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雲南,必然要提起四季如春的昆明、風景如畫的麗江以及豔遇之都大理,每一個地方都讓人流連忘返。雲南的環境與氣候都是全國的高冠榜首,自然無需再多的介紹了。
今天我們便來講一講雲南美食。每一個雲南人心中對雲南的味道都是不一樣的,有人說是鮮花餅的酥脆芳香,有人說是炸土豆的麻辣可口,有人說是蒸餌絲的松軟不黏牙,還有人說是各式山珍應有盡有,其中也不乏對過橋米線情有獨鐘的人。
對我來說,過橋米線就是鄉情。在幾千公裡外的地方學習、工作,時間總是難熬的,不習慣吃的、不習慣住的,更不習慣人,即使跋涉千裡終于在機場落了地,迎面吹來的暖風悄悄告訴我:你到家了。可心裡總有些惴惴不安,生怕是那次夢裡的景象,直到那碗燙呼呼的過橋米線端上來,用筷子撥開油,讓熱氣偷跑出來,吃到嘴裡的米線,才真正相信,我真的回到家了。
那麼過橋米線有什麼讓人不得不記住的奇聞轶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回到雲南蒙自,看一看這過橋米線是如何産生的呢?
一、過橋米線的誕生與發展
關于過橋米線的美麗傳說從來都不少,美麗賢惠的妻子為了丈夫而創造出來的。可謂給過橋米線增添了一分暖洋洋的色彩。
相傳,在清朝時期,雲南蒙自有一位少年勵志要考科舉,便獨自一人搬到湖中的一個小島上住,島上有一亭子,稱為“湖心亭”。島上樹木郁郁蔥蔥,環境十分靜谧,與陸地隻有一橋之隔。于是少年便日複一日在此刻苦讀書。家中賢惠善良的妻子十分心疼丈夫,于是便每天做了飯給他送去,但是小島離家較遠,待到到時,飯菜早已冰涼,丈夫便隻能草草吃幾口。不久之後,丈夫日漸消瘦,妻子十分心疼。
一日妻子殺了家中飼養的雞,用砂鍋煲成了雞湯,再帶上一些蔬菜、米線等一同給丈夫送過去。丈夫吃到熱的菜肴也十分驚喜,胃口大增,身體也慢慢恢複了。最終丈夫不負期望,終于考上了狀元。左鄰右舍、同窗同袍都争相賀喜,丈夫大宴賓客,妻子将米線端上餐桌,衆賓客吃完都贊歎不斷,并問妻子說“此為何物?”妻子靈機一動,便脫口而出:“過橋米線。”
此後,過橋米線便作為一種老少皆宜的美食在雲南地區生根發芽了。
相傳,有一書生,生性好動十分喜歡玩樂,對考取功名十分不上心。他有一妻一子,其妻賢惠溫柔、美麗大方,其子尚為年幼。妻子憂心忡忡,宿夜難寐,便對書生說:“你如此不知進取,終日玩樂,可曾思慮過妻兒?”書生聞言,十分慚愧。幾日後,書生便讓人在南湖修建了一座書齋,決心用心鑽研,刻苦讀書。
看着丈夫的變化,妻子也十分欣慰,于是便每日步行幾次,為丈夫送去菜肴。書生學業十分長進,但身體卻也是逐漸消瘦。妻子看到丈夫衣帶漸寬,心中也是十分心疼。于是妻子便給丈夫準備各種營養佳肴補身體。
妻子将家中雞宰殺煲湯,備好各種蔬菜切片,肉片等。兒子十分頑皮,将肉片直接放入雞湯中,妻子大怒。将肉片撈起後,嘗了嘗,發現其味道十分鮮美,大喜,便攜兒子一同前去送餐。
但日日操勞的妻子因筋疲力盡在橋上昏倒了,書生聞言趕來時,妻子也剛剛醒,上前觀,發現砂鍋中的雞湯并未打翻,而且還有些燙手,書生大驚,問妻子如何做得這一美食,妻子詳盡道來。書生驚歎于妻子的手藝,便開口道:“此菜喚作過橋米線可好?”
