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半渡而擊

半渡而擊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9 13:13:01

半渡而擊這個成語典故,大家并不陌生,兩軍隔水對壘,敵方主動進攻,我方在敵軍渡過一半時發動攻擊,這種戰術稱為“半渡而擊”。《孫子·行軍篇》說:“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濟而擊之,利。”

提起這個成語,人民自然會想起兩個例子,一個正面的例子,一個反面的例子。正面的例子就是韓信的濰水之戰,反面的例子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泓水之戰。

楚漢時期,漢将韓信在濰水之戰當中主動渡河,吸引楚軍半渡而擊,然後假裝打不過對方,後退撤兵,等到楚軍渡河追擊的時候,漢軍移走放在上遊堵塞水流的沙包,引水灌敵,大敗楚軍。濰水之戰中漢軍取得勝利是因為成功利用了半渡而擊的戰術,濰水之戰至關重要,這一站扭轉了楚漢局勢,楚軍在戰敗之後失去了戰争的主動性,隻能被動防禦,而漢軍卻得以反攻。根據記載,濰水之戰兩軍對峙的時候,楚君二十萬兵力,漢軍十萬,可見,半渡而擊是一個可以以少勝多,反敗為勝的戰術。

注意,這次戰鬥過程中,楚軍也利用了半渡而擊的戰術,卻被韓信給“陰”了。淮陰侯果然夠陰。兵者詭道也,此言不虛。慈不掌兵,義不聚财。殺人這件事一般人做不來。

春秋時期的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竟然放棄了半渡而擊的機會。宋襄公想通過攻打鄭國削弱大國的力量,楚國就出兵救鄭國,宋襄公隻能從鄭國退兵,迎擊楚兵。楚兵到了泓水南岸,準備主動渡河出擊。楚兵人強馬壯,宋兵兵力較弱,宋襄公手下的大司馬司馬固建議半渡而擊,但是宋襄公覺得乘人之危不是君子所為,所以他讓楚兵過河。楚兵列陣的時候,司馬固又說,對方還沒有準備好,現在攻打還有勝算,宋襄公覺得要等對方列陣擊鼓才可以進攻。列陣準備好後的楚兵打敗了宋兵,宋襄公也在此戰役中受了重傷,不久後次年身亡。

自命仁義之師不乘人之危,哪怕他是敵人的宋襄公最大的問題在于仁義用錯了對象,用錯了地方,打仗鬧革命可不是請客吃飯,這可是你死我活的軍事行動。是腦袋别在褲腰帶,刀口舔血的活。宋襄公隻有菩薩心腸,而沒有霹靂手段。在自己一方沒有絕對實力的時候,是不可以玩“七擒孟獲”的。如果宋軍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及強大後手,完全可以按照宋襄公的說法去做,達到讓對方心服口服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依照當時楚軍的戰鬥實力,即使宋軍采取了半渡而擊的戰術也未必能夠做到穩赢。隻要失敗了,誰都可以指責你,隻要成功了,誰都會說你對。人們隻要結果而不要過程,畢竟這樣風險最小。

二次半渡而擊的戰術都是應用在了“楚軍”之上,也算是一種因緣際會,雖然次楚非彼楚,但是天道循環,一勝一敗。出來混的遲早要還。如果宋襄公留有後手,并且大勝,人們是不是又會贊揚其用兵入神呢。可惜的是仁義的宋襄公,忘了準備下半場。

半渡而擊(五半渡而擊)1

半渡而擊(五半渡而擊)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