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我不是來搗亂的

我不是來搗亂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5 14:31:18

我不是來搗亂的(我不是來打雜的)1

一、總是不屑于做“小事雜事”?你可能會眼高手低

小A是我的表弟,今年26歲,大學畢業已經三年了。剛剛刷朋友圈看到他的動态,從字裡行間的意思來看,現在的工作不是很順心,每天都是做一些瑣碎的雜事,所以他又準備換工作了。

看到他的苗頭不對,趕緊通過微信找他了解情況,“我現在就是一個打雜的,不是複印材料,就是送個文件”,他憤憤不平的抱怨道

說起小A的工作史,那可謂是“孩子沒娘,說來話長”。從畢業至今的三年裡,他總共換了四份工作,跨了三個行業。每次剛換新工作沒多久,他就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盡是幹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活,然後就又想跳槽了。

在職場上,像小A這樣的人并非個例,他們總是不屑于幹所謂的“小事雜事”,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其實,他們往往是眼高手低,真要安排他們幹所謂的“大事”,他們往往會幹得一團糟。對于年青人來說,經常産生不願幹“小事雜事”的想法,往往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蘑菇定律”。

我不是來搗亂的(我不是來打雜的)2

“蘑菇定律”,其源于20世紀70年代一些年輕程序員的自嘲。那個時候,“程序員”還不是一個受到大衆認可的職業。所以,這些程序員将自己形容成“蘑菇”,并且自己确實也像蘑菇一樣進行生活。

由于長期在待在陰暗角落,蘑菇們一直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态,隻有努力長到足夠高大,才能夠被大家所關注。後來,蘑菇定律被用來指初學者被置于陰暗的角落,也就是被安排無足輕重的工作,接受無端的批評、指責或是充當“替罪羊”角色,得不到應有的關注、指導或是提拔。

“蘑菇定律”給我們的啟示是,要安心地在衆多“蘑菇”中學習、成長,并緻力于變成一隻與衆不同的蘑菇

當一名新人剛剛進入一家公司的時候,同事(尤其是上司)還不太了解新人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所以,從公司的利益出發,主管往往會給新人安排一些所謂的“小事雜事”。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考察新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新人盡快熟悉起具體的工作和業務。

然而,很多新人往往看不上這些所謂的“小事雜事”,将被分配這些工作認為是對自己的“輕視”,所以他們不但不會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反而很容易産生消極怠工、甚至是離職的想法。

小A為什麼一直無法在一個崗位上深耕下去,是因為他對于“做小事雜事”産生了抵觸心理,總是認為自己應該做“大事”。歸根結底,他是不太理解“蘑菇定律”,不能擁有“默默成長”的蘑菇心态。

我不是來搗亂的(我不是來打雜的)3

二、“眼高手低”的現象,主要源于職場人的心态

1.對于職場成長規律認識不足

對于職場人來說,大多都是從初入職場的“小白”開始,然後不斷學習變成職場“老鳥”,如果再具備一定的悟性、機緣和足夠的努力付出,那麼還是有一定的幾率變成“行業大牛”的。作為新人,那些所謂的“小事雜事”中,就蘊藏着讓我們成長的機會。

小B是一名計算機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剛剛入職一家新公司做“軟件開發工程師”。入職三個月了,每天做到都是一些軟件測試的瑣碎工作,慢慢地,他對于自己的工作内容産生了不滿,人也變得“消極怠工”了。

三個月後,和他一起進入的同事都轉正了,而他卻被通知沒有通過試用期。在離開之際,HR向他道出了他被辭退的原因,那就是“其他人通過軟件測試的日常工作,已經對于公司的業務和産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已經可以逐步參與部分代碼模塊開發工作了;而他還停留在懷才不遇的狀态中,與剛入職時沒有什麼區别”

對于職場新人來說,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擺正心态。工作中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意義的,在努力完成安排的工作之餘,努力了解更多的業務方面的知識,這樣,你才能快速成長。

2.對個人能力認識不足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作為當事人,對自身的能力很難有客觀準确的認識,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偏差”。一般來說,人們對于自身的能力,往往會存在一定的高估。

為了驗證“認知偏差”現象的存在,一群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要求受試者給出關于他們對相貌的自我評分(1-10)。測試結果表明,所有的人對相貌評分的平均值,遠遠高于5分。而從實際情況分析,隻有5分才是比較客觀的值。

正是由于“認知偏差”和“盲目樂觀”的因素存在,本人很難對自己的能力有客觀的認識,這也就是很多人盲目自大和眼高手低的原因所在。

3.換行業換工作的決定太過草率

随着現代社會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很少有人能夠一輩子都服務于同一家公司,因此,換工作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現象。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有時換個環境有可能确實是個不錯的選擇。然而,如果因為工作中的一點點不順心,就選擇換工作,甚至是換行業,那就會對于個人的職業發展産生十分不利的影響。

在職場中,有些換工作的理由确實顯得過于輕率和不夠理性,比如:

