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副中心城市和地級市區别

副中心城市和地級市區别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6-27 03:24:49

昔日的通州左輔京師、漕運通濟,如今的城市副中心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地名既是指位的标識,也是文化的體現,地名裡的通州古今同輝。

副中心城市和地級市區别(城市副中心地名原來這麼有來頭)1

前不久,《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體系規劃(2016年——2035年)》獲批正式發布。按照尊重曆史、照顧習慣、體現規劃、好找好記、規範有序的原則,城市副中心12個片區、217條道路、110座橋梁隧道、21個公園綠地得到命名,其餘300餘條級别較低的街區道路和留白區的道路,以及新規劃的城市綠地、居住區,将在此框架内陸續命名。

西漢路縣建置起源地、通往濱海碣石的秦代馳道、豐富繁榮的大運河文化遺産、行政辦公區及特色小鎮等規劃特色,組成了成體系的地名規劃,以存量地名、派生命名為主,創新地名為輔,形成承載不同階段曆史文化的地名景觀,共同書寫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和通州區域特色發展沿革。

漕船挽運濟京師

“通州城好大的船,燃燈寶塔作圍杆,鐘鼓樓的艙,玉帶河的纜,鐵錨落在張家灣。”這則《通縣志》中記載的民謠形象地總結了通州的運河文化。水給通州帶來了靈氣,也賦予城市副中心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城市副中心的地名也深深印刻着運河文化的底蘊——透過地名可以看到曆史上的漕運發展演變、河道水系變遷、商品物資流通、遷客行旅往來、區域文化傳播等文脈特征。

副中心城市和地級市區别(城市副中心地名原來這麼有來頭)2

通州自古四方通衢,是交通樞紐地區,尤其遼金以來,北京成為首善之區,通州更為京師左輔,漕運通濟。通濟路的取名便因此由來。

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建設通達順暢的道路交通,基本建成‘十一橫九縱’的骨幹路網體系。”通濟路便是“九縱”之中的一段,與通懷路、張鳳路連成線,猶如城市的一根“肋骨”支撐城市發展。

漕運是古代通州城市發展命脈,漕運形成的一系列地名景觀是城市文化的精彩篇章,生動叙說着大運河北首的發展脈絡。

北運河金代名為潞河,元明稱白河,清代改稱北運河至今。因此,通州許多地名都與“潞”字相關,比如潞濱一街、潞陽西橋。潞苑小街為沿用老地名,潞河灣路則是依據潞河拐彎處而起的派生地名,潞島街則是創新地名,因其橫穿潞河中間的小島。

副中心城市和地級市區别(城市副中心地名原來這麼有來頭)3

“此次地名規劃盡可能沿用存量地名,對于已經不在的村落,摒棄其通用名,留下專名。比如召裡村曾是通州古道上的古村落,如今以召裡大街的名字保留下來。”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地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教授陳喜波說。這也體現了城市副中心地名命名原則——保持新城規劃與曆史文化的一緻。

小鹽河是北運河故道,河上一座新規劃橋梁——海通橋将人們的記憶拉回古代。出土于小街村的唐朝孫如玉墓志銘記載“東有潞河通海”,指的就是北運河故道,元代漕糧海運興起更為這段海洋文化提供了佐證,海通橋因此命名。

漕運碼頭是重要的運河文化遺産,見證着漕運興盛與城市繁華。明代,潞河自小聖廟向西至張家灣拐了個大灣後向東流去,張家灣因此得名。明永樂遷都北京後,南北大運河貫通,漕船沿北運河上溯張家灣,漕糧、磚木、石料、鹽茶,以及各種商品物資都在張家灣轉運,南來北往的國内外官員、使臣、官生、商旅、行人等皆在張家灣碼頭上下船,張家灣成為大運河北端最重要的漕運、貨運和客運碼頭。

副中心城市和地級市區别(城市副中心地名原來這麼有來頭)4

據《漕河圖志》記載,“張家灣廣利閘在中碼頭西,上至通流下閘十一裡,下至閘河口二裡”,同書記載桑幹河時說“其一名渾河,東流至通州張家灣下碼頭入白河”。其中,中碼頭、下碼頭的記載,說明至遲在明弘治初年,張家灣已經形成多處碼頭群。

