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中生物新課标總結

高中生物新課标總結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22 04:11:03

高中生物新課标總結?第七單元 生命活動的調節一、植物激素調節,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高中生物新課标總結?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高中生物新課标總結(新課标基礎知識總結)1

高中生物新課标總結

猩猩—蘊哲讀書

第七單元 生命活動的調節

一、植物激素調節

1.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和作用

(1)生長素的發現

拓展:

①胚芽鞘中的生長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

②生長素的合成不需要光

③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單側光的刺激

④在植物體内,合成生長素最活躍的部位是幼嫩的芽、葉和發育的種子

⑤生長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長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頂端分生組織、發育的果實和種子等處。

⑥胚芽鞘向光彎曲和生長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長區

⑦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

(2)取兩段生長狀況相同的等長的玉米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長尖端,甲形态學上端在上,乙形态學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在上端,不含生長素的瓊脂塊在下端,一段時間後,測甲乙兩胚芽鞘的下端的瓊脂中有無生長素。可以證明生長素隻能由形态學上端向形态學下端運輸。

(3)生長素的橫向運輸

拓展:

①橫向運輸發生在尖端

②引起橫向運輸的原因是單側光或地心引力

(4)生長素生理作用:促進生長、促進扡插的枝條生根、促進果實的發育;特點:具有雙重性。

拓展:

①單側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産生某種刺激,生長素向背光側移動,運輸到下部的伸長區,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因此出現向光彎曲,顯示出向光性

②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雙重作用體現在根的向地性、頂端優勢

③生長素的雙重作用與濃度和器官有關。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莖敏感。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④頂端優勢現象是頂芽優先生長,側芽由于頂芽運輸來的生長素積累,濃度過高,導緻側芽生長受抑制的現象。

⑤根、芽、莖三種器官對生長素敏感性,根比芽敏感,芽比莖敏感。

(5)生長素在農業生産上的應用:促進扡插的枝條生根,促進果實發育,獲得無子果實,防止果實、葉片脫落。

拓展:

①在農作物的栽培過程中,整枝、摘心所依據的原理是頂端優勢。

②雌蕊受粉後,促進果實發育的生長素由發育着的種子合成的。

③番茄在花蕾期去雄,雌蕊塗抹适宜濃度的生長素獲得無子番茄。

④雙子葉植物對生長素的敏感度高于單子葉植物,因此農業生産上可以用2、4—D 作為雙子葉植物除草劑。

2.其他植物激素

(6)植物體内的激素有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黴素、脫落酸、乙烯等五類。

①細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促進細胞分裂和組織分化

②乙烯的主要生理作用:促進果實成熟,乙烯存在于植物體的各個部位

③脫落酸的作用: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

④植物的生長和發育的各個階段,由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

拓展:

①因為天然的生長素在植物體内有一個代謝過程,合成與分解保持着一種動态平衡。當用天然的生長素處理植物時,體内生長素的量超過正常水平,過多的生長素會被其體内的酶分解掉而不易長時間發揮作用,但植物體内沒有分解生長素類似物(即人工合成的生長素)的酶,用生長素類似物處理後,能夠長時間地發揮作用。

②新采摘的香蕉隻有七成熟便于運輸,而我們吃的香蕉通過釋放乙烯促進果實成熟

③秋水仙素不是植物激素,秋水仙素的作用機制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④植物激素處理後,植物體内的遺傳物質沒有改變。

3.植物激素的應用

(7)植物生長調節劑是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着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相比,植物激素植物生長調節劑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廣泛、效果穩定等優點。

二、人和高等動物的神經調節

1.神經調節結構基礎和調節過程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部分構成

2.神經沖動的産生和傳導

(3)神經纖維未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内外的電荷分布情況是外正内負

(4)當某一部位受刺激時,其膜電位變為外負内正

拓展:

①興奮的傳導方向和膜内側的電流傳導方向一緻 ②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形式是電信号,特點是速度快

(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通過突觸進行的

拓展:

