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論語八則學習

論語八則學習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09 02:04:34

論語八則學習(論語教育智慧不遷怒)1

《論語》教育智慧: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感悟(一零五)

文/王營

原文: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譯文:6.3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顔回的學生好學,他犯了錯誤從不遷怒于别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6.7 孔子說:“顔回這個人,内心可以長時間不違背仁德,其餘的學生則不過一兩天、或者一個月做到仁德而已。”

感悟:這兩章是孔子對顔回的評價。顔回品德高尚,位列孔門七十二賢之首,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孔子生前準備讓顔回作為他道德學問的繼承人,不幸的是,顔回三十二歲就英年早逝。孔子稱贊顔回“好學”,說他“不遷怒,不貳過”,并為他的早逝表示深深的惋惜。孔子所說的“好學”,不僅僅指文化知識的學習,還指道德行為的學習和道德修養的提高。

在《公冶長》一篇中,孔子曾經說:“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内自訟者也。”(公冶長第五),算了吧,我還沒有見過能夠知道自己的過錯而内心自責、改過自新的人。嘴上雖說沒見過,其實在他衆多的弟子中,孔子認為隻有顔回一個人做到了。顔回與其他弟子最大的區别在于“不遷怒,不貳過”,即自己犯了錯誤不遷怒于他人,隻是進行内心的自我拷問,并保證不再重新犯同樣的錯誤,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這是仁者的作為,所以孔子在第七章中又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三月”不是實指,而是指長時間不違背“仁”的要求,這一章是對顔回“不遷怒,不貳過”的進一步闡發。

論語八則學習(論語教育智慧不遷怒)2

一般情況下,人犯了錯誤是很難做到“不遷怒,不貳過”的,比如學開汽車,由于自己的操作失誤,倒車時撞了标杆,許多人要麼埋怨教練教得不對,要麼嫌棄汽車挂檔不靈,就是不從自身找原因,下次再做同樣的動作,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非得經過幾百次的練習,才能做到“不貳過”。

再比如教師處理兩個打架的學生,兩個人唇槍舌戰,各說各的理由,都認為對方有錯誤,有時候連老師也難以分清誰對誰錯,最終在老師苦口婆心的勸導下,兩個人暫時和好,說不定第二天又會因為一點小事兒打起來。所以“遷怒”、“貳過”是人類難以克服的頑疾,可能與人大腦的生理機制有關,有時候由于暫時的遺忘,想不“貳過”很難,像顔回那樣“不遷怒,不貳過”的人世上真得很難找到。

既然這樣,那麼孔子是否對其他學生都失望了?我們所有當老師是否對犯錯誤的學生不管不問?當然不是,孔子向來主張“有教無類”,其他學生雖不能像顔回那樣做到“不遷怒,不貳過”,但當老師的有責任教育學生逐漸養成“不遷怒,不貳過”的良好習慣,這是教師的責任所在,也是我們今天反複強調的養成教育。

論語八則學習(論語教育智慧不遷怒)3

《論語》中受到孔子批評最多的是子路,每每子路的言行偏離了正确的軌道,孔子都會給予嚴肅的批評,子路在老師的教導下,最終為了踐行自已的諾言,血染沙場,成了一位“言必行,行必果”的堂堂君子。

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除了進行耐心地說服教育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反複的訓練。據有關研究表明,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至少要一個月左右,好行為堅持的時間越久,好習慣養成的程度就越牢。因此,好習慣隻有在長期反複的訓練中才能養成,必須持之以恒,反複抓、抓反複。

同時,要注意矯正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學生是未成年人,“貳過”是經常的事,因此習慣培養中更為困難的是矯正學生的不良習慣,需要的周期更長。培養好習慣要用“加法”,持續一個月左右就會形成;矯正不良習慣要用“減法”,使學生逐步減少不良行為的次數。要幫助學生分析不良習慣産生的原因,采用區别強化策略,耐心堅持,分段逐步要求學生減少不良行為發生的次數,最終使學生徹底改正不良習慣,實現“不貳過”的教育效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