然而,經過曆史洗禮,張家灣隻留下了上馬頭村這個地名,而在此次地名規劃中,重新啟用了老地名,命名上碼頭路、中碼頭路和下碼頭街,讓張家灣昔日的輝煌盛景通過地名文化展示出來。

河川彙聚,北運河、潮白河、溫榆河、通惠河、蕭太後河、泗河、涼水河、港溝河、小中河等通州水脈,構成了通州文化的基底。地名亦反應着河道變遷。

元代,郭守敬引白浮泉水經西山甕山坡,流長河,後入積水潭,東至高力莊入白河。高力莊,一個不起眼的名字,如今以大高力莊路、小高力莊街等重回人們的生活,見證着通惠河入白河的曆史。

副中心城市和地級市區别(城市副中心地名原來這麼有來頭)5

小鹽河,如一條小河溝,但在古代通州,它可是北京城區、昌平、懷柔、順義、通州、大興、延慶等地的食鹽運輸“動脈”。史料記載,清代北運河改道後,主河道移到今天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附近,因水勢大,糧食等其他物資直抵通州,唯獨食鹽仍從位于張家灣的北運河故道運輸,這條小河因此得名小鹽河,并沿用至今。

展開城市副中心地名體系規劃道路名稱圖,将放大鏡停留在通州老城片區,出現了幾個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西倉東/中/西路、樂歲南/北巷、廣儲路、富儲路……

通州是倉儲重地,金代設4倉,元代設13倉,明朝倉儲達到鼎盛,形成大運中倉、南倉、西倉、東倉。如今的通州還有南倉、中倉等地名,而對于老城西倉,民間僅有認知但已無形。直至近年來,城市建設藍圖中,西倉區域新規劃了幾條道路,才得以用古代糧倉之名冠之,讓“弄丢了”的老地名重現。古代的糧倉展現了城市繁華、五谷豐登,今昔的道路以糧倉命名,則展現物質豐盈、人民富足。

在城市副中心,體現漕運内容的地名還有皇木廠、瓜廠、鹽灘、竹木廠、磚廠,看似普通的地名背後蘊含着區域特色,中碼頭、下碼頭、中倉、西倉、小鹽河、裡二泗等名字還被列入了地名保護名錄。

左輔城池望帆影

通州自漢置縣,營建城池,城址轉移,一些地名保留了古代通州的印記,成為展示城市副中心曆史文化的窗口。

在召裡片區,有菜園路、菜園橋,“菜園”一詞出自宋莊鎮菜園村。“這個聽上去有點‘土’的名字被保留下來,留住的不僅是鄉愁,更是通州文化的根。”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地名專委會顧問專家嶽升陽說。

副中心城市和地級市區别(城市副中心地名原來這麼有來頭)6

通州早期文化遺存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而宋莊鎮菜園村菜園遺址就是發現古人類遺迹的地方,這裡出土的文物,如敦、鼎、匕、勺、戈、劍、镞等足以窺見燕文化在通州的身影。

2016年,配合城市副中心建設而進行的考古挖掘,發現了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史料記載,最晚在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通州就有了自己的第一個曾用名“路縣”。東漢時期改“路”為“潞”,通州又有了第二個曾用名“潞縣”,因此,在行政辦公片區的潞源北、中、南街,意為潞縣之源,東古城街也是結合路縣故城而取名。

在通州古城範圍内,有體現城垣的地名,如南大街、北大街;有體現廟宇的,如靜安寺胡同、大寺胡同;有體現商業布局的,果子市胡同、魚市胡同;有體現官署分布的,四員廳街、司空分署街。“通州古城曆史地名保留較多,是新城的寶貴财富。” 嶽升陽說。

通州古道文化的印記在地名中也可窺見一斑。

北京是連通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這三大地理單元的交彙點,自古形成四條大道——居庸關大道、太行山東麓大道、燕山南麓大道和古北口大道與外界相連,這樣的地理格局造就了北京這個區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而通州是位于北京東部燕山南麓大道上的重要城市,與這條古道有着密切關系。

