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漫的發展真的很艱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水墨動畫一度驚豔世界,讓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上大放異彩,上海美術廠推出的一系列動畫片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同樣收獲衆多好評,故事性及教育性并存,在國漫的黃金時期,連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手冢蟲治也多次來我國交流學習。
然而,在短暫的輝煌過後,國漫便陷入了一段長時間的斷檔。
優質國漫承辦商——上海美術廠,原本是國家投資,不用考慮商業變現,一切隻以内容質量為核心,可後來随着政策的變革,動畫公司需要自負盈虧,在當時動畫産業鍊不成熟的情況下,許多動畫大廠一時間便陷入了資金困境,不得不逐漸解散。
因為動畫片特殊的表現形式,所以做一部原創的動畫片,往往需要耗費幾年的時間去準備,可如此長時間的準備,許多公司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支持,于是國漫大廠們紛紛轉型,抛棄原創動畫,轉而做日本、歐美的外包工作。
許多動漫迷們熟悉的經典動畫,如《死亡筆記》、《白色戀人》、《海賊王》等,都有中國公司的參與制作,幾乎八成以上的大制作日漫,背後都有中國公司的影子。
可中國的原創動畫?幾乎斷檔。
為了打破這一僵局,有一個人決定做一部真正的國漫,全部使用中國傳統元素,将傳統文化以動畫的形式,向全世界傳播。
這便是國漫《京劇貓》的誕生理由。
《京劇貓》,北京璀璨星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将京劇元素和貓咪結合起來的國産動畫,2015年首播,前後曾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輪流播出,在國内和國際上獲獎無數,被國家廣電總局選入“中國夢”主題動畫片。
動畫講述的是,主角白貓為了将貓土,從邪惡的混沌手中拯救出來,于是便踏上了尋找京劇貓十二宗的冒險曆程。
雖然是定位給小朋友看的動畫片,但《京劇貓》的世界觀和各種設定都十分宏大複雜,角色形象可愛有特色,故事跌宕起伏,節奏緊湊,就連配樂也采用了許多中國詩詞,韻味十足。
《京劇貓》的出品人杜陽剛曾說過,他的“野心”很大,想要做出一部像漫威、柯南、火影忍者一樣的中國原創IP。
所以《京劇貓》中糅雜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但其中最明顯的還得是京劇。
在前幾年國潮還未興起時,在年輕人眼中,京劇是老年人愛看的東西,咿咿呀呀的,不知道在唱些什麼。
可京劇作為國粹,京劇文化本就是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合體,所以在考慮做中國原創IP時,杜陽剛首先想到的便是京劇。
其次是要滿足他将國漫推向全世界的心願,這就需要選擇一個能讓全世界人民都能接受的載體。
在多番調查尋找後,杜陽剛選擇了大家都愛的貓咪。
于是,京劇貓的形象便這樣誕生了。
為了讓《京劇貓》達到自己想要的預期,從項目立項,到動畫上線播出,杜陽剛及其團隊,花了六年時間。
他們一遍遍地去找京劇藝術家學習,了解京劇知識,還常到安徽實地采風,因為京劇的前身就是徽班,當年徽班入京後,才逐漸發展成了京劇。
所以細心的粉絲會發現,《京劇貓》中的很多背景房屋,都是青石白瓦的徽派建築,營造出了一股濃濃的江南風情,充滿了東方韻味,而這和《京劇貓》背後制作團隊的實地考察離不開關系。
另外,整部動畫中京劇的元素無處不在。
比如,京劇貓們臉上的臉譜,其實都能找到對應的原型。
比如主角團中,主角白糖的原型來自京劇五個行當生、旦、淨、末、醜的“小生”,小青原型是“花旦青衣”,武崧原型是“武生”,明月是“武旦“,而大飛則來自淨行花臉。
京劇十二宗則化用京劇文化中的“四功五法”。
“四功”即唱、念、做、打,是京劇裡最基本的四種表演基礎,“五法”則是手、眼、身、法、步,是京劇裡的五種技術方法。
《京劇貓》去五法中的“法”,剩下的組成八宗,并稱武宗八方,負責戰鬥,保護平民,再加上原創的納、督、錄、判,形成文守四宗,負責掌管秩序與平衡,如此組成京劇十二宗。
隻要細心看動畫,就會發現,這部動畫裡幾乎全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這是隻有中國人才能做出來的動畫,含蓄的詩詞配樂,古色古香的建築,一群帶着京劇臉譜的貓咪,就連故事核心,也是大家一起努力拯救世界,而不是像歐美動畫中凸顯超級英雄個人主義。
可惜的是,盡管《京劇貓》在内容質量上絕對優質,可在線上的宣傳卻少得可憐,杜陽剛将大部分精力和資金都用在了線下宣傳上,導緻《京劇貓》在網絡上變得冷門,而線下的周邊收益,有沒有達到預期。
這就導緻《京劇貓》後來一再拖更,員工也大批流失,甚至要靠粉絲衆籌才能将《京劇貓》第四季上線。
這樣一部優秀的國漫,不希望它就這樣中途隕落,希望《京劇貓》能早日度過資金難關,繼續将這個京劇貓咪的故事講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