①神經元的末梢經過多次分支,最後每個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狀或球狀叫做突觸小體;突觸前膜是神經元的軸突末梢,突觸後膜是神經元胞體或樹突。

②遞質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結合,受體的化學本質是糖蛋白。

③神經遞質存在于突觸前膜的突觸小泡中,隻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後作用于突觸後膜,因此興奮隻能從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

④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速度與在神經元之間的傳導速度不一樣,神經纖維上快。

⑤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有單向的特點

3.人腦的高級功能

(6)人的大腦皮層除了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機體的反射活動外,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

(7)人類特有的神經中樞:言語區

三、人和高等動物的體液調節

1.動物激素的調節

拓展:

①人體内調節内分泌腺活動的樞鈕是下丘腦 ②生長激素有促進生長,主要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和骨的生長的作用

③甲狀腺激素有促進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尤其是對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響,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④胰島素的生理作用是降低血糖濃度

⑤雌、雄激素分别促進雌雄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形成,激發并維持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發和維持正常的性周期。

(3)人體内激素的分泌通過反饋調節的方式調節。

(4)不同激素對同一生理效應都發揮作用,從而達到增強效果叫激素之間的協同作用,例如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

(5)不同激素對同一生理效應都發揮作用,作用相反叫激素間的拮抗作用,例如胰島素和胰高血糖。

(6)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受大腦皮層,下丘腦,垂體調節控制。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級調節和負反饋調節。

2.動物激素在生産中的應用

(8)閹割催肥的原理是割除牲畜的生殖腺,使其不具有性行為和生殖能力,而且馴良,節約能量,利于育肥。

(9)評價:對牲畜注射生長激素催肥是濫用生長激素,其後果對兒童來說是災難的。它不止影響兒童的身高體重,還影響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生殖系統。長期食用此類動物食品,其中的殘留激素可能使男性“雌性化”。

四、人體内環境的穩态與調節

1.穩态的生理意義

(1)人體内環境指人體内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

拓展:

①内環境=細胞外液=血漿 組織液 淋巴

②下列物質屬于内環境成分的是:血糖、抗體、激素

(2)血漿和組織液之間雙向滲透,組織液也可滲透進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漿。

2.神經、體液調節在穩态中的作用

動物體内各項生命活動常常同時受神經和體液的調節,這兩種調節協調作用,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才能協調一緻,内環境的穩态才能得以維持,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才能正常進行,機體才能适應環境的不斷變化。

(3)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區别:

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

作用範圍

準确、比較局限

較廣泛

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

聯系

體内大多數内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受中樞神聯系經系統的調節;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如甲狀腺激素影響着大腦的生長發育。

3.體溫調節、水鹽調節和血糖調節

(4)人體所需水的主要來源是飲水和食物,人體水分排出的最主要途徑是腎髒。

(5)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重吸收。是由下丘腦神經細胞分泌,垂體後葉釋放的

(6)胰島素通過促進葡萄糖進入肝髒、肌肉、脂肪等組織細胞,并且在這些細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轉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夠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類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濃度。

(7)血糖調節的方式是神經-體液調節

(8)血糖含量升高時,胰島素分泌增多,促進葡萄糖進入肝髒、肌肉、脂肪等組織細胞,并且在這些細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轉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夠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類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血糖含量降低時,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進肝糖元分解,促進非糖類物質轉化為葡萄糖

五、免疫調節

1.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态中的作用

(1)免疫是機體的一種特殊的保護性生理功能。

(2)非特異性免疫是人類生來就有的,不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大多數病原體起到防禦作用。

人體抵禦病原體的三道防線分别是第一道防線:皮膚和粘膜;第二道防線:殺菌物質、吞噬細胞;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

(3)特異性免疫是人類後天形成的,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借助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進行的免疫,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起到防禦作用。非特性免疫中依靠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消滅病原體。

(4)淋巴細胞的分化過程: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為 B 細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為效應B細胞。造血幹細胞在胸腺中分化為 T 細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為效應 T 細胞。

(5)能夠引起機體産生特異性免疫的物質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異物性和特異性的性質。抗原不一定是異物。

