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小茶葉如何扛起脫貧大梁

小茶葉如何扛起脫貧大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05:31:49

小茶葉如何扛起脫貧大梁?來源:光明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小茶葉如何扛起脫貧大梁?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茶葉如何扛起脫貧大梁(小木耳脫貧茶産業緻富)1

小茶葉如何扛起脫貧大梁

來源:光明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王遠方 張哲浩

“看一看,我們的木耳個大肉厚,沒有任何污染……”陝西省柞水縣金米村的木耳展銷中心裡,26歲姑娘何錦漪正在大廳一角做直播。這個記錄了柞水木耳種植進化史的大廳,也見證着“小木耳,大産業”的發展曆程。

雲霧籠罩下的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茶山,多了幾分清秀柔美,不少遊客漫步于此。蔣家坪村黨支部書記羅顯平最近時常泡在茶山,看看茶樹的長勢,盤算着“因茶緻富、因茶興業”的路子怎麼走得更寬。

選繭、洗繭、缫絲、翻絲……石泉縣天成絲業有限公司車間裡,經過近20道工序,雪白的蠶繭變成銀絲。作為漢代“鎏金銅蠶”的出土地,在石泉,時光流轉千年,養蠶缫絲業依然繁榮。

産業找對頭,小康有奔頭。小小的黑木耳做出了大名堂,綠葉子的香氣飄出大山,小白蠶“吐”出了緻富路……在三秦大地,“黑”“綠”“白”産業映照出的,是多彩的小康生活。

木耳做出大産業

秦嶺多寶,木耳是其中之一。可直到幾年前,金米村村民肖青松都沒覺得木耳這個“寶”有多大價值。“我們的木耳雖然品質很好,可祖祖輩輩種木耳,靠天吃飯産量低,還得為銷路發愁,種個小木耳咋就能緻富?”接到村幹部勸他回鄉種木耳的電話時,在外打工的肖青松心裡直犯嘀咕。

肖青松的擔憂不無道理,要把木耳産業做成脫貧攻堅主導産業,首先就得解決“靠天吃飯産量低”的問題。對此,柞水縣引入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團隊并成立工作站,選育出5個宜栽品種并大面積推廣。金米村還引進5家農業龍頭企業,建成木耳大數據中心、年産2000萬袋的木耳菌包生産廠和年産1000噸的木耳分揀包裝生産線,發展5個智能連棟木耳大棚。

2018年,選擇回鄉的肖青松發現村子變了,木耳種進了大棚裡,甚至連銷售方式都變了,他親眼見識了“直播帶貨”的力量。看到眼前的變化,肖青松有些心動,但仍有擔憂。“當時以為需要投入很多成本,怕自己拿不出這麼多錢。”肖青松說。

不過了解清楚村裡的政策後,肖青松的顧慮徹底沒了。原來,在金米村,“借棚還耳、借袋還耳”的模式讓貧困戶無須資金就能參與木耳産業。村集體免費提供大棚和木耳菌袋,每季木耳采摘結束後,農戶将成品耳上交統一銷售,村集體将銷售資金扣除借袋成本後返還給農戶。2019年,肖青松承包了兩大棚木耳、3.36萬個菌袋,年收入四五萬元,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現在,金米村的木耳越來越有“含金量”:農戶通過自己的手機就能控制大棚的溫度、濕度和光照,還能及時查看木耳的生産情況;木耳産品質量追溯體系讓消費者隻需掃描二維碼,就能查到木耳出産地和質量信息。

找對了脫貧的路子,金米村還有更多打算。駐村幹部吳正超介紹,金米村将延伸發展黑木耳脆片休閑食品、木耳粉、木耳茶、木耳保健食品、藥品等系列産品,進一步提高木耳産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茶香飄出蔣家坪

從山腳出發,車子在青山中繞過二十多道彎,終于來到蔣家坪茶園。

“剛剛你們走的那條4、5米寬的水泥路,以前就是條兩米寬的小土路。平時都不好走,趕上雨天的話,進出都難。”羅顯平笑着告訴記者。

話語間,蔣家坪村此前貧困發生率高的些許原因已被點破。雖然優良的生态環境和充足的光照,使得這裡的茶茶香濃郁,但因為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加上茶葉市場沒有打開,茶園日漸老化,蔣家坪茶香始終沒有飄出村子。

2014年,蔣家坪村引進女娲鳳凰茶葉公司,對1200畝茶園進行了改造提升,并建成1000平方米的茶葉加工廠,年産茶葉15噸、産值400多萬元。加速發展的茶業帶動貧困戶106戶348人增收,人均年增收超過1000元。“高山、綠色、富硒、零污染”的茶葉帶着茶香飄向了遠方,村民們也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農戶或拾起自家荒廢的茶園,或開種新的茶園。茶葉,真正成為蔣家坪村的支柱産業。2016年以來,蔣家坪村累計實現脫貧197戶532人,貧困發生率由45%下降至0.74%,并于2019年實現脫貧摘帽。

緻富,蔣家坪村認準了茶産業這條路,平利縣也還有更大的布局。以10萬畝富硒茶、10萬畝絞股藍、10萬畝中藥材、10萬畝富硒糧油、10萬頭生态豬為抓手,平利縣走出長效的産業緻富之路,實現守住綠水青山、收獲金山銀山的雙赢。

桑蠶織出新“絲”路

房裡的木架上,蠶簇整齊擺放,白白胖胖的蠶正忙着吐絲結繭……看着這些蠶,石泉縣新興村養蠶大戶劉小蘭心裡歡喜。“現在蠶寶寶們正值二眠,等到了三齡,就可以送給貧困戶喂養了。”劉小蘭說。

俗話說,“養好小蠶一半收”。從沒有桑園到擁有30多畝優質桑園,從年養幾張蠶到現在年養三四十張蠶,當年“白手起家”的劉小蘭如今已是當地有名的“蠶老師”。“蠶農們把蠶種放在我這養,等蠶寶寶們三齡後我再交給他們,這樣可以保證産量。”劉小蘭告訴記者,小蠶共育模式讓蠶農規避了染病風險,縮短了養蠶時間,實現了蠶繭優質高産,每養一張蠶可以讓蠶農增收1500元到2000元左右。

從“鎏金銅蠶”的曆史中走來,石泉一向重視桑蠶,也在想方設法做大做強桑蠶産業。劉小蘭這樣的養蠶大戶幫帶蠶農是一種體現,天成絲業有限公司的“公司 農戶”的訂單生産模式也是一種體現。“我們與全縣近4000戶養蠶農戶簽訂了收購合同,其中貧困戶1176戶,助力農民增收和脫貧。”天成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浩勇介紹。

據介紹,石泉縣現有桑園面積70282畝,養蠶農戶近10000戶,縣蠶種場年制種能力20萬張,為西北第二大蠶種場。2019年全縣蠶桑産業總産值達16億元,其中農民蠶桑産業綜合收入4億元,規模以上絲綢工業産值12億元。擦亮“金蠶之鄉”招牌的石泉,還在加快蠶業、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步伐。一隻隻小小的桑蠶,就這樣織出了小康生活的新“絲”路。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7日 04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