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湛江有這麼一個地方,他們的先人自稱為狗的後人,至今還流傳着石狗文化,并且入選國家非遺,這個地方就是雷州。
雷州是雷州半島文化的發源地。
雷州的得名有個神話故事
中國有三大半島,雷州半島是其中之一。雷州半島在中國地圖上就是湛江的版圖,包括徐聞縣、雷州市、吳川市、遂溪縣以及湛江市内五區。
提起雷州,湛江人就特别激動,因為雷州人說話連湛江人都不是很懂,算是一支奇葩。雷州人是漢族八大民系之一,是由北方漢人、閩人與南方越族共同融合、演化而成的以漢語雷州話為共同方言的文化族群。
關于雷州的得名,最讓人熟知的一種說法是雷州多雷,一年至少有200多天都在打雷,而且是隻打雷不下雨的那種。其實這種說法并無依據。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做陳鉷公的人,他養有一隻獵狗,這隻獵狗很奇特,長着9隻耳朵,每次陳鉷公打獵的時候,狗的耳朵動了幾隻就能打到幾隻獵物,非常神奇。有一天,陳鉷公又出門打獵,發現狗的9隻耳朵都動了,他心想,這回肯定是個大獵物。哪知,最後竟然打得是一塊石頭,這讓陳鉷公很失望,轉念一想可能是天意,便将石頭帶回家放在了自家院子裡。第二天,突然一道雷劈在石頭上,但見出來一個娃娃,一手寫着一個“雷”字,一手寫着一個“州”字,合起來剛好是“雷州”。
當然,這種說法明顯是一個神話,并不能信。傳說,這個娃娃還有個名字叫陳文玉。
陳文玉在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雷州的第一位刺史,深受人民愛戴。雷州的得名還确實與他有關系。
在雷州博物館陳列有一塊牌匾,牌匾上寫着四個大字:天南重地。證明雷州在雷州半島的曆史上占據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因為沒有落款,牌匾的來曆無從考究。
雷州古時是一個蠻荒之地,他們的先民是百越中的一支,先秦時稱“駱越”,漢至晉代稱“烏浒”,南北朝以後叫“俚僚”,直到唐貞觀八年,第一位刺史陳文玉改名為雷州,從此,雷州的名稱便由此誕生并延用至今。
陳文玉生于公元570年,公元631年任東合洲刺史,3年後,他将東合洲改名為雷州。據說,他在位期間,給雷州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在他死後,為了紀念他,雷州人封他為雷祖,并建了很多座雷祖祠。
雷州人自稱是狗的後人
關于雷州人的石狗習俗文化要從古時說起。
秦漢時期,有一隻“盤瓠蠻”部落在此地生息,他們的壽命普遍很短,生育能力也很低。當時的人們覺得狗的生命力旺盛,一胎還能生多仔,就想像狗一樣長命、多子,便自稱為狗的後人,将狗作為圖騰崇拜。
不過,對狗的崇拜并非自盤瓠蠻才開始。早在蒙昧時代,他們的祖先就有了對狗的崇拜。《山海經.海内北經》記述:“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記載了神狗在雷州創立一個國家,雷州先人是狗的後代。
秦征服百越之後,置嶺南三郡,漢、越的融合将石狗文化傳承了下來。
時至今日,雷州石狗文化經曆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和守護神的過程。人們将石狗放在門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廟前、墓前,逢年過節或初一、十五還會拜狗。
雷州的石狗什麼樣?
雷州石狗被譽為南方的兵馬俑,一般由玄武岩雕刻而成,其大小和精緻程度也不相同。以前小戶人家的石狗通常個頭小,做工比較粗糙,有錢人家的石狗個頭大,做工則比較細膩精緻。
在雷州石狗文化流傳的時代長河中,石狗的形态一直在發生變化,可謂千姿百态,千奇百怪。漢代以前的石狗,形制古樸,多為狗身人頭,有着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的明顯特征。
漢代至唐代,懷抱小狗的石狗,被雷州人稱為“送子之神”;足踩烏蛇的是“風雨之神”;足踩石鼓、銅錢、烏龜的“福神、财神、壽神”;足彩龍印的是“護法之神”,還有雲雷紋的附加雕刻,反映了海外貿易情況和雷祖崇拜習俗。
雷州博物館有一隻身形最胖的石狗,來自于唐朝,反映了唐朝以胖為美的特征。
到了宋、元、明時期,石狗帶有明顯的中原特征,石狗基座一般刻有“王”、“石敢當”、“泰山石”等漢字,附加雕刻還會刻上漁網、船錨、法繩等。
清代的石狗則刻有長辮子、領帶等飾物。
雷州石狗除了形态不同,各地區的石狗也有明顯的職能性特征。例如農田地區的石狗外形像青蛙,沿海地區的像海豚,山區的則如狼似虎。
他們的飾紋也各不相同,守田的大都面部扁平,身上飾有雲雷紋,專司風雨,有利五谷;守海的尾部飾有船錨,以利航海;守山的飾獸網,以利狩獵......
雷州的石狗文化非常豐富,三言兩語根本無法說清全部。雷州博物館有一隻3面石狗,據說這樣的狗常放在三叉路口,充當交通警察。
最有故事的當屬狗王。它底座高,身形壯碩,背後寫着“石狗王”和“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幾個字。翻譯為現代語言則是“統領泱泱大國,萬民親附,百姓順從”的意思。
據說人們發現這隻石狗的時候,準備将它挪至雷州博物館。當時幾個壯漢一起擡,石狗卻絲毫不動,後來,村裡的老人過來跟石狗說:“你在此日日經受風吹雨淋,跟着他們去博物館,從此不再受此苦,還能統帥其它小狗,充當它們的王,何樂不為?”後來再擡石狗,果然就擡得動了。
雷州人崇拜狗卻又吃狗,真奇怪
雷州人認為石狗對主人忠誠,不容外人侵犯,要是觸犯了神靈,還要向石狗磕頭道歉。
過去,雷州生活着幾個少數民族,有的民族在吃飯之前,會先将食物供奉石狗,之後才會輪到自己吃。
有的地方的小孩拜石狗為父母,戴“狗仔帽”,起狗名。在60-80年代左右,當時雷州的人們普遍比較窮,又有重男輕女的思想,生了男孩,便給男孩起帶“狗”字的小名。例如“二狗子”、“狗保”、“狗生”等,認為帶狗名的小孩比較好生養。
還有的地方長期不下雨,人們便擡着石狗遊行,祈求上天降雨。
不同的地方,對石狗的民間信仰也不盡相同。
雖然雷州流傳着石狗文化,但是他們并不介意吃狗肉,雷州的白切狗可謂天下聞名。
人們不禁有個疑問,為什麼雷州人崇拜狗卻又吃狗?在雷州的先人将狗作為圖騰崇拜之時,他們就沒有介意過吃狗。這到底是為什麼?
根據分析,原因大緻有3個方面。第一種原因是狗為豬、牛、羊、馬、雞、狗六畜之一,本就是讓人吃的。第二種原因是古人認為吃狗肉能強身健體,從而讓人的壽命延長,為了繁衍生息他們便用吃狗肉來實現。第三種原因是外來文化的到來,讓雷州人對石狗的崇拜越來越淡,狗已褪掉神靈的光環,從而淪為普通的家狗。
這些原因,足以讓雷州的白切狗餐館到處可見,甚至還誕生了白切狗一條街。
雷州石狗習俗是非物質文化遺産
雖然,雷州石狗的習俗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如古代那樣濃烈,但它卻是雷州一份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這點始終是毋庸置疑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