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标杆”,每逢年歲将至,總有觀聖人行迹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我們都知道,理解隻是有兩種理解,一種是“閱讀理解”,即書本上講的内容是否能夠理解了?另一種是“閱曆理解”,即在人生經曆中來理解書本上說的内容。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對同樣的文字表達理解是不一樣的。
明代的東林先生顧憲成曾說過:孔子自十五志于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所欲,是證境。顧先生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孔子也是經曆了學習階段,通過閱讀理解和人生閱曆來認識到了“天命”。
關于“天命”的具體哲學含義,不同的哲學流派有着不同的解釋。我們需要從問題的源頭做一個必要的區分,即讨論的“孔子的天命觀”?還是讨論“自己理解的天命”?孔子對天命的闡述,隻能從《論語》中尋找答案,而自己要理解“天命”,則需要借鑒更多人對“天命”的解釋,而這些人的解釋并是一緻的。
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這是很正常的。我們是在“百家争鳴”的基礎上來讨論“天命”,而不是在“獨尊儒術”的基礎上讨論“天命”,因此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不同人對“天命”的解釋不同而針鋒相對。古人關于“天命”的解釋大概有五種意思:
這是比較正統的說法,符合古人的宇宙觀。商周時期,人們還處在蒙昧時期,認為一切自然現象均是上天的“意思”。連商朝的王,也不得不聽命于天。《尚書》中說:“先王有服,恪謹天命”。
到了“禮崩樂壞”的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普遍的懷疑“天命”的作用,屈原在《問天》中質疑“老天爺”的作用說:“天命反側,何罰何佑?”到了戰國晚期,荀子時代延伸出“自然規律、自然法則”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自然現象并不是老天爺的意思,而是各自有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人是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的。
這是古代統治者,為了論證統治的“合法性”,而“發明”的概念。天子通過自己的“筆杆子”告訴民衆,皇權是上天賦予的權利,人不能違背天意,要遵從上天的意志,要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這種受命于天的思想,與西方君權神授的思想是一緻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而進行的文化改造。
在《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東漢的經學家鄭玄注釋說:“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他把“天命”解釋成了“性命”,按照今天的理解,“天賦”這個詞語更符合這種解釋,與生俱來,禀受于天的某些特征。或者也可以說成“自然賦予”某些人的“天資”。總之都是強求不來的。
這種用法在史書中比較多,“天命将至”說的是“來日不多了”,“不終天命”說的是“死于非命”。
無論是“有神論”的觀點,還是“無神論”的觀點,他們對“天命”所表達“不可抗拒”的描述是一直的,區别在于人不可抗拒神力?還是不可抗拒自然規律?有神論着講自然規律的客觀性,表述為“神力所為”。
同樣是“信天命”的人,也存在區别,有人認為“人定勝天”,即天命是可以通過人力來改變的,這種觀點突出人的作用,而否認規律的客觀性,屬于主觀的唯心主義思想。有人認為“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即天命是不可改變的,無論人類如何做,總歸是逃不出“定數”的,這是一種宣傳“宿命論”的唯心主義思想。比較辯證的觀點認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即認可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又認可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這種意見是比較科學合理的,但并不是孔夫子的認識。
孔子認為天命是不可違背的,在他跟子夏的讨論中可以知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孔子對子夏說,如果富貴可求的話,雖然是“執鞭之士”,他也會去幹。可見孔子并像孟子那樣把“利和義”完全分裂開來,排斥富貴。孔子認為富貴是不可求的,是天命所注定的,所有要“從吾所好”。既然天命不可求,那麼就不要求了,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處世就可以了。
在天命不可違背的思想之下,孔子又說:“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也就是說,作為君子,知天命是個必要條件。人必須知道什麼東西可以求,什麼東西求也沒用,然後才能做到“盡人事”。明明知道做不到,而不放棄的執着,并不是孔子說的“知天命”。
“盡人事,聽天命”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哲學原理是一緻的,無論是在唯心主義框架之下,還是在唯物主義框架之下;無論是在有神論的思想體系中,還是在無神論的思想體系中。其所表達的思想内容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别,即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可為的,有些事是不可為的。天命注定了哪些事可以人為,那些事不可以人為,而人的努力隻能放在“可為”的事情中,才具備有效的作為。
我們通過當代的一些“富人發家史”來看孔子的觀點,在正常的社會秩序下,勤勞緻富勞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但要大富大貴,并不是人人都可以通過勤勞就可以的,一切富人的共同特質在于其“幸運”,這就是孔子說的“富貴在天”,當看到無數同行在自己身邊倒下,當回想起一路上經曆的“偶然事件”,不禁覺得自己是多麼幸運。
俗語有雲:小富靠勤,中富靠德,大富靠命。其實是對孔子“富貴在天”的诠釋,通過勤勞的雙手來創造自己的财富。而向進一步增加财富,還得有人幫襯,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等層次的财富離不開團隊、離不開貴人相助、離不開他人相扶,這都需要“德行”配得上地位,才能獲得他人幫襯。而大的富貴,取決于時代背景,當一個時代結束,在有能力的人也無法拯救屬于這個時代的輝煌成就。而這種時代,同時又可以被稱為命運、天命。具有可遇不可求的特征。
陰陽五行學說,是不是科學?
古史辨:“陰陽學說”的起源
古史辨:“五行學說”起源于何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