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郭德綱與愛徒們合錄的一檔綜藝,引起不少粉絲追捧。其中一個細節,當徒弟秦霄賢為郭德綱倒茶時,因壺嘴沖人,罕見被師傅批評。慌忙之中,徒弟把壺嘴右傾,不小心壺嘴又對上了于謙。
可以看得出,徒弟還是很尊重師傅的,一上來就謙遜的倒茶,但一個小細節沒處理好,懂規矩的人就會内心膈應。
長輩若點明說破、教導晚輩是情分;若關系沒到那份上,閉口不提也是本分。為了避免餐桌尴尬,今兒我們就來了解下關于這餐桌規矩背後暗含的社會邏輯。
1、壺嘴為什麼不能對人?
先來解釋下,壺嘴為什麼不能對着人?
按照老人們的說法,所謂的壺嘴,指的是喝茶的茶壺。(跟醋壺、醬油壺沒有關系)
因為京津兩地講究以茶待客。一壺清茶如一杯薄酒,兩人若是生客,且聊不來的話,一般主人斟完茶壺嘴沖着對方,便是主人送客的意思。
這是一種禮節性的暗示。
▲ 壺嘴對人在古代是一種禮節性的暗示
此外,由于壺嘴的“壺”與“虎”諧音,老虎是兇猛的動物,所以虎(壺)口朝着人是會傷人的。
雖然我們現在吃飯喝茶,大都無心去刻意關注壺嘴的方向,但要是将壺嘴擺向沒有人的地方,既對客人有個比較好的體驗感,也方便大家可以欣賞到完整的壺型形态。
若實在指不到沒人的地方,也可将壺嘴沖于自己,以示禮貌。
當然,除上述的餐桌規矩外,老祖宗們留下的古訓還有很多,每條漢朝的飲食規矩背後皆有其處事之道,值得我們學習與反思。
2、漢朝的飲食規矩漢朝,從公元前202年創立,前後共曆經29位皇帝,國運長達407年之久,這個朝代既是漢民族的孵化器,也是漢代文化的根基。
其中,漢朝很著名便是飲食文化裡的規矩,筆者翻閱了關于餐桌飲食的規則,隻有一個感覺:講究!
就拿離咱們日常很近的宴請賓客的規矩舉例。根據宴席的前後時間順序,筆者分了兩類。
1 開席前
開席前,主人需要給客人先發請柬,告知賓客,時間、地點等基本信息及客套話。然後在當天要跟門口等待客人的逐一道來。
需要注意的是,來早了的客人也需要在客廳裡小坐一會兒,吃點點心、喝點小茶,等全部的客人到來後,再一起入席。
在這裡作為賓客,你需要注意的2點:
1、家裡是否有雉?
在漢朝去赴宴,作為客人的你,需要準備點禮物,即禮尚往來。一般客人赴宴前會準備一隻尾巴很長的野雞即雉雞當做禮物。
雉雞蘊含着極深的君子之禮:雉在野外生存,有很高的警惕性不好抓,而且不怕獵人,總是一副甯死不屈的樣子。
▲ 雉俗稱“野雞”
在漢代士人的交往中,大家都用雉作為最好的禮物,以贊揚主人的高風亮節,主人看到也會覺得特有面子,覺得是在變相的誇自己。
所以,漢代人送禮不用多費心思挑禮物,有錢的就多送幾隻,但一定要規避的是空手赴宴,如此既是失禮,而非君子所為。
2、入座順序
▲ 《鴻門宴》中的座次安排,并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簡單
關于座位的順序,千萬得重視,正所謂:座位選得好,小命都能保。
當初,鴻門宴中的劉邦就是因為選擇了南方的座位,不去坐西座(朝東尊位),從而降低了項羽的心裡防線,保住了小命。
足以見得,就餐座位的選擇,得有多重要。
在我們現在的聚餐中,大多數人都會對餐桌座次入座順序有個大緻的概念:主位即最尊貴的位置:東向座。在漢代也是很看重這一點的,而且除了主座外,其餘每一個位置都是有規矩的。
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中,東最尊貴,其次是南,然後為北,最次的即是西。入座時,一般會根據官位、年齡、與主人親密程度等因素引導就坐。
2開席後
當然,選好座位後,别以為就可以大吃大喝了,關于開席後的規矩,仍需注意以下幾點:
食不言
