歺,中國古漢字中的一個漢字,曾短時間内作為餐的簡化字使用,且已廢止。然許多人寫着順手,至今依然我行我素。尤其在餐飲業,該表現尤為明顯。
漢字釋義——
餐: ①吃:會餐。②飯食:午餐、中餐。③量詞:一頓飯叫一餐,一日三餐。
歺: 則是中國古漢字中的一個字,讀音為è,釋義:“歹”的古字,同歹。
由此可見,歺和餐是意義不同的兩個字,不能混用。考試時是萬萬不能這樣寫在試卷上的。
餐曾經簡化為歺的由來:
1977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稱為“二簡字”。
1986年6月,國務院發出《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于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宣布廢除“二簡字”。
“二簡字”是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繼1950年代提出的《漢字簡化方案》後,于1977年12月提出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簡化漢字。二簡方案第一表收錄了248個簡化字,推出後直接實行。第二表收錄了605個簡化字,推出後僅供讨論,沒有直接實行。
“二簡字”中将一部分漢字的偏旁和筆畫結構變成了常用字。如厶(私)、厷(雄)、疒(病)、歺 (餐)、㣊(修)等。推出後人們很不适應,《人民日報》應用時間不長也很快調整回來。
當時學者普遍認為,這個方案把一些不應該簡化的字簡化了。并且字被簡化得過于簡單,沒有道理,社會上使用很多的“二簡字”過于混亂。
學者認為:相比第一批簡化的漢字,“二簡草案”大多采取了通行于一種行業、一個地區的新簡化字,約未全定,俗未全成,造成了“二簡字”不能被廣大人民接受。特别當時受極左思想影響,人們認為漢字是為工農兵服務的,知識分子是“臭老九”,所以簡化漢字時并沒有征求權威人士的意見,甚至沒有經過文字改革委員會的表決,事實上不能算是“通過”。
1986年10月,國家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共收2235個簡化字,此表一直使用至今。
2009年8月,教育部就剛剛研制出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通用規範漢字表》中不僅恢複了6個繁體字,51個異體字,還拟對44個漢字調整其寫法。
亞洲食學論壇主席趙榮光先生手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