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習慣了說“好”
最近,微博上一條#讨好型人格有多缺愛#的熱搜引發了4萬網友熱議。
一位網友講述了自己平常而又紮心的童年經曆。
我記得從小到大,父母說過最多的話,就是“你要聽話,要懂事”。
家裡有小孩來玩,看上我最喜歡的遙控賽車,媽媽立馬從我手中奪走“獻上”,一開始我也會哭鬧抗議,媽媽就說:“你再不聽話,媽媽生氣了。”
我心裡很怕,瞬間就焉了。
有一次話劇演出,我排練了很久的女巫表演,可老師問都沒問,直接讓我演魔鏡。
我心裡很委屈,想争取又不敢,回家和媽媽商量,她指責道:“真不懂事,聽老師的!”
那一刻,那句話,像一盆冷水澆滅了我最後的希望。
慢慢地,按照他們的要求,我終于習慣了凡事都說“好”。
同學找我借漫畫書,我心裡不舍,怕又被撕壞,但媽媽說“以和為貴”,我隻能借;
同事讓我幫忙做策劃案,我雖沒事但也不想加班,但媽媽說“要樂于助人”,我隻能幫;
結果她被老闆罵粗心,同事直接拉下臉不理我,我便覺得是自己害了她,立馬低頭道歉;
……
父母說,吃虧是福。我隻知道,自己活得十分壓抑,也抑郁了!
一位心理咨詢師曾說過:
“中國式教育中,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懂事,不要給大人添麻煩。但往往太懂事的孩子,也将自己封閉在孤獨中。”
在父母的眼中,聽話懂事的孩子,永遠都是最不需要操心的。
因為在我們還沒說教時,他已經自覺地成為我們“期待的樣子”,我們也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教子有方”。
殊不知,這樣的“聽話懂事”,是孩子以犧牲自我的讨好,也是孩子崩潰的開始。
“我隻是想讓爸爸高興
這樣他就會愛我”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人生的前20年,她靠扮鬼臉來獲得父親關注,讨他歡心,努力成為她心目中的女兒,讀書學校、工作職業都聽從父親喜歡的選擇。
任教班級的學生被發現偷錢,讓她出面協調,結果學生拒不認錯,為了息事甯人,松子不惜頂罪,因此丢了工作。
在她一生的幾段感情中,每一段她都在全心地為愛付出,一直在讨好别人,但等來的卻是抛棄和背叛。
為了圓男友的作家夢,她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得到的卻是拳打腳踢;被要求當浴池女郎,賺到的錢卻被男友拿去養别人;在發現自己被背叛後,她失手傷了男友入獄。
可即使在監獄中,松子依然高唱:“I’m living for love”。
正如她所說的,就算被打,就算地獄,兩個人也總比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好。
她不斷讨好的背後,藏着她對愛與認可的渴望。
而這一切都源于童年的缺愛,父母把更多的關注給了體弱多病的妹妹,忽視了她對愛的渴望。
卡倫霍妮曾多次在《我們内心的沖突》中提到:
“讨好者對于溫情和贊賞有極度需求。”
習慣讨好的人最本質的問題,就是把一切自我價值感都建立在外部世界。
他們無法從心底裡認可真實且不完美的自己,不相信自己可以給予自己肯定;
他們極度依賴他人的認可,隻有從别人口中得到“你是好人”、“你很棒”、“我很看好你”的評價,才會感覺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值得被愛的。
可一旦他們的讨好得不到期待中的贊賞和認可時,他們可能會進入攻擊的狀态,也可能繼續更加用力地讨好,不惜犧牲自我去成全他人利益,從而一步步走向丢失自我的深淵。
心理學家布萊恩•利特爾把這種行為比喻為“洋蔥型人格”:
習慣讨好的人,其實就像一個洋蔥,當你一層層剝開時,你會發現他們沒有内核,沒有自我。
内心像一個巨大黑洞,無法填補,隻能用一生的讨好,去向他人索取。
最後的結果,是掏空了自我,隻剩一具軀殼。
什麼樣的父母
最容易養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著名心理治療師海靈格在《這不是你的錯》中說:讨好行為模式的出現,源自童年創傷。
而這幾種父母,最容易養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1. 控制型的父母
一知乎網友說:從小到大,在她們家沒有“不”這個字。
從穿衣打扮、吃飯,到人際交往、擇校、工作,父母都會給“意見”,而他們都隻能答“好”,哪怕這個“意見”再不合理,都不能反抗,否則非打即罵。
在這種家庭裡,孩子的一切必須圍着父母的需求轉,孩子不能有主見和自我,必須“言聽計從”。