(6)抗體是抗原刺激下産生,能夠與相應抗原特異性結合的免疫球蛋白。

拓展:

①抗體是漿細胞(效應B細胞)合成的,其化學本質是球蛋白,分布在血清、組織液和外分泌物

②抗原:細菌、細菌外毒素、病毒、花粉、癌細胞

(7)體液免疫的三個階段:感應階段、反應階段、效應階段

拓展:

①參與體液免疫感應階段的細胞有有吞噬細胞、T 細胞、B 細胞

②在體液免疫中,吞噬細胞在感應階段發揮作用

③當同一種抗原再次進入機體時,體液免疫的反應階段是記憶細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漿細胞和少量的記憶細胞。

④二次免疫反應産生抗體與初次相比,産生的速度快、數量多。

(8)細胞免疫的三個階段:感應階段、反應階段、效應階段

拓展:

①幹擾素、白細胞介素屬于淋巴因子,化學本質是蛋白質。

②上述物質由 T 細胞合成;在接受抗原刺激後合成;能夠促進 B 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加強各種有關細胞的作用來發揮免疫效應。

(9)當細菌毒素進入人體後,會發生體液免疫。

(10)當結核杆菌、麻風杆菌進入人體後,會發生細胞免疫。

(11)當病毒進入機體後,人體會發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12)過敏原第一次進入人體後,人體内産生抗體吸附在皮膚、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細胞的表面。當相同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時,就會與吸附在細胞表面的相應抗體結合,使上述細胞釋放組織胺等物質,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強,平滑肌收縮,腺體分泌增多等,引發各種過敏反應。

(13)過敏反應産生的抗體吸附在皮膚、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細胞的表面,體液免疫中産生的抗體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14)過敏反應屬于免疫過強,風濕性心髒病屬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屬于免疫缺陷病。

2.艾滋病的流行和預防

(15)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該病毒主要侵染人體T 細胞。

(16)艾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

第八單元 生物與環境

一、種群和群落

1.種群的特征

(1)種群具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出率和遷入率、年齡組成和性别比例四個基本特征。

拓展:

①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

②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具有重要意義的種群特征是年齡組成

④種群的性别比例能夠影響種群密度。

2.種群的數量變化

(2)從組成種群的個體角度看,種群數量變化的内在原因是種群内部個體之間的鬥争,每一個體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資源,包括對實物、空間和配偶的争奪,使得在個體數量達到一定值鬥争加劇,引起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發生改變。

(3)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的條件是食物和空間無限、氣候适宜、沒有敵害等條件。J 型增長的關系式:Nt=N0λt ;(4)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因此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

拓展:

①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内競争就會加劇,以該種群為食的動物的數量也會增加,這就使種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時會穩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長曲線。

②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為 K 值。

③漁業捕撈需要考慮該種群的增長率問題,原則上說是要在種群數量超過K/2 時進行捕撈,而且嚴格限制捕撈量,有利于有效地保護漁業資源。防治害蟲需要考慮改善環境,以降低 K 值,才能使防治效果最好。

(5)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有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等。

3.群落的結構特征

(6)同一時間内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7)生物群落的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①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結構。

②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等因素,不同的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種群,這就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結構。

拓展:

①森林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與光照強度密切相關。

②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結構與陽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關。

4.群落的演替

(8)随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種類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

二、生态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1.生态系統的結構

(1)有生物群落和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态系統。生态系統的基本類型有海洋生态系統、濕地生态系統、森林生态系統、草原生态系統、農田生态系統、城市生态系統等。

(2)生态系統的結構包括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鍊和食物網)兩方面。

(3)生态系統的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産者、消費者、分解者四部分。

(4)生物通過食物關系建立起來的聯系叫做食物鍊。捕食鍊不包括分解者。

2.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規律及應用

(6)生态系統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是食物鍊和食物網。

(7)生态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從生産者固定太陽能開始。

(8)能量流動特點為單向,逐級遞減。生态系統中,能量流動隻能從第一營養級流向第二營養級,再依次流向後面的各個營養級,因此是單向不可逆轉的。

拓展:

①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型,數量金字塔一般為正金字塔型,有時也會出現倒金字塔型。

②在一個生态系統中,營養級與能量流動中消耗能量的關系是營養級越低,消耗量越大。

(9)研究能量流動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态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0)組成生物體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斷進行着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有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态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11)結合“碳循環”圖解,簡述碳循環的過程。

拓展:

①碳在無機環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鹽形式存在的。

②碳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是以二氧化碳形式進行循環的。

③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機物形式存在。

④大氣中的碳主要通過植物光合作用進入生物群落。

⑤生物群落中的碳通過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燒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氣中。

(12)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生态系統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和釋放都離不開物質的的合成和分解的等過程。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是能量沿食物鍊(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

3.生态系統中的信息傳遞

(13)生态系統的信息種類有物理信息、化學信息、行為信息三類。

(14)生态系統的信息的作用:1、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信息的傳遞。2、信息還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态系統的穩定。

三、生态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态環境的保護

1.生态系統的穩定性

(1)生态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複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統的穩定性。

(2)生态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複力穩定性兩個方面。

(3)生态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是指生态系統抵抗外界幹擾并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

(4)生态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因此具有抵抗力穩定性。

(5)生态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與生态系統組成成分多少和營養結構的複雜程度有關。

(6)生态系統的恢複力穩定性指生态系統受到外界幹擾因素的破壞後恢複到原狀的能力。

(7)對于一個生态系統來說,抵抗力穩定性與恢複力穩定性的強弱是一般呈相反的關系。

(8)提高生态系統的穩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态系統幹擾的程度,對生态系統的利用應該适度,不應超過生态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态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投入,保證生态系統内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

2.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

(9)我國人口劇增的原因是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大。我國的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基本國策是計劃生育。

3.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10)全球性生态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4.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1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的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态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有潛在價值、間接價值(生态功能)和直接價值。

(12)生物多樣性破壞的原因有人類對資源的過度開發、破壞,對環境的污染,破壞食物鍊等。保護生物多樣性可以概括為就地保護和易地保護,協調人與生态環境的關系。

pan sty"���h第七單元 生命活動的調節

一、植物激素調節

1.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和作用

(1)生長素的發現

拓展:

①胚芽鞘中的生長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

②生長素的合成不需要光

③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單側光的刺激

④在植物體内,合成生長素最活躍的部位是幼嫩的芽、葉和發育的種子

⑤生長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長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頂端分生組織、發育的果實和種子等處。

⑥胚芽鞘向光彎曲和生長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長區

⑦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

(2)取兩段生長狀況相同的等長的玉米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長尖端,甲形态學上端在上,乙形态學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在上端,不含生長素的瓊脂塊在下端,一段時間後,測甲乙兩胚芽鞘的下端的瓊脂中有無生長素。可以證明生長素隻能由形态學上端向形态學下端運輸。

(3)生長素的橫向運輸

拓展:

①橫向運輸發生在尖端

②引起橫向運輸的原因是單側光或地心引力

(4)生長素生理作用:促進生長、促進扡插的枝條生根、促進果實的發育;特點:具有雙重性。

拓展:

①單側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産生某種刺激,生長素向背光側移動,運輸到下部的伸長區,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因此出現向光彎曲,顯示出向光性

②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雙重作用體現在根的向地性、頂端優勢

③生長素的雙重作用與濃度和器官有關。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莖敏感。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④頂端優勢現象是頂芽優先生長,側芽由于頂芽運輸來的生長素積累,濃度過高,導緻側芽生長受抑制的現象。

⑤根、芽、莖三種器官對生長素敏感性,根比芽敏感,芽比莖敏感。

(5)生長素在農業生産上的應用:促進扡插的枝條生根,促進果實發育,獲得無子果實,防止果實、葉片脫落。

拓展:

