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貞觀景區
天貞觀景區亦名鳳山道院,俗稱上鳳山。位于離石市城區北側的三陽雲鳳山上。是古代石州境内著名的道院。始建于西漢,元代重建。後毀于兵燹。明景泰元年(1450)重新修建,工程曆時六年方告竣。相傳,漢武帝求仙曾過此山。明代,道士孫雲際隐居鳳山修行50年,以畢生的精力着力于道觀的修建。現存有碑碣石刻可以作為作證。
現存的建築物保留有曆代擴建、修葺的痕迹和建築特色。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華鎮草原
在距離山西省離石區50公裡的雲頂山東側,有一處占地兩萬多畝的天然優質草場--西華鎮草原。西華鎮草原處于群山環抱之中、海拔兩千多米,地屬高寒濕潤區,年平均氣溫6-8攝氏度。伴随着夏季的來臨,整個草原遍地香花異草,藍天白雲下牛羊穿梭其間,美不勝收。
漢畫像石博物館
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裝飾石刻壁畫。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話傳說、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在藝術形式上它上承戰國繪畫古樸之風,下開魏晉風度藝術之先河,奠定了中國畫的基本法規和規範。漢畫像石同商周的青銅器、南北朝的石窟藝術、唐詩、宋詞一樣,各領-數百年,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傑出代表和文化藝術瑰寶。
離石是中國漢畫像石的主要分布區域之一,離石漢畫像石大緻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天上的神仙世界,描寫的是墓主人死後祈求步入的仙境;一類是人間的現實圖景,描寫的是墓主人生前的享樂生活。
鳳山道院
鳳山道院位于離石市北的鳳山腰間,原名“天真觀”。這是一處風景秀麗,古建别緻的千古勝迹。 據史料記載,此觀建于元代,後遭兵火焚毀。明景泰元年(1450)重建。觀内分上下兩院,主要建築有黃錄寶壇玉皇樓、三清殿、孫真人殿、讀書樓、三官樓、雷公殿、白雲洞(即陳抟殿),附屬建築有關帝廟、土地廟、五道廟等。 玉皇樓為重檐歇山頂,四鬥三挑、偷心結構。讀書樓在三孔丹室磚窯上奠基。白雲洞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懸山頂、七鋪作、雙抄單下昂,殿内有近30平方米的明代壁畫《修建武當山宮觀感應之圖》。壁畫上部為“十次神主顯現圖”,下部為“武當山全景鳥瞰圖”,分别繪有八宮、十岩諸景點,是一幅完整的具有曆史、科學、藝術價值的壁畫。 每逢農曆正月廿六,是觀内一年一度的鳳山廟會。廟會前後,四方香客朝山者絡繹不絕,整個山院上上下下,裡裡外外,燈火輝煌,煙火缭統,爆竹轟響,聲震州城,俗稱“遇仙”。
白馬仙洞
白馬仙洞位于離石市王營莊鄉,風景秀麗、環境優美。 該洞屬柳林泉域,地質絕對年齡約1.4億年。現已探明洞中有八洞,具有深而險、險而奇的特點,洞中險境遍布,寬處可跑馬閱兵、窄處難容一人,布袋嶺高低不平,三仙洞如入仙境,駱駝石如猛虎擋道,珍珠山琳琅滿目,鳳凰山白雲缭繞,朽木橋古樹老根,通天柱巧奪天工,懸空石心驚肉跳,水簾洞由高瀉下,三仙池清靜悠閑,翻身澗脫胎換骨,嶼心石橫卧道中,石鐘擊之有聲,仙骨洞心有餘悸,青龍頭騰雲駕霧,葫蘆洞鬼斧神工,棋盤山賞心悅目,跑馬灘寬闊奇險,一線天如峭壁中羊腸小道,蝸牛頂維妙維肖,變形石看啥像啥,洞内灰華及钏乳遍地,各種天然形成造型不一,栩栩如生、琳琅滿目,使人如置身仙境。
安國寺
安國寺位于山西省呂梁離石區城西10公裡的烏崖山麓,寺始建于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原名安吉寺,曾為唐代宗之女昌化公主食邑地。宋嘉祐三年(1058年)改今名。金、元、明曆代皆有修葺。清初,被康熙皇帝譽為“廉吏第一”的于成龍曾就讀于寺中,後世進行了大規模修建,始成今日之規模。現存建築多為明清遺構。
