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湖山水一壺茶

一湖山水一壺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3 01:25:11

一湖山水一壺茶?11月29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其中包括了浙江金華兩個國家級的茶非遺項目:綠茶制作技藝(婺州舉岩)和廟會(趕茶場)近期,金華舉辦了一系列活動,通過播放一部申報片、開設一堂專題課、舉辦一場慶祝晚會、召開一場發展論壇、拍攝一部宣傳片,營造濃厚的氛圍和茶文化環境,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一湖山水一壺茶?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一湖山水一壺茶(一城山水一壺茶)1

一湖山水一壺茶

11月29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其中包括了浙江金華兩個國家級的茶非遺項目:綠茶制作技藝(婺州舉岩)和廟會(趕茶場)。近期,金華舉辦了一系列活動,通過播放一部申報片、開設一堂專題課、舉辦一場慶祝晚會、召開一場發展論壇、拍攝一部宣傳片,營造濃厚的氛圍和茶文化環境。

茶和天下 共享非遺

12月8日晚,由金華市政府主辦,金華市委宣傳部、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承辦,金華市文旅發展和非遺保護中心、杭州震撼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執行,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金華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金華市婺城區政府、金華雙龍風景旅遊區管委會協辦的“婺風遺韻·一夢歸婺州”舉岩之夜晚會在婺州古城景區舉辦。

茶語芬芳,茶香傾城,茶情醉人。晚會以“茶和天下共享非遺”為主旨,以“綠茶制作技藝(婺州舉岩)”“廟會(趕茶場)”兩個茶非遺項目為核心,結合黃初平(黃大仙)傳說、婺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婺劇、迎大旗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和諸多金華非遺元素策劃創作。晚會以《水墨金華》為序,《憶江南·奉茶迎賓》《如夢令·藥茶情緣》《滿庭芳·品茶論道》《茶山春·婺風遺韻》一幕幕篇章式演繹,融入音詩畫情景表演、宋韻茶藝、婺式茶宴等多元化藝術表現手法,以及非遺項目展示、展演、展銷等沉浸式體驗,表達“洞天福地仙人舉岩”的内涵意蘊,展示古婺山鄉趕茶場的茶俗意趣,演繹“一城山水一壺茶一夢歸婺州”的人文意境,獨具古婺風情,彰顯婺州茶品,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

為進一步營造氛圍,金華還開展了無人機表演活動,500架無人機在湖海塘公園的夜空中起舞,“茶和天下 共享非遺”“人類非遺婺州舉岩 趕茶場”“中國茶 看浙江”“I LOVE CHINESE TEA(我愛中國茶)”等15種圖文造型粉墨登場,市民近距離欣賞了一場光影盛宴,新傳播手段讓婺州舉岩、趕茶場綻放迷人光彩。

尋常草木 生發新意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光茶葉品種就有上千種,并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茶習俗。

婺州舉岩生長在金華北山雙龍洞一帶,海拔650米以上,年均氣溫17℃,年降水量約1600毫米。“這裡的生态環境特殊。”金華市文旅發展與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說。舉岩不是一塊奇石,而是指這裡岩石聳立如仙人所舉,婺州舉岩就在這奇峰怪石間肆意生長。婺州舉岩可追溯到秦漢,在五代十國時期,已被士人垂青。詞人毛文錫在《茶譜》中寫道:“婺州有舉岩茶,斤片方細,所出雖少,味極甘芳,煎如碧乳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更是把婺州舉岩列為名茶之一。

在金華山,一片茶葉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好茶,要經過揀草攤青、青鍋、揉撚、二鍋、做坯整形、烘焙、精選儲存七道工序。炒制時以焙為主,炒焙結合,既保持了原有的茶芽特色,又讓舉岩茶獨具風格。整個制作過程選品苛刻,一萬枚芽葉隻能制成三到四兩茶葉。婺州舉岩品質出衆,在衆多綠茶中占有一席之地。2008年,綠茶制作技藝(婺州舉岩)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在金華磐安,一片茶葉還有更多诠釋,它即是恩澤黎民的茶,也是一種民俗。相傳,晉代道教大師許遜來磐安玉山傳教時,這裡已種有茶樹,但由于缺乏工藝,茶葉賣不出去。為讓茶農過上好日子,許遜與茶農一起研究加工工藝,最終制成暢銷各地的婺州東白茶。《茶經》記載,婺州東白茶曾被列為貢品。

當地茶農尊敬許遜,又建立茶場廟,逐漸形成了以茶葉等物質交換以及茶文化、民俗文化表演為中心的茶場廟廟會。廟會分春社和秋社。春社(農曆正月十五)時,茶農盛裝打扮,奉上第一株新茶,祈求茶葉豐收,茶場内還會舉行挂燈籠、迎龍燈等民俗活動;秋社(農曆十月十五)時,茶農和百姓帶着秋收的喜悅前來趕集,其間還有三十六行、疊羅漢、擡八仙、大花鼓、迎大旗、迎大涼傘、嶺口亭閣花燈、烏龜端茶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表演。清代磐安人周顯岱曾在《玉山竹枝詞》中描寫了這一盛會:“茶場山下春晝晴,茶場廟外春草生。遊人雜還香成市,不住蓬蓬社鼓聲。”由此可見當時萬人空巷的景象。

