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新華社記者 徐 昱攝
潘春林火了,也更忙了。
3月30日,前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考察調研,其中一站就是潘春林的民宿——春林山莊。潘春林上了報紙、電視,想住他的春林山莊,得提前一周預訂。
聽說潘春林愛穿白襯衫,記者見到他時,他倒是沒穿白襯衫。問起來,他笑了:“呵,二三十年前的事了。年輕小夥子愛美嘛,喜歡穿白色襯衫,但那時想穿穿不得。現在好了,想穿什麼都可以。”
淺色衣服不要穿,在餘村人心裡,這是一段帶着煙塵的過往。
浙北山旮旯裡的餘村,“七山一水兩分田”,為了吃飽肚子,人們把目光投向大山。從1976年開山采礦開始,餘村人靠着山上優質的石灰岩,自辦水泥廠,到上世紀90年代,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300多萬元。安吉縣也走上一條工業強縣之路,造紙、化工、建材、印染等企業相繼崛起,“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一舉摘掉了貧困縣帽子。
潘春林1989年起在村裡當礦工,裝石料,後來又在水泥廠當運輸司機。他說,最興旺時村裡有3家水泥廠,3個石礦,還有一家石灰窯,每天七八十輛拖拉機出入,“炮聲隆隆,很熱鬧的。”
隻要勤快,票子不難賺。隻不過,白襯衫真穿不得。潘春林說:“早上出門去幹幹淨淨的,晚上回來就剩兩隻眼珠在轉了。所以我媽就說,你别買淺色襯衫,買回來我不給你洗哦。”
那些年,餘村的記憶是灰色的,煙塵漫天、污水橫流,就連村頭那棵千年銀杏樹都不結果了。
腰包鼓了,财政上去了,村子卻不美了,怎麼辦?安吉許多“餘村”都在思考。
1998年,安吉在國務院開啟的太湖治污“零點行動”中收到了“黃牌警告”。安吉人意識到,這樣下去不是出路,是死路。痛定思痛後,2001年,安吉提出全新的生态立縣發展思路,相繼關停礦山、淘汰重污染企業,鼓勵發展休閑旅遊。
通俗地說:不賣石頭了,賣風景!
安吉縣委副書記趙德清回憶,推進生态立縣頭幾年,是安吉比較痛苦的日子。GDP一落千丈,縣裡工資都發不出,安吉人去市裡開會,頭也擡不起來。各種懷疑、後悔甚至否定的聲音開始出現。
正是在這個時候,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到安吉考察,肯定了餘村的做法,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一下子撥開大家心頭的迷霧。那就繼續這麼幹!
也是在2005年,春林山莊開業了。
從水泥廠下崗後,潘春林開始借錢造房開農家樂,還拆掉自家養了十幾頭豬的豬圈美化庭院。看笑話的人不少:“我看你這點錢,是要砸在冷水洞了。”冷水洞,是餘村一個水庫的名字,顯然,大家還不看好“吃美麗飯”的前景。
沒想到,春林山莊生意紅火得很!上海、杭州的旅遊大巴一車車地往安吉來,尤其是節假日、周末,農家樂都不夠住。
“房子還沒擴建的時候,前一波客人還沒走,後一波就拎着行李在院子裡等。為了騰出房間,我母親睡在廚房,我和妻子還睡過車裡。”沒幾年,潘春林買了小車,擴建了房屋,從最初的3間房增加到27間。村裡許多外出謀生的年輕人見此良機,紛紛回村創業,經營民宿。去年,餘村人均年收入近5萬元。
記者采訪過程中,潘春林電話不停,都是預訂民宿的。春林山莊現在年營業額達100萬元,潘春林說:“賣風景真的比賣石頭賺錢!”
當然,為了吃上這口美麗飯,安吉人沒少操心。關停礦山複墾複綠後,生态保護依舊是安吉不變的主題。
山變綠了,不能随意改種。安吉白茶經濟收益高,總有村民毀林改種白茶,但白茶根系較淺,不利于水土保持,因此安吉縣定下标準茶園17萬畝的紅線,規定坡度25度以上不允許種植白茶。2017年,縣裡開展集中整治行動,拔除了1.3萬畝茶苗,全部複綠。
水變清了,還需常态管護。在安吉,不僅有河長,還有河嫂、塘嫂。河嫂、塘嫂由熱心支持生态的女志願者擔任,如果發現有人在水塘裡洗衣服、往河道扔垃圾等等,她們就近就能監督。正是如此,遊人來才有了漂流、垂釣的野趣。
漸漸地,人們發現,山上又是竹林叢生了,太湖白魚又遊回西苕溪了!漫步安吉,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茶山竹海間,遊人入畫來。
這次來安吉,說,希望鄉親們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保護好生态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态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潘春林滿懷希望:“身體好、有錢賺,家庭和諧、環境漂亮,這種地方我還沒信心,我到哪裡有信心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