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斯托弗在有40萬名學生參加的ACT(美國高考)中,獲得滿分。消息一出,轟動全美。各大媒體蜂擁而至,記者提問接二連三:“你從什麼時候開始上課外班?”“你都上過哪些課外班?”“你怎麼可能不參加任何課外培訓?”“你的基礎和理解力難道是天生的嗎?”“究竟是誰在幫助你?”
答案讓包括《紐約時報》在内的所有記者大跌眼鏡--
從嬰幼兒到青少年,克裡斯托弗的父母每
天為他朗讀30分鐘。
再來看第二個小故事吧!
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華安回憶兒時經曆念念不忘的就是“晚上八點的朗讀”-
周末,一整個晚上我們三人圍在床上一起朗讀、講故事,整個晚上。從《安徒生童話》、希臘神話到傳統的中國民間故事,從花木蘭到《三國演義》,我們的視野地平線簡直是一種無限寬闊的開展。母親和我們這種親密相處方式,說
起來就仿佛是現代親子教科書裡會鼓吹的一種知性教育範本,但是對于當時的我們,也不過就是晚上與母親的溫存時刻,而且,為了不睡覺,講故事朗讀的時間,能拖多長就拖多長,愈長愈好。(《親愛的安德烈》)
看了以上兩個小故事,想必聰明的你已經知道這個既簡單又有益于孩子成長發展的方法就是朗讀。
為什麼要朗讀說到朗讀,必須說到美國“朗讀之父”吉姆·崔利斯。他在《朗讀手冊》中,給“為什麼朗讀”列出如下理由:
第一,朗讀是嬰幼兒學習字詞的最佳路徑.聽進去的東西才能成為兒童“大腦屋”的基礎,而字詞更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第二,朗讀能安慰孩子,帶來歡笑,拉近彼此的距離,向孩子說明或解釋問題,引發孩子的好奇心,激勵孩子。
第三,朗讀使孩子提前建立詞彙基礎。
第四,朗讀在孩子的腦中,将閱讀與愉悅聯系在一起。
第五,朗讀為孩子創造背景知識。
第六,朗讀使朗讀者本人成為孩子的閱讀典範。
第七,朗讀在兒童内心植人閱讀的渴求。
火遍教育界的書
在《朗讀手冊》一書中有一句話——讓自己優雅地老去。
這是由一位流行病學家、一位精神病學家一位語言心理學家通過對“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症”)的研究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的邏輯推演如下:
年輕時詞彙量越大,思維越缜密,晚年罹患阿爾茨海默症的可能性越小;
增加詞彙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家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為他們朗讀;
兒時的朗讀,為你的晚年築起一道堅固的“阿爾茨海默症”防火牆。
從此,你隻管優雅地老去。
楊绛認真地年輕,優雅地老去
你會為孩子朗讀嗎?你給孩子朗讀,同時也是給自己朗讀。
你的朗讀,成為孩子的鏡子;聆聽你朗讀的孩子,也也成為你的鏡子。
朗讀,互相照亮;朗讀,彼此成全。
選擇為孩子朗讀的确是一種挑戰。但這是你可以付出的努力——
你不是擔心孩子的專注力嗎?那就每天專注而熱情地朗讀10分鐘,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印象。
你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堅強嗎?那就為孩子朗讀有關英雄、有關勇氣、有關戰勝恐懼的故事,并讓孩子想象性地進人這些人物的世界。
你不是期待孩子善良嗎?那就為孩子朗讀各種富有吸引力的童話,幾乎所有的童話都以善良為終極關懷。
你不是要改善與孩子的緊張關系嗎?那就為孩子朗讀他最喜歡的讀物,并試着與孩子一起分享閱讀的心得與收獲。
你不是苦于無處宣洩自己的焦慮和恐懼嗎?那就安靜地和孩子一起朗讀吧!
朗讀最佳時期
根據吉姆·崔利斯的研究,0-15歲是朗讀的最佳時期。
作為朗讀者的大人,該如何把握呢?
大家可以參考加拿大當代著名教育家基蘭·伊根創立的“認知工具理論”。
0-3歲,孩子處于“具身認知”階段。這個時期,情感、音樂、模式和節奏是孩子的認知工具。因此,這個時期的朗讀,情節并不重要想的朗讀,要注重聲音,要有好的節奏和韻行要有大量重複。
3-7歲,孩子處于“神話認知”階段。這時期,故事、比喻、神秘感、心理成像、遊戲與現耍是孩子的認知工具。因此,這個時期的朗讀情節是關鍵。理想的朗讀,要注重故事的吸引力,要有神秘感,要有矛盾的沖突和張力。
7-14歲,孩子處于“浪漫認知”階段。這個時期,現實局限與極限經驗、英雄主義聯想、驚異感、知識及人文内涵、改換背景是孩子的認知工具。因此,這個時期的朗讀,要眷注孩子的英雄主義情結,要貼近與孩子息息相關的家庭沖突、社會活動、友情和初戀等情節,要滿足孩子的“白日夢”。
14--19歲,孩子處于“哲學認知”階段。這個時期,現實世界的抽象意義、能動的參與感、追求權威和真理、元叙事理解是孩子的認知工具。因此,這個時期的朗讀,不再以“情節”為中心,而是以“思想”為中心。那些關涉生命終極思考、曆史思辨、批判現實主義的材料往往成為理想的選擇。
本文主要整理于王崧舟老師的《從今天起,和孩子一起朗讀吧》,希望這種方法能幫助到大家!建議收藏起來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