燕山南麓大道,也叫“濱海古道”,沿燕山山麓東去,可達山海關,經遼西走廊到達東北平原。京榆舊線街中的“京”自然指北京,“榆”字可不是說道路兩旁種植榆樹,而是指“榆關”,即大名鼎鼎的山海關。因此,京榆舊線街所在位置就曾是古道遺迹的一部分。

在召裡片區道路規劃和起名時,有一條新路被命名為“東馳大街”,也緣起于古道文化。根據專家考證,在路縣故城附近,有一條馳道通往北戴河,為昔日秦始皇所修,并“東臨碣石”,當時的馳道與新路較為接近,于是起名“東馳大街”。

地名體現着通州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在富河片區,馬廠東、西街,以及西馬莊體現的是通州的牧馬文化;在張家灣片區,東、西燒酒巷則體現了通州的酒文化;在臨河裡片區,演武廳巷因位于清代演武廳舊址而得名。明新路、潞明街的命名則體現近代工業曆史,因其位于小聖廟發電廠,引運河水發電,因而結合北運河(潞河)和發電廠特征命名。

古今同輝倚通途

通州是曆史文化名城,讓曆史街區的厚重文化在地名上予以展現,也要讓新建城區在地名上彰顯時代風采,展現城市副中心古今同輝的人文盛景。

在城市綠心片區,彰新路寓意彰顯新氣象,又因位于張辛莊,取其諧音。文盛橋、文旅橋則取文化錦繡前程之意,星光橋、日出橋則結合環球度假區命名。

在宋莊片區,丹青路、畫家村路、藝海街、藝華街、藝林街……一大批彰顯藝術之魂的名字,正在書寫宋莊從大運河北首的一個小鄉村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創意小鎮的曆史,這些地名終将成為新時代賦予宋莊的标簽。

地名是指位的标識,也體現着副中心的城市功能和風貌。在行政辦公片區,一條河流在高樓間潺潺流淌,以史為鏡,取名鏡河。據市規自委地名地信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取名“鏡河”還另有深意:“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有詩曰:‘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體現甯靜淡雅的心境。行政辦公區還有清風路、承安路等,寓意政治清廉、國泰民安,充分體現政府職能和風貌。”

文旅區作為北京市“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的重點園區,被明确為國家文旅商融合發展示範區、新型文體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雙示範區”,相繼落地的配套讓這裡成為炙手可熱的置業熱土。在西北角地塊,有“振鹭”和“飛鴻”兩組路名。市規自委地名地信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振鹭”出自成語“振鹭在庭”(漢·揚雄《劇秦美新》),意為振動翅膀的白鹭,白鹭群飛,集于庭中,比喻遠方賢士紛紛前來,人才濟濟。蘇轼詩《和子由渑池懷舊》有雲: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飛鴻”為振翅高飛的大雁,與“振鹭”對應,兩組名稱均體現城市副中心的新功能定位。

然而,這些“新氣象”中依然能夠找到鄉愁,行政辦公片區15個村名和道路名予以保留;文旅區組團原有村莊名稱也被全部保留下來,其中花莊、高樓金被冠以地鐵站名,成為乘坐地鐵7号線通往環球度假區的必經站點。“所有村莊名,一個不落,全部被保留,就是想留住鄉愁,讓文化有延續性,這也是我們的文化自信。”市規自委地名地信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此次地名規劃提出,對曆史地名的保護不應隻停留在保留階段,對現已消失但很重要的曆史地名應給予更多重視。比如,《順天府志》記載,通州城“周圍九裡十三步,連垛牆高三丈五尺”,開有四座城門,東稱“通運”,西稱“朝天”,南稱“迎薰”,北稱“凝萃”,門各有樓。因此“通運”用在了地鐵站名“通運門”上,“凝萃”則轉化為“凝翠路”,用在了綠樹環繞的城市綠心片區裡。

“雖然有些地名已不在原處,但也通過這種方式保留了下來,既是創新,也是傳承。”市規自委地名地信處這位負責人表示,通州城出現過的極具地方特色的閘名,如“通流閘”,以及其他城門名等,将來遇有新的城市改造機會時,還可以作為地名資源加以發掘。這些地名和它們背後的文化将繼續為城市副中心書寫嶄新的曆史。

來源:北京城市副中心報 記者 曲經緯

流程編輯:U02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