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提到歐陽修,大多數人首先想到他是“唐宋八大家”,以及他那流傳千古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實際上歐陽修不僅是文學家與詩人,他在史學、文學、經學等領域成就卓越,是北宋中後期集學者、文人與官員于一身的綜合型人才典範。後人對他的仰慕常局限在文學領域,這讓他的才華與成就被遠遠低估。
北宋是文化高度發達繁榮的時期。生活于北宋時期的歐陽修(1007年至1072年),天資卓穎、精力旺盛且多才多藝。他愛才、識才、舉才,使一大批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大有伯樂之風。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占了六家,除了他自己,其餘五人皆出自其門下。蘇洵、蘇轼、蘇轍、王安石、曾鞏的成長都離不開歐陽修栽培或舉薦,這些閃耀在北宋思想天空的名人,無不受其蔭庇。
因歐陽修 北宋文壇政壇群星閃耀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今天我們欣賞蘇轼“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潇灑豁達,仰慕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拳拳家國情懷,其實,他們的政治人格繼承自歐陽修的政治理想,詩句中的文學思想源于歐陽修發起的一掃绮靡晦澀文風的古文運動。而經由歐陽修提攜舉薦的士人群體繼承他的文學思想與政治人格,在相互呼應、共同扶持中屢黜而不悔,曆經磨難而始終不渝,影響了北宋政局的演變。
在歐陽修的一生中,入朝、外任、貶官、複任,屢遭指控,屢次被貶,一生周而複始地經曆着這樣的輾轉颠簸,卻依舊能在宦海沉浮中怡然自樂。南宋哲學家朱熹對歐陽修的學術與私德有所指摘,但對他的詩文卻隻有稱贊,稱歐陽修的詩文“十分好”。在慶曆新政、朋黨之争與王安石變法中直言相谏。有意思的是,王安石最初是在曾鞏的介紹下才與歐陽修成為“筆友”。歐陽修與王安石在書信中來往并交流詩歌。歐陽修在至和二年(1055年)和嘉祐元年(1056年)兩度舉薦王安石,那時兩人甚至還未曾見面(在舉薦改革者王安石的同時,歐陽修還舉薦了呂夷簡的兒子呂公著,後來此人成為了保守派的領袖)。歐陽修與王安石在政治上的分歧從未抹殺兩人的友誼。歐陽修去世時,王安石在祭文中說:“天下無賢不肖,且猶為涕泣而欷歔。而況朝士大夫平昔遊走,又予心之所仰慕而瞻依。”王安石還寫道,他對歐陽修“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蘇洵也是經人介紹給歐陽修的。如前所述,歐陽修認為蘇洵在散文寫作上勝過所有人。在給梅堯臣的信中,歐陽修對蘇洵所作的文章連續發出驚歎和稱贊:“快哉!快哉!”在蘇洵的兩個兒子中,歐陽修更為欣賞蘇東坡。歐陽修對許多人說,此後可把事業交給這個新進的天才。歐陽修對蘇東坡本人說:“吾老将休,付子斯文。”蘇轼對歐陽修的評價是“歐陽公,天人也……世人或自以為似之,或至以為過之,非狂則愚已”。
這樣的“天人”歐陽修的确充滿魅力,關于他的書籍也有很多,但以史學研究的方法來組織和分析關于歐陽修相關史料的書籍,卻少之又少,因此給了《歐陽修:十一世紀的新儒家》非常可貴的獨特視角。
通過了“曆史長河的競争”這項測試
作者劉子健是蜚聲國際的宋史專家。他出生于1919年,曾就讀于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師從著名曆史學家洪業,後任教于斯坦福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劉子健精通英語、日語、法語、俄語四國語言。20世紀50年代後,研究重心從現代中日關系史轉向宋史,代表作有《中國轉向内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向》《兩宋史研究彙編》《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等。 在《歐陽修:十一世紀的新儒家》中,可以看到劉子健用散文般優美的語言,鈎沉出一代文宗、政壇伯樂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生涯。在他筆下,歐陽修天資卓穎,在文學、史學、經學、金石學、目錄學等領域成就斐然,受到士人群體尊崇。盡管仕途坎坷,屢次被貶,但處之泰然,甚至終生緻力于推薦提攜賢才,通過諸多政策影響、培養更多人才,尤其對那些和他同樣出身庶族、沉淪下僚卻有雄才大略的年輕人,更是獎掖有加。
在經學、史學以及經世理論上的建樹,為歐陽修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其展現出的卓越道德領袖魅力與娴熟的行政能力,又為他在政壇赢得了巨大聲望,這足以讓歐陽修在其所處的時代不同凡響。但要更進一步,跻身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儒學家之列,劉子健認為,“歐陽修還要通過‘曆史長河的競争’這項測試。歐陽修需要達到與先賢們同樣的高度,才能使其在後世擁有影響力。簡而言之,傑出的士大夫應當是全才,其個人不僅是傳統的化身,同時還要為傳統增光添彩。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中,隻有寥寥不足百人享受到陪祀孔廟的殊榮,歐陽修便是其中之一。”
西方世界熟悉的為數不多的中國古代儒學家
外國人同樣認可歐陽修的地位,劉子健在書中寫道,“他是西方世界熟悉的為數不多的中國古代儒學家。雖然西方學者與中國傳統文化無甚關聯,他們認為對歐陽修的傳統評價大體準确。從現代、國際化的視角做研究的西方學者,更重視其他問題。相比歐陽修對經學的闡釋及其仕宦生涯,西方學者更感興趣的是歐陽修在史學與金石學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對新儒學的貢獻及其政治思想。西方學者對歐陽修的文學作品印象深刻,這些作品被翻譯成外文後仍然魅力無窮。”
生活在現代的人,為什麼要研究曆史人物,價值意義何在?劉子健在書中透露他對歐陽修這位人物有濃厚研究興趣的原因,“因為有山在,所以要爬山。同樣道理,我們研究大人物,是因為無法忽視他們。爬山能夠讓人看到山周圍的無限風光,與之相似,研究曆史上的關鍵人物,讓我們可以從更佳視角來認識他所處的時代,這就是我們對歐陽修感興趣的原因。”他還特别提到,“歐陽修在統治中國社會近千年的新儒學早期政治和思想發展中發揮着先鋒作用,有時甚至是關鍵作用。”
譯者李思在譯者序中寫道,其在翻譯這本書時,才發現“原來你是這樣的歐陽修”。他在波谲雲詭的仕途道路上始終沒抛棄原則,在推進文學與政治改革的道路上始終沒放棄理想。即使被诋毀、被誤解,歐陽修從未放棄做本真的自我。在困難彷徨和自我懷疑時,他可作為一道光照亮我們混沌的思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