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3日報道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2月21日發表文章《為什麼紅色星球俘獲了我們在電影和書籍中的想象力》,全文摘編如下:
人類隻要還存在,就一直會對火星着迷,而且程度遠高于對它的一點畏懼。我們有關火星的很多通俗文學和電影,比如《世界之戰》《火星大接觸》和《火星人玩轉地球》,都認為在這個紅色星球上存在生命——但這種生命顯然對我們懷有敵意,并來對付我們。
生命猜想
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普遍假設是相當新近的。這可以追溯至意大利天文學家喬瓦尼·斯基亞帕雷利,他在1877年繪制了這個星球的地圖,并為這個星球上的各個區域命名,比如埃律西昂平原(也稱極樂平原)和烏托邦平原。
斯基亞帕雷利認為,他能夠在這個星球的表面發現海洋,以及他所認為的由具備工程學知識的生命建造的運河。而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天文學家珀西瓦爾·洛厄爾認為,他能夠辨認出一套複雜的灌溉系統,這種系統需要一種先進的文明才能建造。
流行文化很快跟上了這一科學的步伐,尤其是借助埃德加·賴斯·巴勒斯的作品,他的火星系列小說想象,時空門戶将地球和巴松(即火星)連接起來,令兩個星球之間便于移動。當主人公約翰·卡特在該系列小說第二部《火星衆神》中前往那裡時,他遇到了這樣的水景:“在我的左邊,大海一望無際;在我面前,隻有一條模糊的線意味着其遙遠的彼岸;而在我的右邊,一條寬闊、平靜且磅礴的大河,在紅色的堤岸間流淌,并注入我面前甯靜的大海。”
巴勒斯筆下的火星與我們的地球非常相似,而且巴勒斯對火星表面為何沒有明顯的水做了很好的解釋:火星的居住者已經将其改道至地下水道,以保護其免于蒸發,同時免于被他人發現。
他寫道,火星的大部分地區被苔藓覆蓋。一些隐蔽的山谷中有森林和沼澤,以及曾經擁有豐富農業和礦産财富的敵對王國。
家外之家
就在上世紀60年代,人們還認為火星上有生命。直到1965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水手4号”抵達時,我們才終于想到火星是一顆死亡的星球。近距離探測顯示,遭受隕石撞擊的火星表面沒有一絲生命的迹象。火星像一個冰冷的地獄,遠非伊甸園。
這就是美國科幻小說作家安迪·韋爾的《火星救援》一書中主角馬克·沃特尼所發現的火星。除了他種植的植物以外,他是這個紅色星球上唯一的生命形式。他在沙塵暴中迷失,并被其他探險者抛棄。他足智多謀,設法保住了性命,也經曆過很多次危險。
他知道:“如果氧合器發生故障,我就會窒息。如果制水裝置發生故障,我就會渴死。如果火星登陸居住艙壞了,我就會爆體而亡。如果這些事情都沒發生,我最終将耗盡食物,然後餓死。”
即使有這樣的風險,話題也越來越多地轉向殖民火星,現在這個非常真實的前景曾經屬于虛幻的領域。美國科幻小說作家金·斯坦利·羅賓遜在上世紀90年代的《火星三部曲》(由《紅火星》《綠火星》和《藍火星》組成)中假定,我們很快——确切地說是在2026年——将開始殖民,通過地球化和創造有氧環境令火星恢複生機。
重塑火星
這三部曲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烏托邦,這和很多以火星為背景的小說通常的悲觀立場不同。羅賓遜在小說中想象,通過重塑這個星球,我們将如何成為更好、更公正的人,歡迎陌生人來到我們中間,并在天上建立一個真正的伊甸園。
發明家和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已經宣布資助一個至少有八萬名定居者的殖民地的初步計劃。美國科幻小說作家雷·布雷德伯裡在其1950年的小說《火星紀事》中設想了地球人前往火星。
不同于馬克·沃特尼,馬斯克的殖民者持有的将是單程票。即使他們有往返票,他們會否有一個值得回家的星球也是另一回事。
在布雷德伯裡的《火星紀事》結尾,人們重返家園,并用核武器将自己毀滅。他的小說遠非唯一想象地球家園被毀的小說,這種比喻越來越常見,事實上,我們敗壞了現在所擁有的這個安樂窩。正如一些科幻小說所告訴我們的那樣,地球是一個我們很幸運能夠離開的地方。
火星殖民地俯瞰想象圖(NASA網站)
來源:參考消息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