曆史走到今天,一片茶葉從遠古而來,不僅在八婺大地上開枝散葉,也順應時代發展,香韻叠出、生發新意。

以茶為名 品讀于心

12月7日至8日,“人在草木間”茶生活系列體驗活動在萬佛塔公園開展。活動選取了與茶相關的部分非遺項目,彙聚八婺地區的茶品、茶器、茶點及茶衍生品,在萬佛塔公園、赤松門等處分設展區,進行展示展銷、品鑒交流等活動,現場還有磐安吹打、烏龜端茶、大力士摔跤、跳魁星、蔡宅高跷等非遺項目踩街巡遊,營造濃厚的喜慶氛圍。

“人在草木間”是對“茶”字的拆解,以“茶”為名,品讀于心。在金華,茶葉、茶民俗、茶場早已浸潤百姓生活。體驗活動舉辦前夕,金華市文旅發展和非遺保護中心邀請婺式傳統糕點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樓洪亮組建團隊,選取八婺各地所産的茶葉,以茶入菜,福壽無疆·佛手蜜火方、春風十裡·蘭蓮炖香肚、鴻運萬年·茶療豬豬樂、東白詩畫·毛峰潤鵝肝、江南晨曲·春毫茶香雞、歸田園記·雲峰秋色賦、紅色記憶·道人麻花魚,以及茶點茶心佛語(佛手米糕)、棗降吉祥(抹茶奶棗)、好戲連苔(海苔蛋卷)……呈現一席獨具匠心、造型優美、色香味俱全的茶香婺宴,引得市民紛紛駐足,聞香識茶,拍照打卡。

一片小小的茶葉,承載的已不是葉子本身,還有一段曆史文脈、一種文化現象、一個産業形态、一種生活方式……金華人自古便愛茶,除了喝茶,還有鬥茶、猜茶謎、寫茶詩、淘茶具。在古城景區裡,茶樓、茶館随處可見。在“婺風遺韻·匠心工坊”非遺體驗活動中,市民通過蘭溪面塑、婺劇戲服制作技藝(傳統婺劇戲服)、宋式插花、篆香技藝、婺式傳統糕點制作技藝、婺州舉岩茶宋代點茶技藝,感受别樣的茶生活,活動同步直播觀看人數達18.27萬人次。

萬佛塔下,赤松門前,人們從“婺風遺韻·一夢歸婺州”展演中,品味古婺茶之緣、茶之靈、茶之道、茶之情;從茶藝、古琴、篆香等宋韻雅趣和非遺項目踩街中,穿越時空,感受宋韻等傳統文化的魅力。聞茶香、見茶色、賞茶劇、品茶味,因茶而聚、因茶而趣,人們在一撥一撥茶非遺體驗互動中,領會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體察茶香悠遠,感悟婺韻綿延。

高峰論壇 共謀發展

冬日裡的茶山本是靜悄悄的,帶着恒久的綠默默蓄力,為來年春天獻上一抹清醇。這些天,金華山上的婺州舉岩茶山吸引了世界關注。為答好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後的新課題,尋找婺州舉岩怎樣“火起來”的好方法,12月9日,全國多位茶文化、茶産業相關專家齊聚金華山,開展“茶和天下共享非遺”金華山茶旅融合發展高峰論壇。

婺州舉岩茶,外形蟠曲緊結,茸毫依稀可見,色澤銀翠交輝,香氣清香持久,湯色嫩綠鮮亮,茶味醇厚甘冽,曾被列為貢茶。它之所以享譽千年,與産地金華山獨特的生态條件直接相關。這裡群山起伏、樹木蔥茏、雲霧茫茫,并有“雲暗雨來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的特殊氣候,利于茶樹生長。正因為原生産地氣候、地理條件的特殊性,造就了其茶品的獨特性。

怎樣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原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原會長馬文輝在論壇上提出:“婺州舉岩項目保護單位應把握入選契機,對婺州舉岩茶的種植、加工、炮制進行既細緻又系統的思考,尋找科學的路徑,突破主産區的局限。”

中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茶業學院執行院長、高級工程師張士康在《茶資源跨界應用技術與實踐》主題演講中提出,用科技和文化賦能産業的發展,開辟茶食品、茶日化、茶酒等系列産品開發路徑,為婺州舉岩茶現代化發展打開更廣闊的市場。

金華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金華雙龍風景旅遊區黨工委書記陳峰齊表示,金華山将利用好這一寶貴的人類财富,做好茶産業,将茶山變“金山”。

在金華,“雙龍雨露舉岩茶”、安期生抛杖栽茶樹、黃大仙叱木成茶等民間傳說一直流傳。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茶葉博物館原館長王建榮在論壇上說:“要利用好、講好這些民間傳說,讓婺州舉岩茶與金華山文化融合再生,更廣泛、更有創意地進行傳播,并圍繞茶文化打造主題旅遊産品、文創産品,讓茶文化休閑旅遊成為金華山又一張金名片。”

随着目光聚焦杭州主會場,金華分會場慶祝活動落幕。15天裡,項目申報片在全市151塊LED屏(電子屏)滾動播出,一堂茶非遺專題課吸引了57.8萬名在校中小學生觀看,全市各文化場館、景區、飯店等播放申報片5.3萬次。慶祝晚會配套舉辦茶體驗課、茶美學展、茶主題宴、無人機秀等活動,線下線上觀看人數達272.23萬人次。新華網、工人日報、新華社客戶端、央廣網、浙江新聞客戶端等41家主流媒體和平台推出活動相關信息129條,總點擊量超419.81萬次。

這一片片小小的、古老的茶葉,于千百年的時光淘洗中,在金華依然生機勃發、欣欣向榮,而即将迎接它的,又是一個萬物蔥茏的春天。(王果 邱源 陳敏)

來源: 中國旅遊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