  1. 工作太辛苦,覺得幹不下來;
  2. 領導太苛刻,沒有給好臉色;
  3. 人際關系太複雜,同事們不喜歡我;
  4. 工作太單調,沒有挑戰性等等。

工作不是做遊戲,也不是玩耍享受。在工作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是與自己不喜歡的人進行合作。然而,換工作,真的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嗎?不,換工作隻是逃避。

職場中所發生的事其實都是對你的考驗。如果沒有直面這個考驗,沒有努力去抵抗,那就不可能克服它。即使你離開了這家公司,也很難保證不會在新公司遇到比現在更糟糕的事和人。

我不是來搗亂的(我不是來打雜的)4

三、認清“蘑菇定律”,成為職場聰明人

作為職場人,我們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擺脫“眼高手低”的狀态,盡快像蘑菇一樣成長起來呢?

1.擺正心态,做一名積極主動的新人

對于新人來說,我們首先要擺正心态,讓自己處于“空杯”的狀态,這樣才能不斷汲取新的知識,獲得成長。将日常的工作都當做鍛煉自己的機會,積極主動完成分配給自己工作,并且盡量多思考一點,争取讓自己的工作成果超出領導的預期

俗話說,“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才能看的出來”。作為新人,隻要積極主動,将小事雜事做好,慢慢地展現自己的實力,自然會被安排一些更加重要的工作。

我不是來搗亂的(我不是來打雜的)5

2.将簡單的工作做到極緻

有人老是看不起簡單的工作,認為簡單的工作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所以不願意認真對待,甚至選擇消極怠工。殊不知,對于同一件工作,不同人做的效果也是有所差異的,而這些差異很多時候就決定着一個職場人能夠達到的“發展高度”。

有兩個小夥子受雇于同一家店鋪,入職時他們都拿着同樣的工資。一段時間之後,阿諾德青雲直上,而布魯諾卻仍在原地踏步。終于有一天,布魯諾找到老闆,向老闆控訴他的不公平待遇。

聽明白布魯諾的抱怨之後,老闆開口說話了,“你現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麼賣的。”過了一會,布魯諾回來報告說,隻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有多少?”老闆問。布魯諾趕緊回到集市上查看,然後回來告訴老闆說一共有40袋土豆。“價格是多少?”,老闆又問。布魯諾第三次跑到集上确認了價格。“好吧,”老闆對他說,“現在你看看别人是怎麼做的吧。”,同時喊來了阿諾德,問了他同樣的問題。阿諾德很快就從集市上回來了,一口氣向老闆彙報了以下内容:

(1)隻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一共40口袋;

(2)土豆價格是多少,土豆質量很不錯,他還帶回來一個土豆讓老闆查看;

(3)預計一個鐘頭之後,這個農民還會再運來幾箱西紅柿,價格也很公道;

(4)昨天,自己店鋪裡的西紅柿銷售地很好,庫存已經不多了;

(5)考慮到老闆可能會需要采購西紅柿,所以他不僅帶回來一個樣品,還将那個農民帶了回來。

看到這一幕,布魯諾羞愧地低下了頭,同時也明白了阿諾德獲得更好待遇的根本原因。

在職場裡,将上司交待的工作完成,那隻能代表達到了及格線。如果想要給領導“驚喜”,那就要發揮自己的積極主動性,多思考一點,做得更完善一點。所以,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努力将其做到極緻,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我不是來搗亂的(我不是來打雜的)6

3.耐得住寂寞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随随便便成功,任何取得偉大成就的人,首先都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作為職場新人,當我們的知識和經驗都不夠充足的時候,我們隻有沉下心來,不斷學習和進步,才能真正培養起自己獨當一面的能力。

愛迪生(1847-1931),他是美國著名的電學家和發明家。1878年9月,愛迪生決定研究白熾燈。他認真仔細地查閱了關于瓦斯照明的雜志、論文等資料,而且做了二百多冊的筆記。

1879年10月21日,愛迪生成功點燃了第一盞真正有實用價值的電燈。然而,燈絲的壽命還是一個大問題,為了延長燈絲的壽命,他又重新試驗,大約實驗了六千多種材料,最終才找到了新的發光體鎢絲。采用鎢絲做燈絲的電燈,它可持續使用一千多個小時,真正達到了耐用的目的,也讓白熾燈真正走向了千家萬戶。

偉大的發明家,在成功發現鎢絲前,經曆了成千上萬次枯燥的實驗和失敗,但是他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忍耐寂寞和失敗,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不是來搗亂的(我不是來打雜的)7

結語

對于你的工作,如果你也覺得它們很沒有技術含量,或者不屑于做那些“雜事瑣事”,那麼你也應該調整下心态,将自己當做一棵需要不斷成長的“蘑菇”

心态決定狀态,觀念影響行為,目标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一個職場人,唯有像蘑菇一樣,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曆練不斷成長,最終才能在職業生涯中取得較好的發展

關于眼高手低的問題,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讨論!

歡迎【關注】照亮職場,陪你一起闖職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