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古代石刻、石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亦或是敦煌莫高窟,少有人知道在山城重慶大足區山中也藏着一處大規模的石窟造像寶庫。這處規模龐大的石窟造像群曆經唐朝、五代、兩宋數百年時間的發展,有造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最難能可貴的是,與其他石窟相比,大足石刻兼具佛、道、儒石窟造像,真實地反映當時中國社會的哲學思想和風土人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釋迦涅槃聖迹圖(卧佛)
大足石刻始于唐初,盛于五代、兩宋時期,明清時期亦續有開鑿。其中以北山、石門山、石篆山、南山、寶頂山為代表的“五山”石刻,最具有代表性。延續千年的開鑿,工匠們将不同時代的印記深深刻在了一尊尊造像上。不同時期的造像能夠向我們傳遞出不同的時代風韻。端莊豐滿是盛唐遺風;小巧玲珑、體态多變、神情潇灑是五代特點;體态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華麗,那是宋人的獨到審美……
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作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它既是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也是世界石窟藝術史上的巅峰之作。與龍門石窟和莫高窟名聲在外不同,大足石刻這一“山城聖境”卻少有人知。但就石窟造像的精美程度和題材豐富程度而言,大足石刻絲毫不遜色于前者。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
作為大足石刻佛教題材中的精品之作,大足石刻千手觀音坐落在88平方米的崖壁上,以主尊為中心,1007隻手臂宛如孔雀開屏。在每一隻手掌中間都有一隻眼睛,手臂或屈或伸,姿勢各異,震撼世人。無論是布局、氣勢還是工藝都代表了國内同題材造像的最高水平,被“天下奇觀”!
六道輪回圖
同樣令人稱奇的還有“六道輪回圖”石刻。我們經常能夠在影視劇中聽到下輩子投胎之類的話,事實上這就是佛教的轉世輪回理論。“六道輪回圖”就生動形象的展示了這個理論。“六道輪回圖”石刻中無常大鬼抱着“六趣輪”,頭頂三世佛,蓬頭獠牙,腳踏鳌頭,口銜輪沿,象征業報輪回之可畏。
大足石刻三清古洞
除了繁多精美的佛教題材石窟造像外,大足石刻的宋代道教石刻像也堪稱是哪個時期最精美、神系最完備的道教造像群。此洞窟中石刻像共計421身,排列了從道教“三清四禦”到三百六十天尊的完備神仙序列,生動地反映了公元12世紀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變為神系、神階明确的“三清”、“四禦”信仰的曆史事實。這不僅是一件珍貴的藝術作品,更是一份研究道教曆史的寶貴實物資料。
大足石刻石篆山孔子龛
儒釋道三教融合造像是大足石刻的一大特色,在中國石窟藝術中極為罕見。尤其是石篆山中以孔子為主尊的儒家造像,更可謂是鳳毛麟角。石篆山孔子龛中,孔子頭紮巾,腰束玉帶,手持寶扇,腳着雲頭靴,身着圓領廣袖長服,正襟危坐于龛正壁中央。在其兩側各有五名弟子并排而立,由内至外,左起分别是顔回、闵損、冉有、言偃、端木賜;右起分别是仲由、冉耕、宰我、冉求、下商。
大足石刻這一石窟造像藝術豐碑,經曆了唐宋時期的鼎盛,卻終因地處偏僻而長期湮沒無聞。直到1945楊家駱、馬衡、顧颉剛等學界泰鬥來到大足考察時,這些精美絕倫的石造像才被佛去曆史的塵埃。縱使這些大師們見多識廣,但大足石刻的發現還是令他們再三贊歎,稱“此次發現實與發現敦煌相伯仲,考其價值,以為可與龍門、雲岡鼎足而三”。經過70餘年的保護和修複,大足石刻重煥昔日光彩,這一少有人知的“山城聖境”絕對值得一去!#秀出高光石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