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一方水土 養一方人,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明顯地體現在林黛玉身上:在林家時,黛玉懂事得讓人心疼;在賈府時,黛玉嬌貴得令人生厭。
林家勤儉樸實的家風,培養出異常懂事的黛玉。克勤克儉、質樸笃實是儒家所倡導的做人準則,對此,出身于書香世家的探花郎林如海是堅定的踐行者。
我們可以從書中不多的信息中窺斑見豹。
比如賈雨村在得知“起複舊員”的消息後“面謀之如海”,如海卻已“預為籌劃至此”,将一切都打點好了,隻為酬報雨村對黛玉的“訓教之恩“。
這裡既有真心感激,又有雷厲風行的務實,所以不等雨村開口,就已經把一切都想到了、做好了。
還有黛玉長途跋涉進京,身邊隻帶了一老一小兩個人,不像賈府動辄四個丫頭多個嬷嬷,講究排場。
正是這樣勤儉務實的家風,在耳濡目染之下,把小小的黛玉培養得異常懂事。六歲的年紀,就懂得在母親病喪期間“侍湯奉藥,守喪盡哀”,而且她本身“怯弱多病”,卻全無一點嬌小姐的模樣,也不會因自己身體的病弱而稍有懈怠。
更讓人心疼的是這句話:“不忍棄父而往。”
當六歲的黛玉被父親安排獨自前往外祖母家時,按照常理常情,這麼小的孩子舍不得離開熟悉的家和最親近的家人,其心理是“舍不得”,考慮得更多的是自己。
但作者用筆卻是“不忍棄父而往”,不忍心抛下父親而離去。這一句話,便把黛玉置于特别有責任感的位置之上了。僅從這一句話便知,在母親卧病期間,黛玉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家裡的女主人,一邊照顧卧病的母親,一邊照顧忙碌的父親。所以,當她即将遠行之時,她擔憂的是自己的離去會讓父親無人照顧。
這一句話,和寶钗“自父親死後,見哥哥不能依體貼母懷,她便不以書字為事,隻留心針黹家計等事,好為母親分憂解勞”意思差不多。寶钗也是小小年紀便很懂事,在父親死後一心隻想為母親“分憂解勞”。同樣,黛玉隻有六歲便隻想在母親死後一心隻想為父親“分憂解勞”,所以才會“不忍棄父而往”。
這麼小的孩子,就如此懂事,怎能不讓人心疼?
受賈府“安富尊榮”之風的影響,林黛玉變成了讓人操心的孩子。當勤儉樸實的林黛玉進入賈府,得到了賈母的“萬般疼愛”,成為了“混世魔王”賈寶玉形影不離的玩伴,她發生了巨變。
在林家時,幼小的林黛玉拖着病弱之體,不但要完成學業,還得照顧父母,每天過得忙碌而充實。到了賈府,因為受賈母的關照,她不必上學,也沒有人需要她照顧,反而有很多人事無巨細地照顧她,林黛玉便變成了賈府“安富尊榮”隊伍中的一員,陪寶玉玩樂成了她的日常。
如果說,僅僅隻是“安富尊榮”倒也不錯,畢竟是入鄉随俗,但黛玉卻由此生出嬌驕二氣來,變成了一個需要讓人特别操心的人。
為她特别操心的人,主要有兩個:紫鵑和賈母。
先說紫鵑,她本是賈母身邊的鹦哥,生活得相當悠閑自在。但自從被賈母安排到黛玉身邊,她就活成了一隻啼血杜鵑,實在是黛玉這個主子太不讓人省心了,想要照顧好她,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哪還有半點悠閑可言?
比如黛玉明知自己體弱多病,還不按照吃藥,經常把自己置身于風寒之中,紫鵑不得不催她吃藥、勸她保重。
想想當初黛玉對病中的母親“侍湯奉藥”,對比是多少的強烈!曾經,黛玉正處在紫鵑的位置照顧病人,現在,黛玉成了需要被照顧的病人。
再說賈母,早已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全府上下都順着她、捧着她,隻希望她處處順心、時時開心。然而,林黛玉卻把她氣哭了,抱怨着要“閉了這眼,斷了這口氣”。
對比當初那個“不忍棄父而往”的小黛玉,她可會做出把父母氣哭之事?
從操心别人到讓人操心,别人是越來越懂事,黛玉是越來越不懂事,這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林家勤儉務實的土壤,培養出懂事到令人心疼的黛玉,而賈府的“安富尊榮”,卻生生把一個異常懂事的孩子扭轉為“富貴閑人”、“混世摩王”。
相關閱讀:
《紅樓夢》| 誰還記得,那個初進賈府極具教養惹人憐愛的林姑娘?
從寶玉兩次摔玉可知,賈母越來越不喜歡黛玉,後悔接黛玉進賈府了
《紅樓夢》|賈府真正疼愛黛玉的人,不是賈母寶玉,而是王夫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