在漢朝吃飯,實行的是分餐制,想要聊天,就得扯着嗓子喊,顯得略有不雅,所以一般大家會先自己吃完後再與大家聊天。
不挪動
在菜上齊後,不要随意挪動桌上的菜。
漢代飯桌上的擺放其實是有一套嚴格的規定:
漢朝飯菜擺放規矩:
帶骨的菜要左邊,切的沒有骨的肉要放右邊;
幹菜要靠着人的左手方,酒和湯要放在右手的方向;
燒烤要放在遠處,醋和醬要放在近處,姜蔥拌料放旁邊;
如果有幹肉和牛脯之類的東西,則彎曲的在左邊,不彎曲的在右邊。
行祭
此外,吃飯之前,還有個小儀式。即客人需起立,等主人讓吃之後才可開動。
主人會引導客人行祭,先吃什麼,就先用什麼行祭,按進食的順序行祭,這一切完了之後,你才能真正的得開動。
當然這時候你還不能吃肉,得吃完3碗飯後,主人勸你,才能吃肉。并且吃飯時不能大口吃飯、大聲咀嚼,更不能把吃進去的飯放回碗裡。
敬酒
吃的差不多了,按照咱們中國人的傳統,得喝兩口吧。
漢朝人敬酒規矩也說法,就敬酒過程通常包含:
獻、酢[zuò]、酬三個步驟。
主人會根據客人身份的尊貴程度依次斟酒,最後是自己,斟完酒後,主人向客人們敬酒,這個過程就被稱之為“獻”;
客人再到主人跟前向主人敬酒,這便是“酢”;
主人開始自飲,客人也跟着飲酒,這就是最後一步“酬”。
▲ 飲酒文化頗為講究
這些規矩,充滿了儀式感。
在整個宴飲過程中你會感受到:和諧有序、歡樂交談的另一種氛圍。
其實,換種思路來看,所有規矩設定的背後,除了保證井然有序的宴會流程外,還有另外一層邏輯。
3、規矩背後的社會邏輯這另一種社會邏輯,成年人應該都深有體會,即相互尊重。
長輩不動筷,晚輩不能動;
坐北朝南,右為尊;
酒滿敬人,茶滿送人……
在這些規矩背後無不蘊含着“尊重”二字。
相互尊重、長幼有序,一直以來都是咱老祖宗提倡衆人遵循的社會秩序。這種觀念着實不應被遺忘,也正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才是這些規矩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4、老規矩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
尊重,讓生活更加和諧。
最近十一假期去拜訪親戚時,對小侄女的一個小動作印象深刻。
那天到了飯點,不到3歲的小侄女,嘴裡便嘟囔着要吃毛豆,上來一大盤後,她馬上抓了一個跑到爺爺跟前,把毛豆拿到爺爺手中看其吃完後,自己再吃。
也許在她的小腦瓜中,還不太理解長輩的概念,但家人卻有意識的給她灌輸着:要把心愛之物,先分享于長輩的規矩。
這便是規矩的背後營造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會讓家庭變得更加溫馨,生活更和諧。也讓很多規矩充滿着人文關懷與做人的處事之道,值得我們細品。
▲ 晚輩向長輩叩指禮:
以手代首,五指成拳,敲擊桌面,相當于五體投地跪拜禮
比如“茶七,飯八,酒十一”,即茶水要到七分滿,留得三分人情在;盛飯要盛八分滿,少了顯得太小氣;酒倒滿杯是敬意,即使灑落一些,也不以為意。
這其中的七分、八分和十一分,都是對生活的一種分寸上的把握。
行事把握分寸,說話留有餘地。
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餐桌規矩,既是人為的,更是為人的,充滿了“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也維系着人文關懷與社會關系,為後世提供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于今天而言,仍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