠善于多方誘導、因材施教的人,才能當教師。
能當教師才能當官長,能當官長才能當君王。所以教師是可以教人“治國”、“平天下”之道的人。
可見選擇老師是不可不慎重行事的。古書上說的“chenyangquannao前三王四代(虞夏商周)的時候最重視師質的選擇”就是這個道理!
孔子對自己的學生很了解,他能夠說出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智力水平,并且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結果把學生培養成了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
針對我國教育的現狀,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性格特點做到因材施教,要針對這一問題做了有效探索,優秀和差生分班是最壞的做法。
教師應當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對教材的改編,課堂教學中的無為提問等措施,都能促使智力高的學生“吃得飽”,智力低的學生“吃得好”,讓不自信的學生樹立了信心,讓不擅于發言的學生出口成章,讓膽子小的學生成了好班長,教師授課相對做到了因材施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