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戲曲遊場

戲曲遊場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1 01:10:31

經常看傳統戲曲的朋友會聽到一個詞叫做“文武場”。這個“文武場”指的是什麼呢?

戲曲遊場(漲姿勢什麼是戲曲)1

文場:弦樂和彈撥樂器如: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琵琶等伴奏。

武場:打擊樂:如:鼓闆,铙钹,大鑼,小鑼,堂鼓等伴奏。

之所以分出文武,就是因為文戲以唱為主,用弦樂和彈撥樂器伴奏,當然鼓闆也很重要,其它的打擊樂為輔。“武場”的主要任務是配合演員的身段動作、念白、演唱、舞蹈、開打,使其起止明确、節奏鮮明。此外,場次的轉換、舞台情緒渲染等也都由“武場”承擔。

伶界行内把伴奏的樂隊稱作“場面”,老話兒又叫“随手”。由于舊時場面以六件樂器為主,故又有“六場”一說。凡有孔能吹、有絲能拉(彈)、有楗能敲且一專多能造詣精深者,謂之曰“六場通透”。

文武場

六場分文三場和武三場。司吹、拉、彈的叫文場;事敲、打的叫武場(老話兒稱作“打家夥”)。文武場的樂器都加一塊兒有十好幾種,包括胡琴、京二、月琴、南弦子、笛、唢呐、海笛子、笙、挑子、單皮鼓、大鑼、小鑼、铙钹、堂鼓、齊钹等,晚近又添進中阮、大阮等若幹,其中胡琴、月琴、南弦叫“文三場”,單皮鼓、大鑼、小鑼叫“武三場”,合稱六場。

戲曲遊場(漲姿勢什麼是戲曲)2

“文三場”(左)與“武三場”

(圖片來源網絡)

上面所列這些樂器并不是每件樂器專人專司。一出戲中,全部樂器不是同時從頭響到尾,都是交替間差,有的一場戲也就響幾下。單為這幾下專門雇人開個戲份兒怎麼說也劃不來,也開不起。所以攏共就這六個人,于本工之外,兼管其他。鼓佬負責打鼓拍闆;胡琴兼代吹笛子、海笛;月琴兼吹唢呐、海笛、打铙钹;南弦子也吹笛子、唢呐,代打堂鼓;大鑼兼打镲鍋;小鑼兼打齊钹等。文武六場須互助合作,共事佐奏。

“三軍司令”——鼓佬

場面中,打單皮鼓的位居首席,号令三軍,是樂隊總指揮。行裡尊稱其“鼓佬”,也叫“司鼓”。過去戲班後台有句話叫“九龍口言公”,又叫“說公話”,意思是指鼓佬坐得高,能總瞰全台,台上演員誰出了差錯鼓佬瞧得最清楚。到了後台判定是非商議處罰之“公事”,鼓佬第一個發言,也最具權威,此即謂之“言公”。場面次席是胡琴,也叫“琴師”。這兩位對台上演劇者而言須臾不能離,格外要緊。六場中,鼓佬和胡琴俗稱為“上手活”,武場的大鑼小鑼,文場的月琴弦子叫“下手活”。

戲曲遊場(漲姿勢什麼是戲曲)3

單皮鼓

鼓佬十分不簡單。行中人常說“一台鑼鼓半台戲”,一出戲的成敗好壞,一半取決于鼓佬手裡的鼓楗子。場次變換、上下場、尺寸快慢、唱念節奏、身段亮相、氣氛渲染、情緒烘托,裉節兒“地方兒”等,凡是台上的事,全由鼓佬控制,行内稱作“戲中之膽”。其他場面活都有空閑的時候,比如文場的胡琴、月琴,場上沒唱兒時他們都能坐那兒歇着,或站起來走動走動。唯獨鼓佬,隻要一入座便不準離開。早年戲園子從頭場戲開鑼到大軸兒打住,場面都得一直響着,分秒也不許停。一出戲打完,假如換鼓佬,必須等下一位鼓佬落座接手,前一位才可離席。從前伶界有句老話兒說鼓佬“打死人”不償命。足見鼓佬多麼王道。

