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上映于2015年6月,是一部由肖洋執導,孫紅雷、周冬雨、董子健等主演的劇情類型電影,劇情改編自導演的個人經曆。
1998年,22名智商超群、性格各異的少年,被西安交大“少年班”導師周知庸選中,開始攻克世界數學大賽。在此同時,豐富的大學生活也随之而來。
電影的上映,拉開了“少年班”學生生活的帷幕。第一次看的時候,目光主要停留在天才們身上,感知他們苦樂交織的成長生活。再次重溫的時候,不經意發現,貫穿整部劇的還有一個人的身影,那便是老師周知庸。
一、有教無類,他是改變天才命運的好老師。周知庸,少年班導師,如果沒有他的出現,可能很多人的命運都會不一樣。那些智商超人的少年,在常人的世界,總是帶着怪異的色彩,也許正驗證了那句“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麥克,一個有着暴力傾向的高智商少年,初中時多次參與鬥毆并緻人受傷,先後被三所中學勸退。周知庸見到他時,他正在養老院打牌,如果沒有周知庸的出現,他的未來很有可能就是個小混混,而不是後來的科技公司創始人。
王大法,隻上了三年小學便辍學,貧困的家中有父親和兩個哥哥。辍學後的王大法,整日在小山坡上煉丹。周知庸的出現是命運的垂青,進入天才的世界後的王大法迅速釋放光彩。面對着老院士的難題,衆人苦于無解時,他通過卦算直接得出答案,從而得到老院士的青睐。老院士更是不吝言辭地誇獎:“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啊!”
雖然由電影結局我們知道,作為導師的周知庸創辦少年班的最初動機并不單純,但不可否認的是,周知庸的出現改變了這些常人眼中怪異少年們的人生軌迹。
二、無私奉獻的背後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1.抗命招生、争取大賽名額,為學生謀求未來的背後是為自己的執念在電影之初,周知庸作為少年班導師,四處尋訪天才。不辭辛苦,奔波于全國各地。就在招生工作進行地如火如荼的時候,一封來自學校的電報打破了這份安靜。
“周知庸老師,請立刻停止少年班招生工作。”拿着這份通告,望着車窗外的夕陽,周知庸選擇了假裝沒看見。當把一批從全國各地挑選出來的少年天才帶到學校的時候,教職工大會也就召開了。面對着同行的調侃和領導指桑罵槐的責備,他先是提出大賽有巨額獎金後,又拿出一份紅頭文件壓下校長的不滿。
為了奪得國際大賽的名額,他又帶着少年班成員公然挑戰數學系師生,成功拿到大賽參賽名額。可以說,如果沒有周知庸的努力,那一屆的少年班或許都無法開辦,更不用說拿到大賽名額。
付出如此多的努力,甚至不惜違背規章制度,但他真的隻是為了學生嗎?事實可能并不如此。電影中少年班成員周蘭退出大賽小組時曾說:“你們充其量就是他的祭品,去完成根本完成不了的天才夢。”
後來的事也進一步驗證了這句話,因為炸毀常松的車子,王大法和吳未被學校開除,參賽小組支零破碎。在留下的參賽成員内心崩潰的時候,周知庸的選擇并不是理解和開導學生,反而是拿出鎖鍊,把大門一鎖,強制要求剩下的成員繼續去解題。他太想拿到國際數學大賽的獎項,達成自己的心願了,卻忽略了學生們并不是這麼想。
在這裡不難看出,周知庸所有的那些努力,其實更多的是為自己。隻要能完成那個心願,學生的感受并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内。某種程度上而言學生不過是他的工具,成就學生隻是完成心願順帶的副産品。
2.所謂的有教無類,隻限于有用的天才,一切都要為自己的心願讓步電影中尤其記得這樣一段,采訪的記者問周知庸:“一屆少年班隻有22人,他們是天才,那大多數正常的學生呢?您對他們就能不聞不問嗎?”
