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短點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短點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3 10:10:14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短點?在傳統習俗中,每到三、四月,最重視的就是清明節清明節為農曆三月上旬, 陽曆四月五日之後, 是一個屬于追遠懷思的華人傳統節日 ,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短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短點(清明節的來曆關于清明節的資料)1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短點

在傳統習俗中,每到三、四月,最重視的就是清明節。清明節為農曆三月上旬, 陽曆四月五日之後, 是一個屬于追遠懷思的華人傳統節日。

從中國曆法上來看,清明本來指的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氣候轉變的一個标志。二十四節氣是農曆中季節更替、氣候變化的計算法。 二十四節氣分别指的是: 春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清明與古代的農業生産有密切的關系。清明時節,天氣清爽、雨水增多, 正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耕種的好時節。《歲時百問》中便寫到: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因此,清明最初其實就是一個農耕節,也沒有掃墓的習慣,後來才逐漸成為一個傳統節日。

每到清明,就有許多風俗活動,包括了祭掃墳墓、踏青、插柳等。

清明最初屬于農耕節,沒有掃墓的習慣。這個習俗形成,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

春秋時代,晉國宮廷發生内亂。晉國太子重耳的同父異母兄弟和後母骊姬想除掉他,奪其王位。為了逃避他們的迫害,晉國太子重耳流亡在外, 還有忠臣介子推等人。

有一日,他們在大山中迷路,糧斷援絕。介子推于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湯,解重耳之饑,重耳十分感動。

十九年後,重耳返回晉國,成為一國之君,史稱晉文公。當時,他為褒揚群臣輔佐之功,對他們論功行賞,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乃品格高尚之人,并不去邀功請賞,而是悄悄回到家鄉,帶着母親,隐居綿山。晉文公懊悔之下,派人請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執意不出。後來,晉文公欲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受賞,結果卻意外燒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

晉文公十分悲痛,為表悼念之情,下令将二人埋在大柳樹下,并把綿山改稱為“介山”。 同時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生火,隻吃冷食,紀念介子推。這就是“寒食節”。

當時,人們紛紛攜帶食品往介子推墳墓上掃墓祭祀,紀念他,于是又形成寒食節掃墓。 寒食節和清明節本來屬于兩個節日,由于日子相近,到了唐代,這兩個節日就合二為一了。于是,就出現清明掃墓的習俗。

據古籍記載,秦漢時代已經出現掃墓的禮俗活動。當時,掃墓儀式非常鄭重,擺放供品、整修墳頭、焚香火、燒冥紙, 甚至在墓上載種松柏,表達悼念之情。掃墓那天,除了年長的長者以外, 家家都是舉家出城掃墓。就連牧童也把牛驅趕下山,唯恐妨礙他人掃墓。 身處異鄉的人們,也會望鄉遙拜,對祖先進行追思。

插柳是清明節另外一項重要的習俗。據說屋外插柳,便于祖先靈魂歸來;也有人認為,柳枝有神性, 能避邪,因此在清明這一天,許多人都會在屋檐插柳。演變到後來,人們還佩帶上柳冠、柳葉環。

清明時節,草木發芽、花紅柳綠, 春光明媚的景色讓人倍覺清爽。 這正是到郊外遊玩的好時光。于是每到清明時,人們紛紛到郊外領略美好的春光。 古人稱此為“踏青”、“遊春”。

由于人人外出,頓時車水馬龍,遊人如織。 清明成為春遊最盛的節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