“上手笛”之胡琴

戲曲遊場(漲姿勢什麼是戲曲)4

胡琴

文場的“制音權”是胡琴。從場面全盤講,鼓佬是首席,胡琴排第二位,可若說給唱主兒托腔保調,胡琴是第一位。正所謂“鼓打形,琴拉意”。乾隆時期京劇尚未形成,漢班唱二黃調就用胡琴佐奏。乾隆皇帝禦位六十年後把皇位禅讓嘉慶,他做太上皇。胡琴是兩根弦,一為老弦,一為子弦,這就犯了忌諱。首先是二黃諧音二皇,其次兩根弦為老“賢”子“賢”,哪根弦折了,就等于爺兒倆死了一位,大不吉利。未幾宮裡頒出谕令,場面裡不許再有胡琴,旋律唱腔兒改用笛子吹。

及至京劇始成,文場依然是靠兩支笛子托腔保調。大概鹹豐十年(1860)前後,場面名家沈六(沈星培)和“笛王”(王曉韶)提出文場改用胡琴、月琴托奏旋律,以胡琴代主笛,月琴代副笛。上場一試,前後台都覺得好聽嚴實,包腔兒遠強于笛子。其時有一位叫田新旺的老笛師,能耐大,口勁兒很有講究。他尋思文場改了胡琴,自己的活就被别人刨了,故而極力反對。經來回說項公議出一個折中辦法,凡承應堂會用胡琴、月琴;戲園子商演,文場還是兩支笛子。此一時期胡琴和月琴雖取代了笛子,卻不能響當當地叫出自己的名号,而借用了徽班的場面叫法,胡琴不叫胡琴叫“上手笛”;月琴不叫月琴叫“下手笛”。甚至有一階段管皮黃班幹脆就叫“雙笛班”。

基于此,早期的文場以“橫豎”為正工,胡琴在其下。“橫”即笛子,“豎”就是海笛兒(小喇叭)。後來宮裡傳差,胡琴列進了供奉名冊,京城各戲班場面就全換了胡琴。從此,胡琴正式成為京劇文場首席,笛子流落“六場之外”( 大概在鹹同之際)。雖如此,胡琴仍以能吹“橫豎”方為合格。

級别最高的“六場通透”

有一位“六場通透”者不能不提,此人即是光緒帝。有清一代,自順治到光緒(宣統溥儀年幼未趕上),當間兒還有位慈禧,這十位帝後,沒有不喜歡聽戲的。乾隆八十壽辰,專門傳招徽班進京,為京劇始成夯下了至關重要的底子。至于鹹、同、光三帝并慈禧,都稱得上專家級。光緒不光能登台來《黃鶴樓》的趙雲,他還喜歡場面,胡琴鼓闆文武都行,技藝相當高明。他曾跟孫老元借過胡琴,害得老孫許多天尋不着順手的家夥,郁悶了很久。光緒的鼓技,伶界一般鼓佬多不及他。他傳谕沈寶鈞進宮切磋鼓技,陪着他在瀛台消磨時光。郝六的兒子郝玉慶大鑼打得好,也時常進宮伺候皇上。一次光緒打着半截兒,忽然放下鼓楗子問郝玉慶:“你聽聽朕這鼓點子像誰?”郝答:“與家父相似。”光緒聽了頗得意:“嗳,對喽!”郝玉慶這句話,能讓光緒高興好幾天。據傳光緒在台上打鼓“現”過一次,在宮裡他給青衣時小福打一大段二黃,居然錯了好幾闆,攪得時小福張不開嘴,可又不敢不唱,大窘。皇後看不下去,徑直登台把他拽下去了。

戲曲遊場(漲姿勢什麼是戲曲)5

光緒帝

“通透”意即門門精道。過去的戲曲班社,無論是什麼原因所至,其規模大都很小,人員限額也較嚴。演員,樂師互相輔助,通力合作,雖各有專工,但同時又兼習各種業務。後來随着發展,從業人員日益專業化,演員、樂師分工明确,“六場通透”乃成為博學多才的同義語。藝術界有“會、好、精、通、絕、化”之說。就通常論,一般能達到“好、精”已相當不易,若能經“通”而漸入“化”境,那則非大家不可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