最終,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書生的身體逐漸恢複,并最終考取了舉人。消息傳遍左鄰右坊,大街小巷都津津樂道,過橋米線的名聲從此不胫而走。
二、過橋米線的制作過程過橋米線中米線是主食,米線又分為兩種,一種為“酸漿米線”,顧名思義,用大米制作發酵後磨粉制作而成,味道微酸,其筋骨很好,食用起來很有嚼勁;另一種稱為“幹漿米線”,這是直接靠大米磨粉後放入機器壓制而成,幹漿米線味道也很好,而且較酸漿米線更細一些。很多出遠門的朋友可能會帶一些幹米線,這幹米線便是幹将米線曬幹後做成的。
其次是湯,一碗過橋米線的精華,全都在湯裡。所以湯的質量一定要高,不能貪圖便宜就使用一些不太好的骨頭。湯的做法很講究,必須要用兩隻壯母雞、一隻鴨子。這樣燒出來的湯味道是最鮮美的。
但是如今很多店裡已經不采用這樣的燒制方法,人們的口味變化也帶來了這個行業的變化。現如今最常見的湯是用豬骨和雞一并熬出來的。好的湯呈現出乳白色,上面飄着一層油,沒有熱氣騰騰,卻讓人十分有食欲。
最後是配菜,現如今所能加的配菜十分多,可謂想吃的都可以加。蔬菜最常見的是豆芽、豌豆尖、白菜條、韭菜、豆腐皮等,肉類常包含:豬肉片、雞脯肉、烏魚片、豬肚片等,有些地方還會加上鹌鹑蛋等。
過橋米線可謂是由廚師與顧客一同完成的,許多廚師窮極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它。一流的廚師可以将菜的色、形、味都做到完美,可若是沒有一位可以品嘗的顧客,這道菜便也失去了産生和存在的意義。
所以說,一流的廚師與一流的顧客一樣重要。而在這裡,為了與廚師相互協作完成一道美食,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放菜的順序了。有葷有素,不能加熱,隻是放入滾燙的湯裡,按照什麼樣的順序我們才能吃到最爽口的過橋米線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首先,趁着湯還在砂鍋裡沸騰的時候,将肉放下去,即使切成了肉片,但是肉還是比蔬菜難煮,所以第一個放下去,讓他接觸的時間更長。而且肉類的細菌更多,趁湯熱時可以殺滅更多細菌。而且更重要的自然是,肉類不熟不能吃,但是大部分蔬菜都是可以生吃的。
放完肉類後,把鹌鹑蛋放入。但是切忌不要攪拌,否則鹌鹑蛋會變成蛋花。在湯較燙的時候放入時,鹌鹑蛋蛋黃漏出來的概率更小,這樣才能吃到完整的鹌鹑蛋。之後放入米線,因為米線的硬度比蔬菜大,可以适當提前放。這個時候放下的去米線既不會因為溫度過高而斷開,也不會因為溫度太低而不夠軟,口感Q彈,十分爽口。
最後放入蔬菜,大部分的蔬菜都是切成條狀的,簡單燙一下就可以吃了。再根據自己口味加上辣椒、醬油等調味劑,搭配上店家自制的蘿蔔條或者腌黃瓜,就可以開吃了。不過開吃的時候記得,一定要先吃鹌鹑蛋,否則它不知藏匿于那個角落,然後被筷子輕輕觸碰,蛋黃便會浮于湯上,不僅看起來不美觀,而且還會影響湯的味道。
很多一次吃過橋米線的朋友看着一點熱氣都沒有,以為不燙便嘗,結果不僅鬧了笑話,而且被燙傷了。過橋米線的精華就是其保暖的能力,用砂鍋容器來盛,熱氣大多被陶制容器吸收,然後更保暖,湯上浮了一層油,用來封住湯裡的熱氣,讓它保溫時間更長。
所以,一定不要最先喝湯。待到你品嘗完所有的菜以後,再喝湯也來得及。外層砂鍋從頭到尾的溫度都很高,切忌不要輕易觸碰,容易燙傷。這一碗沒有熱氣的熱氣騰騰的食物,是冬日裡最好的取暖器。邀上三兩好友,一同前去,吃得滿頭大汗,聊得十分盡興,心裡、肚子裡全都裝地滿滿的,豈不是人生一大幸事?
總結雲南的過橋米線現如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了,也不僅僅隻有蒙自才有,雲南的各個地方都能看到過橋米線的身影。不僅雲南人自己非常喜歡,很多從外省、外國來的同胞看到這樣的吃法,也紛紛注目,在品嘗到它的美味之後更是大加贊賞。
不論是哪一種美食、不論它的曆史是否可考,到如今,它已經不僅僅是美食了,而是融入我們身體的一種文化的載體,更是一種對文化的繼承。
在每一個寒冷的冬日,窗外的寒風呼嘯、烏雲密布傾盆大雨仿佛就将在頃刻間到來,但是依然和朋友一同出門去,在一個要排二十分鐘的店面前耐心等待,隻為了一碗過橋米線,也給我們一個借口,在繁忙浮躁的世界裡,抽空與朋友吃喝玩樂,享受生活。但對于遠方的人來說,隻是這一碗過橋米線便也無處可尋。
我相信,無論身在何方,對每一個雲南人來說,過橋米線都有着無法替代的位置,它是我們無法追溯卻緊緊相随的鄉情。
您的原創文章末尾需注明:本文由雲史拾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