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一句話叫做,棍棒下真的出孝子,意思就是父母遇到不聽話的孩子,就需要用打的方式去教育,這樣孩子才能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
但是棍棒下真的出孝子嗎?
據研究調查顯示,經常挨打的孩子可能不會乖,反而還會産生暴力傾向,因為孩子小時候經常挨打,會讓他産生一種認知,打能解決一切的問題。
父母打孩子,不是一件好事,這不僅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産生傷害,更多的時候會産生更深的家庭矛盾。
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有網友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打罵孩子,孩子會變笨嗎?"
其中一個網友寫出了自己家的經曆:"妹妹現在小學一年級,平時很靈光,但就是有些調皮,老師多次和父母反映妹妹上課不認真,做題要做很久,爸媽也很着急,着急糾正妹妹,于是就用上了打罵方式,每次妹妹都會被吓的直打哆嗦,更加遲鈍。
由此可見,長期挨打的孩子,和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有明顯差距:
1、心理傷害
小孩子其實對于大人的言行是很敏感的,當孩子犯錯了以後,父母用打的方式去懲罰他,他會覺得父母不愛他了。
這種父母不喜歡我所以打我的心理傷害是很深的,有可能會成為孩子童年的噩夢,并且讓孩子可能會從小就缺乏安全感,長大以後也很難消失。
沒有挨過打的孩子則不會産生心理傷害,自然也不存在父母不愛我的思想,這種孩子長大以後會比較自信。
2、抗壓能力
挨打的孩子長大以後的抗挫能力都比較強,因為挨打過,懂得如何去化解挫折和不如意,才能讓自己避免挨打,這也就造就了他們長大以後遇到困難和挫折會努力的去解決。
沒挨過打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相對差點,抗壓能力也相對弱一點。沒挨過打的孩子就像是溫室裡的花朵,沒有經過大風大浪,也就沒有抗風浪的能力了。
父母打孩子,對親子相處有哪些影響?
家長喜歡打孩子,孩子肯定是會不開心的。打的次數多了,孩子肯定會對家長的行為反感,這就會影響孩子和家長的關系了。
演員陳喬恩曾在節目上透露自己很害怕媽媽,和媽媽的關系不是很好,從節目中母女的相處也可以看出,兩個人坐在一張沙發上,母女倆卻無話可說。
陳喬恩在描述自己小時候被媽媽打的情景時,她潸然淚下,整個人很不安,十分缺乏安全感。
親子關系是孩子和家長聯系的紐帶,是需要雙向付出的,如果孩子對家長的行為反感,那麼家長做再多的事情在孩子的眼裡都是無感的。
不打孩子的家長則能更好的維護親子關系,雖然孩子可能會很調皮,需要多說幾遍,但是最起碼孩子不會産生反感心理。
父母在平時應該怎麼教育孩子?1、多溝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小孩子呢?父母在孩子犯錯時候,最好第一時間和孩子溝通,而不是對孩子打罵。
一次好的溝通不僅能夠讓孩子改正錯誤,還能讓孩子發現自己的不足,這難道不比打罵孩子好的多嗎?
良好的溝通就像是一劑良藥,不僅能夠讓孩子心甘情願的接受并改正自己的錯誤,還能讓親子關系更進一步。
2、以身作則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有很多家長對待孩子犯的錯誤總是覺得孩子怎麼能夠犯這樣的錯誤,但是家長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沒有做的不對的地方。
如果家長自己不以身作則,對孩子的期望高于自己很多,那麼孩子的壓力大,父母的失望也多。
以身作則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父母是什麼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潛移默化的變成什麼樣子。
棍棒下真的出孝子這句話放在今天已經不适用了,"挨打"的孩子雖然長大後比"沒挨過打"的孩子抗壓能力強一點,但是挨打的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問題明顯比沒挨過打的孩子多得多。
父母應該成為孩子成長的引路人,而不是指揮者。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那就盡量不要讓孩子挨打。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