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博,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棋類遊戲,因使用六根博箸以及六個棋子作為道具,故稱為六博,又稱陸博。這種活動春秋戰國開始流行,《楚辭·招魂》“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進,遒相迫些”已有記載,在西漢時期發展到了鼎盛,成為宮廷和民間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東漢以後,六博棋開始衰落,玩法逐漸失傳。
漢代彩繪木六博俑 甘肅博物館
晉人葛洪在《西京雜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許博昌,安陵人也,善陸博,塞嬰好之,常與居處。”其間。許博昌創編了一套六博棋的棋術口訣,使得“三輔兒童皆誦之”。後來,“又作《六博經》一篇,今傳世之”。這裡向我們展示了當時民間對博戲的喜好,以至連京師周圍的小孩子都能順口而歌六博訣。而《六博經》的出現,則是漢代六博遊戲發展的又一顯證。
漢代還出現了一些專以博戲為業的人,這些人被稱為“博徒”。如《後漢書.許升婁傳》就稱“(吳許)升,少為博徒,不理操行,《鹽鐵論.授時》亦言當時“博戲馳逐之徒,皆富人子弟”。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三國時期,以緻出現了因“好玩博弈”而達到“廢事棄業,忘寝與食”的地步。
南北朝的《顔氏家訓·雜藝》記載:“古為大博則六箸,小博則二茕,今無曉者。比世所行,一茕十二棋,數術淺短,不足可玩。”
漢代以後,六博開始衰落,至三國時期已受到世人的厭棄,隋唐以後便逐漸失傳。
六博創制流傳年代久遠,棋具和棋局結構複雜,走棋方式變化多樣。由于年代久遠,具體詳盡的玩法早已失傳,但從文獻和出土的文物中,還能略知一二。
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千餘枚竹簡上記載了“六博棋”的行棋口訣
△博具一套完整的博具由博箸(後來演變為茕)、博局和棋子組成。另外還有博籌,用于記錄對博者的輸赢情況。
湖南省博物館藏馬王堆3号墓出土西漢彩繪漆木“六博棋具”
遊戲在刻有曲道的盤局上進行,用投箸(骰子)的方法決定行棋的步數,以殺掉特定棋子或獲得更多的棋子為勝。
博局也就是棋盤,一般是木制的正方形或長方形,盤面塗有黑漆或白漆,上面繪制有套在一起的兩個方框,框的周邊有“T ”、“L”、“ V”或“ I”形的棋路,名為“曲道”,共有十二條,四角處有四個圓點或飛鳥的圖案,中間是一個方框叫“水”。
博局示意圖
1993年,尹灣6号墓出土刻有「博局紋圖」的漢墓簡牍,為研究帶來了重大突破。此博局紋圖為占蔔所用,棋盤标有幹支占位,直行為占蔔事項,橫列是占蔔術語,兩方對應得出占蔔結果。其上之占蔔術語「方、廉、揭、道、張、曲、诎、長、高」9字,和許博昌術語「方、畔、揭、道、張、究、屈、玄、高」9字相通,但棋子運行與幹支順序無直接關系。
方:中央方框内,共一處,又稱為水。
畔:又稱廉,被T分開的中央方框線外側,共八處。
揭:T中與中央方框垂直的線上,共四處。
道:T中與中央方框平行的線上,共四處。
張:L中平行邊界的線上,共四處。
究:又稱曲,L中垂直邊界的線上,共四處。
屈:又稱诎,中央方框與四角曲道的斜線上,共四處。有些則是畫四個圓點。
玄:又稱長,四角方框中與L凹處背對的線上,共四處。
高:四角方框中與L凹處正對的線上,共四處。
博箸是一隻細長中空的竹管,外面髹漆,裡面填着金屬粉或銅絲,竹管隻有半邊,橫截面是新月形,為的是丢下去後能分出正反面。在遊戲中的用途類似骰子,玩的時候,遊戲者需要把六根箸丢到旁邊另一副小棋盤“投秤”上面,它們會因正反不同而顯示出不同的數目,加起來就是棋子沿曲道走的步數。但不過目前還不清楚具體怎麼走法。
中山國出土的六博棋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東漢時期,對六博的形制進行了革新,出現了與箸作用一樣的茕。
漢錯金銀鑲嵌銅茕,河北博物院藏
棋子多以象牙、玉石或金屬制成,一些貴族階層使用的棋子上還雕刻有龍、虎、鳥、獸等紋飾,相當講究。棋子一般為12顆,分為兩組。有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六白六黑;有的用不同形狀加以區分,一邊為方形,另一邊為長方形;有的還以每組一大五小的棋子組成,大棋為“枭”,小棋為“散”,且大小棋顔色不同,作用也有區别。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六博棋青玉、水晶棋子
△玩法六博的行棋方法主要包括大博和小博兩種。
西漢及其以前的博法為大博,此法以殺“枭”為勝,也就是對博的雙方各在己方棋盤的曲道上排列好六枚棋子,其中一枚代表“枭”,另五枚稱作“散”,以“枭”為大。用“箸”六個。對博時,雙方先輪流擲著,再根據擲得的“箸”的數量多少行棋。數越大,走的棋步越多。六博行棋時,雙方要互相逼迫,“枭”一得便即可吃掉對方的“散”。同時,“枭”在己方“散”的配合下,調兵遣将,争取時機殺掉對方的“枭”。對博的勝負以殺“枭”來決定,即《韓非子》中所言“博者貴枭,勝者必殺枭”,這一點和象棋中以殺将奪帥為勝相類似。
東漢六博陶俑 河南博物院
東漢時期出現了二茕(與箸的作用一樣)的小博,這種博法是一方執白棋六枚,一方執黑棋六枚,此外雙方還各有一枚圓形棋子,稱作“魚”,将它們分别布于棋盤十二曲格道上,兩頭當中名為“水”,“魚”便置于“水”中。行棋的多少是根據擲茕的數字而決定,哪一枚棋子先進到規定的位置,即可豎起,稱為“驕棋”。随後這枚“驕棋”便可入于“水”中,吃掉對方的“魚”,稱為“牽魚”。每牽一次魚,獲博籌二根,如能首先牽到三次魚,得六根博籌,即算獲勝。
1993年長沙望城坡西漢漁陽墓出土
六博最初是一種帶有比賽性質的娛樂活動,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賭博手段。漢代還出現了一些專以博戲為業的人,這些人被稱為“博徒”。如《後漢書.許升婁傳》就稱“(吳許)升,少為博徒,不理操行,《鹽鐵論.授時》亦言當時“博戲馳逐之徒,皆富人子弟”。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三國時期,以緻出現了因“好玩博弈”而達到“廢事棄業,忘寝與食”的地步。
東漢的仙人六博拓片
随着六博賭博化趨勢的加強,在博法上原先六籌得勝的計算容量,已遠遠滿足不了博徒心理的需要。人們的注意力及勝負判斷已主要集中在擲箸(即擲采)這一步驟上,僥幸心理與求财動機如影随形。
漢代以後,“博”與“賭”漸漸結為一體,形象已經十分惡劣,常受抨擊。到了東漢,班固等文士力倡圍棋,唱衰六博,加上六博的輸赢主要靠骰子,确實不如圍棋有魅力,便漸漸失去了群衆基礎。
晉代以後,六博已基本淡出人們視野。但六博棋并沒有消失,而是逐漸演變出了如象棋、國際象棋、将棋一類的有兵種盤局棋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