周知庸的回複是:“參天的喬木必有灌木陪伴。”換句話來說,就是正常的學生不打算過問,他的有教無類僅限于天才。他可以不在于學生的秉性和過往,但他在乎是不是天才。為何如此,在電影的結尾,周知庸說了原因,因為隻有天才才能幫他完成當年他沒有完成的心願,拿到國際數學大賽的大獎。
在王大法等人炸毀常松的車子後,為了能讓參賽小組繼續下去,吳未選擇幫麥克頂罪。因為吳未知道,五個人的小組,周蘭退出,王大法被開除,隻有自己為麥克替罪,留下麥克,參賽小組才有希望奪得大獎。
所有人都知道那件事和吳未無關,但為了參賽小組能繼續下去,周知庸選擇了默認吳未的替罪。為了能最大保證參賽小組的能力,周知庸将公正和良知抛下。是非黑白,在有可能拿到國際數學大賽的獎項面前都要讓步。更何況在他心中,這還是吳未自己主動替罪,為人師表,處事公正的心早已動搖。
3.百般維護學生,更是維護自己相中的執行者在電影中,女神江依琳的出現撩起了青春的火花,少年們的荷爾蒙覺醒釋放。
為了一搏芳心,麥克坐在天台上,控制了女生宿舍樓的電路,亮出心型樓層布局。由于自身不慎,帶的酒水灑到了控制器上,導緻電路短路,進而造成整棟女生樓電路問題。
相比于麥克,神棍王大法更是偷了公園的馬,騎着馬來到女生宿舍樓下,大談要和女神飲馬江湖。女神沒來,抓盜馬賊的公安來了。
面對學生們的破攤子,周知庸選擇默默幫他們收拾一切。也許是因為天才更懂天才,作為少年班第一期成員和現任少年班老師,周知庸理解他們。
看到這裡,也許會有不少人羨慕少年們有這樣的老師。但如果你知道自己的老師不過是把自己當成工具,從而維護你,你或許就不會這麼想了。
在開學之初心理測試的時候,少年班共22個成員,有10個不合格,作為老師的周知庸選擇忽略這個問題。正所謂教書育人,如果真的有認真培養的念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完全可以輔導學生們的心理。周知庸沒有這麼做,即便是每次出事後,安撫學生們,他也隻是一味地強調學習的重要。
在他心裡,那些孩子雖然是自己的學生,但更是幫自己完成心願的工具。維護他們,是為了讓他們不被其他事耽誤,能真正幫自己完成心願。為了達到這個目标,在最後他甚至不惜将參賽小組鎖在屋子裡,不讓他們外出。對于吳末,他更是坦言之所以招他進少年班,隻是為了讓真正的天才們保持更好的狀态。
直到最後,當知道國際數學大賽題目已經被其他學校解出,周知庸才算是真正放下了執念。通過校園廣播,周知庸對學生們進行了忏悔,他坦言不該把自己的意願強加于學生們身上。他告訴學生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勇敢地去傾聽自己内心的聲音。
因為強行征用校園廣播,周知庸被學校解雇。然而也直到那一刻,學生于周知庸而言不再是工具,而是真正的學生。周知庸為他的學生上了一節終身受用的課,雖然代價有點大,但不可否認執念消散的周知庸找回了自己。這時的他,才是一個真正優秀的老師。
結語盡管老師周知庸的初衷不是那麼美好,有些做法也有失妥當,甚至是帶着一定的自私色彩。将自己的思想強加于學生身上,培養學生是為了讓他們幫自己完成心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終究還是成就了那些孩子。
好老師和利己主義者,兩者并不矛盾。帶着執念的他,的确有些自私。但當執念消散,為了忏悔自己的過往,也為了能讓學生們更好地成長,他不惜冒着風險征用校園廣播,給學生們上了最後一課,也是真正受益一生的課。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群天才學生的經曆和成長之路,其實細細想來,對于老師周知庸,又何嘗不是一段成長的經曆。放下執念的周知庸,找回了自己,也有了新的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