①在農作物的栽培過程中,整枝、摘心所依據的原理是頂端優勢。

②雌蕊受粉後,促進果實發育的生長素由發育着的種子合成的。

③番茄在花蕾期去雄,雌蕊塗抹适宜濃度的生長素獲得無子番茄。

④雙子葉植物對生長素的敏感度高于單子葉植物,因此農業生産上可以用2、4—D 作為雙子葉植物除草劑。

2.其他植物激素

(6)植物體内的激素有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黴素、脫落酸、乙烯等五類。

①細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促進細胞分裂和組織分化

②乙烯的主要生理作用:促進果實成熟,乙烯存在于植物體的各個部位

③脫落酸的作用: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

④植物的生長和發育的各個階段,由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

拓展:

①因為天然的生長素在植物體内有一個代謝過程,合成與分解保持着一種動态平衡。當用天然的生長素處理植物時,體内生長素的量超過正常水平,過多的生長素會被其體内的酶分解掉而不易長時間發揮作用,但植物體内沒有分解生長素類似物(即人工合成的生長素)的酶,用生長素類似物處理後,能夠長時間地發揮作用。

②新采摘的香蕉隻有七成熟便于運輸,而我們吃的香蕉通過釋放乙烯促進果實成熟

③秋水仙素不是植物激素,秋水仙素的作用機制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④植物激素處理後,植物體内的遺傳物質沒有改變。

3.植物激素的應用

(7)植物生長調節劑是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着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相比,植物激素植物生長調節劑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廣泛、效果穩定等優點。

二、人和高等動物的神經調節

1.神經調節結構基礎和調節過程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部分構成

2.神經沖動的産生和傳導

(3)神經纖維未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内外的電荷分布情況是外正内負

(4)當某一部位受刺激時,其膜電位變為外負内正

拓展:

①興奮的傳導方向和膜内側的電流傳導方向一緻 ②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形式是電信号,特點是速度快

(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通過突觸進行的

拓展:

①神經元的末梢經過多次分支,最後每個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狀或球狀叫做突觸小體;突觸前膜是神經元的軸突末梢,突觸後膜是神經元胞體或樹突。

②遞質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結合,受體的化學本質是糖蛋白。

③神經遞質存在于突觸前膜的突觸小泡中,隻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後作用于突觸後膜,因此興奮隻能從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

④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速度與在神經元之間的傳導速度不一樣,神經纖維上快。

⑤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有單向的特點

3.人腦的高級功能

(6)人的大腦皮層除了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機體的反射活動外,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

(7)人類特有的神經中樞:言語區

三、人和高等動物的體液調節

1.動物激素的調節

拓展:

①人體内調節内分泌腺活動的樞鈕是下丘腦 ②生長激素有促進生長,主要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和骨的生長的作用

③甲狀腺激素有促進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尤其是對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響,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④胰島素的生理作用是降低血糖濃度

⑤雌、雄激素分别促進雌雄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形成,激發并維持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發和維持正常的性周期。

(3)人體内激素的分泌通過反饋調節的方式調節。

(4)不同激素對同一生理效應都發揮作用,從而達到增強效果叫激素之間的協同作用,例如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

(5)不同激素對同一生理效應都發揮作用,作用相反叫激素間的拮抗作用,例如胰島素和胰高血糖。

(6)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受大腦皮層,下丘腦,垂體調節控制。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級調節和負反饋調節。

2.動物激素在生産中的應用

(8)閹割催肥的原理是割除牲畜的生殖腺,使其不具有性行為和生殖能力,而且馴良,節約能量,利于育肥。

(9)評價:對牲畜注射生長激素催肥是濫用生長激素,其後果對兒童來說是災難的。它不止影響兒童的身高體重,還影響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生殖系統。長期食用此類動物食品,其中的殘留激素可能使男性“雌性化”。

四、人體内環境的穩态與調節

1.穩态的生理意義

(1)人體内環境指人體内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

拓展:

①内環境=細胞外液=血漿 組織液 淋巴

②下列物質屬于内環境成分的是:血糖、抗體、激素

(2)血漿和組織液之間雙向滲透,組織液也可滲透進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漿。

2.神經、體液調節在穩态中的作用

動物體内各項生命活動常常同時受神經和體液的調節,這兩種調節協調作用,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才能協調一緻,内環境的穩态才能得以維持,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才能正常進行,機體才能适應環境的不斷變化。