直至内心的聲音被完全泯滅,成為任人擺布的傀儡。
孩子變得膽怯畏縮,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覺得隻有自己讨好父母,才會被愛。
當他們長大後,讨好父母的模式就變成了讨好朋友、同事、愛人的模式。
2. 否定型的父母
日劇《風平浪靜》中,阿凪從小都在被否定中長大。
她天生卷發,被媽媽嫌棄:“見不得人。”為了得到媽媽的認可,她每天早起偷偷拉直頭發。
工作後,聽到同事嘲諷她穿着,模仿她的回答,她也腦補出各種回答,卻遭到更嚴重的蔑視。
在被否定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形成一種心理:通過擡高别人,貶低自己,來把自己放在一種弱者的位置上,以此獲得安全感。
也就是說,他們的心裡認為:“我都這麼弱了,這麼自我貶低了,我不會攻擊你,隻會捧着你。你就會放過我,我就安全了。”
所以,他們不敢表現自己,怕太強大和美好時,會引發别人的攻擊性。
為了避免沖突,他們提前繳械投降。
3. 本身就是“讨好型人格”的父母
很多父母都會犯過這種錯:在對待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時,總會犧牲自己孩子的需求,去滿足别人孩子的要求。
比如:“還是你家孩子乖,不像我家小子天天調皮搗蛋”、“你怎麼把孩子養得這麼白胖可愛,不像我不會照顧”……
父母在委屈孩子、犧牲自己,去“讨好”别人父母時,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讓孩子形成“不配被愛”的低自尊感,自覺低人一等。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
讨好,像是一種“遺傳病”,一代又一代,沒有盡頭。
父母如何避免養出一個讨好的孩子
1. 父母無條件的愛與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岸見一郎在《被讨厭的勇氣》中提到:“人不是缺乏幸福的能力,而是勇氣。”
這一勇氣源自于父母無條件的愛。
6月7日,四川一考場外,一位爸爸面帶微笑,舉着牌子等孩子出場:“不管考得怎麼樣,爸爸媽媽都愛你。”
作為父母在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我愛你,無論你考100分還是90分,無論你是耀眼奪目還是平凡無奇。
當一個孩子處于愛的環境,他的成長才能帶着莫大的力量,因為背後,有父母托底。
他不再懼怕人際關系的破裂,不再害怕他人的眼光與評價,有了被讨厭的勇氣,便能自由的為“做自己”争得了一分田地。
2.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心理學家認為: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獲得價值感和滿足感的需求,這樣可以避開“讨好”。
讨好者在潛意識裡是不接受自己的,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和意義,對自己形成了一個錯誤的偏差,而産生嚴重的自卑情結。
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父母們要“多肯定、多鼓勵、少指責”,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少說“你要聽話,大家就會喜歡你”這種話,多肯定孩子的自我價值,适當滿足孩子的需求。
一個自信心足的孩子,他的自我價值感高,不會太過在意他人評價,更不會尋思着如何讨别人喜歡。
3.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一位媽媽也曾提到女兒在幼兒園的一件小事。
她說,自己女兒在幼兒園裡給同學玩過家家,有個小朋友總是要當媽媽,要女兒當寶寶,雖然女兒心裡不樂意,可她又不敢拒絕。
此時,她才意識到:原來自家的“乖孩子”,已經習慣了犧牲自己,去遷就别人。
她開始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家模拟各種“拒絕”場景,認同孩子的感受,及時給予反饋。
這樣她不會覺得自己不重要,也不會成為一個隻懂讨好他人,而沒有情緒的人。
願我們的孩子,能遵從自己的内心,無懼風雨,無需讨好,一路向前,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