寺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平面呈曲尺形,總占地面積約4700平方米。共計四進院落,主院分上、下兩層,偏院分内、外兩進。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銅塔樓、鐘、鼓樓、十王殿、東廂房、關帝閣、觀音閣、呂祖閣、于成龍讀書樓、于中丞公祠、于清端公祠、萊公别墅、石牌坊、磚塔等。
大雄寶殿又稱大佛殿,是寺内的主要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鬥拱五鋪作單抄單昂,明間補間施45度斜拱。前檐插廊,梁架結構為五架梁前後搭牽用四柱。殿内供奉三世佛,佛像高達4.8米,殿内繪壁畫60平方米,為清代所作。
偏院又稱“清靜”之處,清代兩江總督于成龍讀書樓建于此。樓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檐硬山頂。寺後百米石崖下存有萊公别墅,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為于成龍之孫于準所建。地勢險要,構築精巧,上面有懸崖、絕壁、飛瀑。山腰間還有人工鑿成的石室,共40餘間,多數為窯洞式建築。
寺院圍牆,高低起伏,用石頭砌築,牆體高處達21米,遠觀俨然是一處造型獨特、别具風格的古寨堡。
2001年6月,安國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離石文廟
地址:離石區舊城
創建于元初,重修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萬曆、清乾隆、同治年間屢有修葺。現存大成殿、東庑、西庑等建築。
大成殿為元代建築,建在高2米的石砌長形台基上,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單檐歇山頂,鬥栱五鋪作雙抄雙下昂。
離石寶峰山位于離石市東25公裡的小神頭鄉歸化村南隅。寶峰山又名寶盆山,山勢奇險,懸崖壁立,林木叢茂,幾十裡山坡蒼松翠柏覆蓋,四季常青,稍有風吹便濤聲響徹整個山谷。
寶峰山道觀
寶峰山道觀創建于漢平帝元始年間(公元元年至五年),由三座山門,12座單體建築組成,三進院落,每座院落都有四座殿堂,古建築年代涉及唐、宋、元、明、清五朝。以唐、宋建造為主。現存明清維修碑三通,記述了當時維修情況。山上建彌陀寶塔、八龍水母殿、十王殿、王母殿、五嶽聖母殿、千佛殿、黃箓萬神殿、琉璃殿等12處景觀。
懸崖峭壁上有一巨石,重約三千餘斤,長4.3米,寬1.8米,形似龜,故名“龜石”。碑載“一人伏其上則動,多則寂然”,稱為奇物。和這隻龜石相呼應的還有“石像迎賓”、“神龍探海”、“石咎測日”等形态各異的山石。山上林木妙生,有“姊妹連根”、“兄弟相伴”、“夫妻并蒂”、“母子相依”等,令人浮想聯翩。
彌陀寶塔是唐代建築,是寶峰山上最早的建築,宋代經過維修,現殘存高約7米,實心,方型,二層樓閣式,磨磚砌築,仿木鬥拱。宋代維修時底部東西兩側鑲有黑色琉璃浮雕,工藝十分精巧。千百年來它傲然挺立,飽經風霜,雖被雷電擊毀部分,仍然聳立在寶峰山頂。
玉皇通明殿八卦合頂,工藝精巧,風格獨特。千佛殿原有數千佛像,今尚存一千餘尊。神态各異,栩栩如生。黃箓萬神殿,建築近40平方米,内有30餘平方米的元代壁畫。在黃土摸底的基礎上直接溝墨上色,采用傳統的工筆重彩畫法,繪有水、陸、天三界衆仙像一千餘尊,神态各異,栩栩如生,運筆流暢,是一難得的萬神壁圖。
寶峰山雖為道觀,但明清兩朝供奉的神靈大不一樣。明代供奉玉帝、八龍水母、王母、五嶽聖母、河伯、土地萬佛、觀音;清代供奉玉帝、三教、王母、觀音、關聖、聖母、靈官、龍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