(3)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區别:

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

作用範圍

準确、比較局限

較廣泛

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

聯系

體内大多數内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受中樞神聯系經系統的調節;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如甲狀腺激素影響着大腦的生長發育。

3.體溫調節、水鹽調節和血糖調節

(4)人體所需水的主要來源是飲水和食物,人體水分排出的最主要途徑是腎髒。

(5)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重吸收。是由下丘腦神經細胞分泌,垂體後葉釋放的

(6)胰島素通過促進葡萄糖進入肝髒、肌肉、脂肪等組織細胞,并且在這些細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轉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夠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類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濃度。

(7)血糖調節的方式是神經-體液調節

(8)血糖含量升高時,胰島素分泌增多,促進葡萄糖進入肝髒、肌肉、脂肪等組織細胞,并且在這些細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轉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夠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類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血糖含量降低時,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進肝糖元分解,促進非糖類物質轉化為葡萄糖

五、免疫調節

1.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态中的作用

(1)免疫是機體的一種特殊的保護性生理功能。

(2)非特異性免疫是人類生來就有的,不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大多數病原體起到防禦作用。

人體抵禦病原體的三道防線分别是第一道防線:皮膚和粘膜;第二道防線:殺菌物質、吞噬細胞;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

(3)特異性免疫是人類後天形成的,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借助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進行的免疫,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起到防禦作用。非特性免疫中依靠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消滅病原體。

(4)淋巴細胞的分化過程: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為 B 細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為效應B細胞。造血幹細胞在胸腺中分化為 T 細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為效應 T 細胞。

(5)能夠引起機體産生特異性免疫的物質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異物性和特異性的性質。抗原不一定是異物。

(6)抗體是抗原刺激下産生,能夠與相應抗原特異性結合的免疫球蛋白。

拓展:

①抗體是漿細胞(效應B細胞)合成的,其化學本質是球蛋白,分布在血清、組織液和外分泌物

②抗原:細菌、細菌外毒素、病毒、花粉、癌細胞

(7)體液免疫的三個階段:感應階段、反應階段、效應階段

拓展:

①參與體液免疫感應階段的細胞有有吞噬細胞、T 細胞、B 細胞

②在體液免疫中,吞噬細胞在感應階段發揮作用

③當同一種抗原再次進入機體時,體液免疫的反應階段是記憶細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漿細胞和少量的記憶細胞。

④二次免疫反應産生抗體與初次相比,産生的速度快、數量多。

(8)細胞免疫的三個階段:感應階段、反應階段、效應階段

拓展:

①幹擾素、白細胞介素屬于淋巴因子,化學本質是蛋白質。

②上述物質由 T 細胞合成;在接受抗原刺激後合成;能夠促進 B 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加強各種有關細胞的作用來發揮免疫效應。

(9)當細菌毒素進入人體後,會發生體液免疫。

(10)當結核杆菌、麻風杆菌進入人體後,會發生細胞免疫。

(11)當病毒進入機體後,人體會發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12)過敏原第一次進入人體後,人體内産生抗體吸附在皮膚、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細胞的表面。當相同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時,就會與吸附在細胞表面的相應抗體結合,使上述細胞釋放組織胺等物質,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強,平滑肌收縮,腺體分泌增多等,引發各種過敏反應。

(13)過敏反應産生的抗體吸附在皮膚、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細胞的表面,體液免疫中産生的抗體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14)過敏反應屬于免疫過強,風濕性心髒病屬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屬于免疫缺陷病。

2.艾滋病的流行和預防

(15)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該病毒主要侵染人體T 細胞。

(16)艾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

第八單元 生物與環境

一、種群和群落

1.種群的特征

(1)種群具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出率和遷入率、年齡組成和性别比例四個基本特征。

拓展:

