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争是一段既精彩又激烈的曆史,最後的結局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二次的大一統王朝,并開啟了漢朝405年江山的序幕。不過我們在贊歎勝利者的同時,也一定會為失敗者感到惋惜。
說起項羽,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英雄二字,而且是一位極具悲壯的英雄人物。讓項羽成為悲劇英雄的始作俑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我們對項羽的了解,也基本上都是依據《史記》中的記載。
司馬遷認為項羽獨具英雄人格和魅力,而劉邦則是一個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人。項羽作為楚國的貴族,他不僅擁有顯赫的地位,而且還十分在意自己的人格。所謂“小人好利,君子好名”正是如此。
也許項羽未必熱衷于功名和利祿,但是必定信仰高尚的人格,所以在他的潛意識裡有一種精神追求,那就是英雄主義。秦末,各地揭竿而起反抗秦朝暴政,其中趙國軍隊在作戰中被秦軍圍困,項羽認為解救盟友乃是楚軍分内之事,更是自己的責任。
但是楚軍統帥宋義卻堅決不同意,他認為鹬蚌相争,對楚軍最有利。項羽不齒宋義的所作所為,便在一怒之下斬殺了宋義,親自領兵去解趙軍之圍。其實從戰争的戰略角度來分析,宋義并沒有做錯。
可是在項羽的價值觀中,仁義要遠遠高于自身的利益,他認為宋義不仁,所以該殺。對于項羽來說,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而英雄則更應該去守護,去堅持這種純粹的原則。鴻門宴項羽放走劉邦,就充分地解釋了項羽這種道義的原則性。
誘殺劉邦是一種很卑劣的行為,項羽除了擔心天下人的恥笑,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内心的底線。楚漢角逐時,項羽曾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一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不否認項羽這段話的幼稚和兒戲,但同時也體現出他體恤天下蒼生的胸懷。因為項羽仁而愛人,才會被天下人稱其為英雄。英雄是悲壯的、是豪邁的、是慷慨的,但也是驕傲的,那份尊嚴更是高于一切的。
作為楚漢之争的失敗者,對項羽來說是一種奇恥大辱,他不願狼狽地逃回江東。我一直感覺虞姬與花瓶無異,她似乎就是為了形容和闡釋,美女配英雄的完美而存在。當四面楚歌,大勢已去時,項羽在營帳之中飲酒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随侍在旁的虞姬,看到項羽心灰意冷,便拔劍起舞,以歌相和:
漢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
賤妾何聊生?
霸王别姬!項羽和虞姬的這番臨别對話,感動了古今無數人,或許真正的愛情隻存在于生死之間吧。但是項羽這般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未必就不是虞姬的錯,作為逐鹿天下的楚國領袖,虞姬非但沒有起到賢内助的作用,反而為項羽增添了些許的婦人之仁。
雖然她最終以死相報,卻不能算是項羽的紅顔知己。客觀地說,劉邦比之項羽,确實更具備政治家的素質和帝王的才能。俗話說剛者易折,自尊強的人内心更加脆弱,丢棄尊嚴的人反而更适宜生存,所以在之後的朝代更叠中,項羽式的英雄人物越來越少。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一千多年後的宋朝,才女李清照道出了項羽至死不肯過江東的原因。因為她懂得項羽的英雄與豪氣,懂得項羽的靈魂更純潔,人格更具有魅力。她更懂得,如項羽這般豪氣幹雲的英雄男兒,曆史上屈指可數,也更應該得到人們的贊美。相比于虞姬,似乎李清照更像是項羽的紅顔知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