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十分古老的飲料。
對許多人來說,喝茶也是生活中最尋常不過的事,然而對某些人而言,喝茶則不光是為了解渴,而是追求一種解渴以外的東西。
那不僅涉及眼耳鼻舌身五官細緻的感受,甚至可以反映時代的生活文化與美學态度。
茶,是審美的宗教。茶的審美,這并不是玄乎不可琢磨的事情。今天我們就從茶的審美角度,來聊一聊。
審美,是不能被拆分或量化的,尤其是那些理性上的美。茶葉審美(辨别茶之美)是一門綜合審美學;是一項需要用豐富的閱曆和學識。
配置着情感和心神,多角度多層面地感知與解讀茶内容的系統工程,而這“一目了然”的背後是系統性、完整性的茶識構建和漫長的感覺養成。
辨味(入門級)
處于辨味階段的茶手,需要有些味覺天賦:
辨甜酸苦辣
識花草瓜果
析生熟強弱
辨味者上手,最好有個正統導師的正确引領,再加之多喝勤記的努力,也就算是入了門。
可以茶為業,可娛茶于身,綽綽有餘。
張口澀不挂舌苦不叮嘴
閉口打嗝通氣生津發汗
歎則甘醇鮮滑
評則尚欠略高
辨藝(精道層)
辨藝者是茶俗界真正的高手!除了味覺健康之外,還需要一些藝術天賦。
這一類高手喝茶撩出的往往是本不在茶湯裡的信息,如品種的合理性,茶園的生長環境,工藝的氣氛局限及制茶人的茶學理解。
一泡茶湯在他們嘴裡能還原工藝解讀思想;
一面茶湯在他們眼裡能照見鏡中花水中月。
用經驗閱曆來辨茶的屬于這一類,他們往往隐藏在茶湯的核心層,面上看不到卻是支撐起“業界味道”的骨骼脊梁,其中高手古稱“方家”,現稱“行家”。
辨心(超脫界)
并不否認這世上真有茶仙,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一位優秀的辨茶高手能将心比心、知情達理,由茶及心,心心相印。
辨心者能從一口茶湯中照見制茶人的态度,試一口好茶,情趣皆得。
平日裡我們給予茶最奢侈的評語是“幹淨”,不僅指茶湯幹淨自然,還指制茶人的心态幹淨純潔。
與他們而言,茶湯,傳遞的是溫度,交彙的是情緒。茶湯裡,融化着滿滿的感恩與慈悲!
“一泡好茶緣起于制茶人的專注于用心”
如果,您遇見了一口令你心動的茶湯,沒有任何理由,隻因心有靈犀、情不由己而生感動,請不要懷疑,您有無上殊勝的“淡緣茶福”!
從品茗産生的藝術審美,漸悟品茗的覺悟和釋懷,無味為至味。淡月松風,一杯茶中照見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茶語清心,啜苦而回甘,茶品的是一種感受,升華為一種境界。局限于人生的曆練,竊以為品茶隐約存在三個層次:
第一:物質層次。
竹籬茅舍,聽歌聞曲,輕陰醉雨,紅泥火爐。潛心于茶,品茗限于色香味形的審評和淺層次的主觀感受。
如王國維先生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第二:精神層次。
小院焚香,雨窗聽蕉,綠鮮蒼苔,素手汲泉。由品茗的主觀感受,潤物無聲,淡若微風,深似秋水,栖神物外。理性的觸發對人生的感悟,念天地之悠悠,逐步參悟到藝術的層次并産生強烈的審美。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第三:靈魂層次。
初晴湖畔,微風竹林,覆雪梅園,輕霧蘭圃。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禅茶一味,佛道同根。
“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三重境界如唐人皎然《飲茶歌》所言:“一飲滌昏寐、再飲清我神、三飲便得道。”
由此可見,品茶審美,首先是源自于茶品帶給茶人的客觀愉悅感,然後有意在反映審美對象與情緒和諧統一的審美意蘊。
某個寂靜之夜,當你舉杯品味到一泡自己不假思索沖泡的茶品時,刹那間,茶湯的恰到好處的色香味刺激,讓你俨然端坐于野境亭古茶園的煙雨中。
你記不起茶的名字,記不起緣何至此;
你隻記得煙雨清涼,隻記得芽葉青青。
于是,你會心一笑,不覺中,放下茶杯,默然遠眺起來了。
這,就是“品茶審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