①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

②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具有重要意義的種群特征是年齡組成

④種群的性别比例能夠影響種群密度。

2.種群的數量變化

(2)從組成種群的個體角度看,種群數量變化的内在原因是種群内部個體之間的鬥争,每一個體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資源,包括對實物、空間和配偶的争奪,使得在個體數量達到一定值鬥争加劇,引起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發生改變。

(3)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的條件是食物和空間無限、氣候适宜、沒有敵害等條件。J 型增長的關系式:Nt=N0λt ;(4)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因此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

拓展:

①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内競争就會加劇,以該種群為食的動物的數量也會增加,這就使種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時會穩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長曲線。

②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為 K 值。

③漁業捕撈需要考慮該種群的增長率問題,原則上說是要在種群數量超過K/2 時進行捕撈,而且嚴格限制捕撈量,有利于有效地保護漁業資源。防治害蟲需要考慮改善環境,以降低 K 值,才能使防治效果最好。

(5)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有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等。

3.群落的結構特征

(6)同一時間内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7)生物群落的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①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結構。

②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等因素,不同的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種群,這就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結構。

拓展:

①森林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與光照強度密切相關。

②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結構與陽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關。

4.群落的演替

(8)随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種類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

二、生态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1.生态系統的結構

(1)有生物群落和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态系統。生态系統的基本類型有海洋生态系統、濕地生态系統、森林生态系統、草原生态系統、農田生态系統、城市生态系統等。

(2)生态系統的結構包括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鍊和食物網)兩方面。

(3)生态系統的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産者、消費者、分解者四部分。

(4)生物通過食物關系建立起來的聯系叫做食物鍊。捕食鍊不包括分解者。

2.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規律及應用

(6)生态系統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是食物鍊和食物網。

(7)生态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從生産者固定太陽能開始。

(8)能量流動特點為單向,逐級遞減。生态系統中,能量流動隻能從第一營養級流向第二營養級,再依次流向後面的各個營養級,因此是單向不可逆轉的。

拓展:

①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型,數量金字塔一般為正金字塔型,有時也會出現倒金字塔型。

②在一個生态系統中,營養級與能量流動中消耗能量的關系是營養級越低,消耗量越大。

(9)研究能量流動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态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0)組成生物體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斷進行着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有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态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11)結合“碳循環”圖解,簡述碳循環的過程。

拓展:

①碳在無機環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鹽形式存在的。

②碳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是以二氧化碳形式進行循環的。

③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機物形式存在。

④大氣中的碳主要通過植物光合作用進入生物群落。

⑤生物群落中的碳通過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燒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氣中。

(12)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生态系統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和釋放都離不開物質的的合成和分解的等過程。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是能量沿食物鍊(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

3.生态系統中的信息傳遞

(13)生态系統的信息種類有物理信息、化學信息、行為信息三類。

(14)生态系統的信息的作用:1、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信息的傳遞。2、信息還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态系統的穩定。

三、生态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态環境的保護

1.生态系統的穩定性

(1)生态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複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統的穩定性。

(2)生态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複力穩定性兩個方面。

(3)生态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是指生态系統抵抗外界幹擾并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

(4)生态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因此具有抵抗力穩定性。

(5)生态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與生态系統組成成分多少和營養結構的複雜程度有關。

(6)生态系統的恢複力穩定性指生态系統受到外界幹擾因素的破壞後恢複到原狀的能力。

(7)對于一個生态系統來說,抵抗力穩定性與恢複力穩定性的強弱是一般呈相反的關系。

(8)提高生态系統的穩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态系統幹擾的程度,對生态系統的利用應該适度,不應超過生态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态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投入,保證生态系統内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

2.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

(9)我國人口劇增的原因是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大。我國的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基本國策是計劃生育。

3.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10)全球性生态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4.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1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的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态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有潛在價值、間接價值(生态功能)和直接價值。

(12)生物多樣性破壞的原因有人類對資源的過度開發、破壞,對環境的污染,破壞食物鍊等。保護生物多樣性可以概括為就地保護和易地保護,協調人與生态環境的關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