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比較研究法是對曆史上同類事件、人物和現象進行比較和對照,并分析其異同及緣由,從而尋求曆史規律的一種方法,也是專業史學工作者常用的曆史研究方法。我認為,這種方法可以分為不同層次,簡單的比較,意在鑒别兩個以上事物、曆史事物之間的差别和相似之處,說明他們之間的共性和特性,即同中求異。在簡單比較的基礎上進行複雜比較,在這些差别當中考察是不是還有相同之處,也就是異中求同。這樣可以讓我們認識曆史事物的複雜性。
一、古希臘文明與華夏文明的由來
(一)文明的含義
我們比較古希臘文明和華夏文明,首先要知道文明是什麼。“文明”的詞義在漢語中與曆史學界術語中不同,漢語中的“文明”是一個多義詞,可以指良好的文化教養、道德教養,也可以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而曆史學中的“文明”是一個綜合指标,泛指原始社會之後的漫長曆史階段。文明與原始相對應,意味文明社會較原始社會有巨大的社會進步。
(二)文明的判斷标志
我們目前已知的人類曆史大約有250萬年,但是文明史隻有五千年,可以說是非常短暫的。因此,許多曆史學家、哲學家認為五千年前的人和今天的人都處在同一曆史階段上。因為未來人類文明的曆史還可能有一千個五千年、一萬個五千年,我們目前還處在人類文明史的嬰幼兒或童年時期。那麼怎麼判斷人類是否進入文明社會的形态?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标志:
第一,是否有了比石器效率更高的工具——金屬器。我們現在已知的所有早期文明形态都是進入青銅時代或者是銅石并用時代發生的。比如,古埃及文明形成于公元前3200年前,古代西亞文明也是形成于公元前3200-3300年前。
第二,社會分化為具有不同經濟利益和政治訴求的階級和等級。早期的人類社會是一種平面的社會,大家都處在同樣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史前時期稱為原始公社,後來逐漸發展到氏族公社。其間,大家集體勞動,産品平均分配,沒有階級、等級的差别,也沒有億萬富翁和身無片瓦的社會差别、社會分化。到了文明社會中,農業革命之後,人們開始定居,生産有了剩餘,從而有了人與人之間利益的差别,分配的時候産生了階級和等級的社會分化。
第三,産生了由公職人員、政府機關、軍隊、法庭、監獄等部門構成的多層次的(中央與地方的)公共權力機關——國家,并因此産生了法律、法規和稅賦等國家權力的派生物。有了分化就會有利益沖突,為了把利益沖突控制在秩序的範圍内,使社會能繼續地可持續發展,于是就産生了公共權力機關。現在的國家經過發展逐漸出現組織生産、産品分配、國民教育等其他職能,但最初産生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調和社會矛盾。那麼,這些不直接參加生産勞動的公職人員怎麼生存?靠賦稅,國家通過權力征收生産者的部分剩餘産品分配給他們,因此也産生了法律法規、賦稅等國家權力的派生物。
第四,作為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防禦中心的城市的出現,并成為一定地域上的國家與國民的權力中心。比如,兩河流域南部的文明和北非尼羅河流域的文明,都是出現了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城市。
第五,文字的發明和腦力勞動的分工,形成了專門化的文學藝術與科學知識部門。即有一部分人脫離直接生産,開始從事政治活動或思考一些社會需求問題,成為腦力勞動者,并形成了專門化的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部門。
以上這五個進入文明的标志雖然不會在曆史上的某一個時刻、某一個社會同時具備。但大體上,這些标志構成了判斷一個地區的社會是否進入了文明的基本參數。
作者:郭小淩 首都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主任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郭小淩:古希臘文明與華夏文明》
點擊“了解更多”查看完整文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