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藝林伐山》裡有一個故事。
伯樂告訴兒子,千裡馬的特點就是——“隆颡蛈日,蹄如累曲。”
意思是說,大眼睛,高額頭,馬蹄就像疊加起來的酒曲。
兒子牢記教誨,走到街上,尋尋覓覓老半天,帶回一隻蛤蟆,高興地說:“爸爸,看我的千裡馬,額頭擡得很高,蹄子是疊加起來的。”
伯樂沒有責怪兒子,而是笑着說:“兒子,你的馬,不錯呀,會跳,一般人無法駕馭呢。”
古代,馬、馬車是出行的必備工具,現在,馬少了,車多了,馬路也更好了。很多家庭,為了出行,買了小車,日行千裡的夢,如願以償。
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今天,似乎,小車變成了家庭的标配,甚至有的家庭,人手一台。
買什麼牌子的車?買多少價位的車?去哪裡買車?買車幹嘛?這一系列的問題,如果你搞懂了,就會發現——看清一個人的車,就是看清了他的層次。
02
第一,開着豪車的人,不一定是高層次的人,也許是愛面子、喜歡炫耀的窮人。
開着豪車,到處晃蕩,看風景,吃宵夜。家人或者朋友相聚,真的很開心。
當周圍的人,投來羨慕的眼神時,開車的人,頓時就有了面子。如果有人,忍不住在豪車旁邊拍照留念,就更能說明,豪車到底多好了。
因此,很多人想盡辦法買好一點的車,價格也盡量貴一些。
可是買車之後,就會發現,并不是誰都可以供養豪車的。總有一些人,開着豪車,卻連加油的錢,都給不起。
《四川觀察》平台報道,2022年5月24日下午,在成都某加油站,一輛橙色的跑車在加油的時候,眼見油箱滿了,忽然開車逃逸。加油人員被油管狠狠地彈了一下。
事後,警察找到了當事人。開車的人是一個小夥子,車是租來的。為了一點油錢,做出了沖動的事情,害人害己。
如果一個人很窮,就沒有必要買豪車,甚至不買車都可以。何必為了面子,導緻生活不愉快呢?
巍巍說過:“為了面子堅持錯誤是最沒有面子的事情。”
一個人的面子、層次,真的不是一台車可以撐起來的。認真想一想,在經濟條件越來越好的時代,到處車水馬龍,誰能盯着所謂的豪車看呢?
不必使勁往自己臉上貼金,然後請别人來看。誰都知道你的“家底”,隻是不說而已。
03
第二,用車助人的人,是層次很高的人,車不僅有價格,還有價值。
東晉時,阮裕在剡縣做官,家裡有一輛質量很好的馬車。如果有人需要,他都會慷慨地答應借車。
有人需要安葬母親,需要借車,又擔心是白喜事,有所忌諱,就沒有去借車。阮裕知道情況後,感慨地說:“别人不敢借車,要車有什麼用呢?”
人們給他點贊:“宏達不及放,而以德業名知。”
無獨有偶,春秋時,齊國的大臣晏子,在半路上,遇到一個衣服破爛的人——越石父。他果斷決定,把越石父帶上馬車,并且幫他一步一步走入官場,過上好日子。
毫無疑問,一個高尚的人,會願意用車出行,還會用車來幫助人。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别人。
現如今,我們常常會聽到出租車司機,免費送學生參加考試的故事;也會看到好心司機,開車送人去治病。危急情況,總有“車”的影子和功勞。
時代變了,車的檔次變了,但是人心不能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買車是為了作惡,那麼還不如沒有車。那些開車去炸街的人,是社會的毒瘤,誰都會怨恨;開車的時候,橫沖直撞的人,讓人憤怒,影響社會安全。
一個人用車的方式,體現了善良,層次更高,體現了惡毒,就毫無層次可言。
04
第三,車輛簡樸的人,是習慣低配生活的人,把車當成“出行工具”。
孔子常常外出,因此他有一輛馬車。
令人驚訝的是,他的馬車非常簡陋。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們到了新洲,咔嚓一聲,車轱辘斷了。學生子路去附近的村裡借斧頭。忙碌了好一陣子,才重新出發。
還有一次,天空要下雨了,弟子說,去隔壁的商人家借車蓋吧。孔子說,算了,商人很小氣。
自古以來,人們以節儉為美,“低配的生活,也可以高貴地活”。
總有人,熱衷于手動擋,雖然車的價格不高,但是實用、耐用、不費油,還能體現了技術。
總有人,從來沒有考慮過車的價格問題,而是堅持買低端車,畢竟,車是用來代步的。尤其是家庭主婦,有了一台買菜的車,就很滿足了。
總有人,喜歡二手車,畢竟不要擔心折舊費的問題。
要懂得,你不覺得丢面子,丢面子的人就是别人。任由别人去攀比,自己開心就行了。
05
古希臘德爾菲神廟裡有句話:“人啊!認識你自己。”
每個人都習慣看别人,眼睛看高處,卻不會認真看自己的錢袋子,不會理解自己的實際生活。因此,買車的時候,總是喜歡貴的,還常常聽别人慫恿。
有人說:“房子車子,衣服鞋子,不過是身外之物,誰要是當真了,誰就掉進了陷阱。”
對于“身外之物”,真的不要太當一回事。丢開了物欲,無事一身輕。
人這一生,不怕車輛廉價,就怕人格掉價。
平安出門,車來車往,幸福之家。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