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春秋(前770-前476)戰國(前475-前221)。一般史學界以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春秋戰國分界線。關于春秋戰國斷代,曆來說法不一:或以《春秋》絕筆之年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為戰國始年,或以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
得名由來
春秋戰國來源于春秋和戰國兩部分,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觐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據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的解釋,春秋意指春去秋來,以編年體形式記錄史實。
而戰國的來源是《戰國策》,是國别體的史書,作者是西漢的劉向。
群雄
在周朝創立時的貴族成了世襲的統治家族的創始人,它們随着時間的消逝,日益脫離了周統治者的羁絆。特别在公元前770年周被迫從西往東遷移後,它的統治者們終于被它以前的屬國所漠視,甚至實際上被遺忘了。因此,公元前256年秦最後滅周已不再有很大的政治意義。在那個時候以前,原來受周朝領導的諸侯國早已發展成為不同程度地具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的獨立國家了,但它們之間互設軍事和關卡的壁壘,随時準備搞縱橫捭阖,時而進行戰争,時而議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