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木心問答錄談自己與作品

木心問答錄談自己與作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9 09:34:20

木心問答錄談自己與作品?作者:李 平不管你是否喜歡木心,木心都是個引人關注的研究對象上海三聯書店推出新版《木心全集》(全16冊),包含了《文學回憶錄》和《木心談木心》木心的遺稿不久也将正式出版這樣一來,木心的文學世界就會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任人評說,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木心問答錄談自己與作品?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木心問答錄談自己與作品(文本裡的木心才最值得研究)1

木心問答錄談自己與作品

作者:李 平

不管你是否喜歡木心,木心都是個引人關注的研究對象。上海三聯書店推出新版《木心全集》(全16冊),包含了《文學回憶錄》和《木心談木心》。木心的遺稿不久也将正式出版。這樣一來,木心的文學世界就會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任人評說。

木心研究也正在幾個不同的方面同時展開。首先是木心的生平傳記研究,這方面的最新成果是《木心考索》(夏春錦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年7月)和《文學的魯濱遜:木心的前半生(1927—1956)》(夏春錦著,華文出版社,2020年10月)。前者對一直困擾着研究者的木心生前種種敏感而有意思的問題進行了細緻的探究,後者則在連貫而通俗的意義上對木心的前半生進行了翔實具體的描述。作者不僅爬梳了曆史事實,也展示了木心文學藝術創作的時代、家庭、學校、社會等背景,并關注到一些看似無關緊要卻不可忽略的細節。它們都對理解木心作品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對木心作品的文本細讀式解析和學院式的系統解讀。前者主要是《木心十七講》(楊大忠著,北嶽文藝出版社,2020年4月),作者結合木心研究已有成果,對木心小說集《溫莎墓園日記》的每一篇進行了極為細緻的闡釋。可惜,細讀主要立足于作品的思想内容,未關注到小說的形式,而形式也是細讀式研究的重點。《木心十七講》還附錄了《木心的烏鎮情結》和《木心的愛情觀》兩篇論文,對讀者關心的熱點問題做了大膽的探索。後者主要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救出自己:木心的文學世界》(趙思運主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9月)。這是一部典型的學院式集體研究著作,從“木心的精神人格”“木心的文藝觀念”“木心的創作成就”和“木心代表作鑒賞”四個角度,對木心展開全方位的研究,不乏一些出新的筆墨。然而木心既非學院中人,也非學界中人,如何以木心特有的方式研究木心,還有不小的探索空間。

再次,木心交往者對木心的回憶和研究性著述。木心一生有兩大主要時期,一是上海時期,即1947年從故鄉烏鎮走出,來到上海,直至1982年去紐約,曆時35年;二是紐約時期,即1982年到紐約,直至2006年回到故鄉烏鎮定居,曆時24年。但鐵戈先生的新著《木心上海往事》(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5月),填補了木心在上海往事研究方面的空白。鐵戈(原名陳林俊)是木心在上海時期的“忘年交”。在書中,他以親曆者的身份揭示了木心作為一個“深藏不露者”,早年在上海的曆史過往和心靈世界。此書的出版銜接了木心的紐約故事,從而使得木心的面貌得到更為全面的展現。

《木心上海往事》分“上篇”和“下篇”,“上篇”交代了作者與木心的結識過程、木心朋友圈的趣事,以及坊間流傳的種種逸聞背後的真相。通過對《西班牙三棵樹》所收古體文言詩的解讀,作者還原了當年多位朋友一起聽鋼琴家金石演奏《第一匈牙利狂想曲》和木心即興點評的場景。作者不僅介紹了木心與李夢熊的友情及分手過程,而且詳細介紹了人們不太熟悉的畫家潘其流與木心既深又長的交往。鐵戈說,木心一生的絕交次數很多,但是“君子絕交,不出惡聲”,也就是木心自己所說的“冷賢”。

作者曾對筆者說,他更重視的是此書的“下篇”。與上篇的客觀介紹不同,下篇主要是作者的主觀見解。作者披露了自己保留的木心未發表過的文稿《動機與效果》,并對之進行了分析。通過自己與木心的密切交往及對木心文本的深入閱讀,作者展開了木心與福樓拜、紀德、契诃夫、小泉八雲、廚川白村關系的研究,其中多有真知灼見,讓人耳目一新。作者以親見的事實,描繪了木心轉印畫的制作過程和細節,告訴讀者:木心的轉印畫之所以大多是微型的,是因為經過裁剪的緣故。而這種獨特制作方式的成品率極低,沒有畫外的功夫,沒有長期實踐積累起來的技巧,沒有“靈魂的眼睛”,是不可能完成的。

鐵戈認為,《文學回憶錄》大多時候講的是木心自己,是講給自己聽的。作者用較長的篇幅書寫了木心在上海時經曆的苦難,和貫穿木心一生的那種無以言說的深深的“孤獨”,并指出,古希臘“那耳喀索斯”神話的隐喻體現在木心整體的文字中。是的,如果我們聽見木心說過這樣的話,就更能理解這位不凡的作家和藝術家了。木心說:“藝術家的犧牲,完全自願。如果你以藝術決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樣生活了。”這話說得太痛切了。

木心研究的現狀是令人高興的。不過,深入認識一位作家和藝術家,真正發現他作品的獨特性和美,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我們需要傳記、年譜,我們也需要回憶錄和紀念文章,但我們更需要的是對木心作品的藝術分析,那才是木心生前心心念念希望别人寫的文字。

(作者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

來源: 解放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