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孕婦如何生孩子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産科醫生》,讓大家對“生孩子”産生了興趣。分娩,古今都是人生之大事。古代孕婦如何生孩子?在古代,孕婦分娩沒有現代這麼好的條件,但重視程度不亞現代,孕婦從分娩體位的選擇,到産房的布置、催産……都有講究。
《産科醫生》劇照
古代流行豎式分娩
——坐着生孩子
在人們的印象及現代影視劇中,孕婦分娩都是躺着,即卧位分娩法。古人分娩也這樣嗎?不是,古代孕婦一般是“坐着生孩子”。
隋巢元方等撰《諸病源候論·婦人将産病諸候》中,記提到當時孕婦分娩所采取的體位時稱,“婦人産,有坐有卧”,即分娩時有坐姿,也有卧姿。
圖:重慶大足石刻中“生孩子”場景,2014年6月我特地去現場看了
豎式分娩時至少有兩人助産,其中一位從後面抱住孕婦的腰。《諸病源候論》稱:“若坐産者,須正坐,傍人扶抱肋腰,持捉之勿使傾斜,使兒得順其理。”
相比于卧式分娩,豎式分娩的優勢明顯,可大大減少難産。唐王燕《外台秘要·産乳序論》引《巒公調氣方》所記:時有一人,其一妹二女,皆因難産而死,後來其兒媳臨月,便到山裡尋找高人指導。
根據山裡這位“婦産科專家”的意見,此人将一間屋子收拾幹淨,作為兒媳的臨時産房:“布草三四處,懸繩系木作衡,度高下,令得蹲當腋,得憑當衡,下敷慢氈,恐兒落草誤傷之。”兒媳果然順利分娩,避免了難産。此人兒媳分娩時便采用“站立式”,扶着懸挂起來的橫木,把孩子生了下來。
這種豎式分娩,可以在重慶大足中看到。在“臨産受苦恩”石刻中,孕婦背後站着一婦,前面半蹲着的接生婆正紮衣卷袖準備接生。這組石刻開鑿于南宋,是研究古代孕婦分娩方式的重要資料,我在2014年6月曾專程去看了。
古代孕婦分娩時,往往會根據産程的變化,适時采取不同的分娩方式。如宋代,孕婦分娩多采用坐姿,但也會使用其他方式。時醫學家楊康侯在《十産論》即稱,“兒将欲生,其母疲倦,久坐椅褥,抵其生路”;這時候,就要讓孕婦采取站立姿勢,“須用手巾一條,拴系高處,令母用手攀之”,然後,“輕輕屈足作坐狀,産戶舒張,兒即生下”。
豎式分娩,并非僅是古代中國孕婦的選擇,國外亦然。如古埃及法老宮裡有一幅浮雕,所繪内容是末代女王克委巴特拉分娩場景,女王所采用的便是豎式分娩中的“跪姿”。
古代也流行手術分娩
——剖宮産是帝王出生方式
在醫療條件很差的古代,生孩子确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古人說生孩子是“過鬼門”。為了減少孕婦死亡率,古人在分娩方式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摸索,如現代孕婦喜歡喜歡的例的“剖宮産”,即民間所說的“剖腹産”,中國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出現。
最早的一條“剖宮産”記載,見于司馬遷的《史記·楚世家》:“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産焉。”
吳回生了兒子陸終,陸終娶妻女嬇,女嬇所生的6個兒子,都是剖宮産,即所謂“坼剖而産”。吳回和陸終都是遠古時被神話了人物,這條剖宮産史料是否可信?曆代都有人懷疑。《搜神記》一書作者、東晉人幹寶分析認為,陸終的兒子是剖宮産一說“不妄”,并認為剖腹産“無害”,有詩稱,“不坼不副,無災無害。”
現代剖宮分娩場景
在離幹寶生活時代并不遙遠的三國時,就出現了一則剖宮産案例,幹寶以此佐證剖宮生的存在和可行。據南朝劉宋史學家裴骃《史記集解》所記,這起剖宮産發生在魏黃初五年(公元224年),時皇帝為魏文帝曹丕,汝南人屈雍的妻子産子時,“從右胳下水腹上出”,這就是“剖宮産”。王氏剖腹産後,“平和自若,數月創合,母子無恙。”
事實上,如果去除神話色彩,中國上古時的治水專家、夏朝的創立者大禹,也是剖腹産。《竹書紀年》“帝禹夏後氏”條稱,“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紐……”修己是大禹的母親,意思是,修己在石紐(今四川汶川)剖宮産生下了兒子大禹。
剖腹産是一種非正常分娩手段,古人往往将之視為神人聖賢降臨世間的方式。除了大禹,商朝始祖契,同樣是其母親簡狄剖腹産下的,即所謂“簡狄焜剖而生契”一說。
驚人巧合的是,剖腹産也為外國古代帝王出生時使用。在古羅馬,剖腹産手術被稱為“帝王切開”,就是因為公元前一位古羅馬帝王剖宮分娩出的。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最早的剖宮産手術,應是在死亡孕婦身上進行的。古代孕婦難産而死後,一般要行剖宮産,取出胎兒後才能下葬。在古羅馬,這一條甚至成為硬性規定,寫進法律,不剖宮取出死嬰不得下葬,後逐漸為活着孕婦所接受。
古代的“藥物催産”
——分娩時服催生湯
古代的産俗,到了宋代逐漸豐富了起來,并且出現了職業産婆。
産婆,即俗話所說的“接生婆”,又有“坐婆”、“老娘”、“穩婆”等多種稱呼,因始終站在孕婦旁邊,亦叫“旁人”。即使皇家,也需要坐婆。據北宋歐陽修《奏事錄》“又三事”所記,時宮女韓寶兒臨産,朝廷便“并召醫宮産科十餘人,坐婆三人入矣”。
《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三回描述李瓶兒分娩時,便是由“蔡老娘”接手的:“這蔡老娘收拾孩子,咬去臍帶,埋畢衣胞,熬了些定心湯,打發李瓶兒吃了,安頓孩子停當。”
蔡老娘給李瓶兒接生的文字不到40個字,但所包含的信息量相當豐富。其中,蔡娘給給李瓶兒熬“定心湯”,最值得注意。孕婦在痛苦的生産過程中,體能消耗極大,生下孩子後可以說是精疲力盡,加上飽受驚吓,精神一定緊張,上“定心湯”表面為讓産婦放松,實也為産婦補充體能。
現代的藥物催生
說到“定心湯”,除在産後,古人在生産前或生産中,也會讓孕婦服用湯劑,俗稱“催生湯”。讓産婦喝催生湯,實乃“藥物催産”手段,這與現代給産婦打“催産素”的功效是一樣的。
芫花、天花粉等被現代醫學證明有效的中藥材,都曾是古代“催生湯”的重要成份,甚至被作這引産、打胎和治難産的偏方來使用。李時珍《本草綱木》裡即稱,芫花“其根有催産、墜胎作用;天花粉“通月水,治胎衣不下”。
催生之術,在宋代頗流行。《婦人大全良方》裡即載有“催生丹”,其中有一種配方是這樣:“兔毛和皮燒為灰,末之,以酒調方寸匕,服之即産。”如此催生,似乎是一種巫術,但古人就是相信,“催生丹”是宋代孕婦之家必備藥品之一。
除了藥物催産,古人還有“畫符催生”。如宋代,便有将催生符、海馬、馬銜鐵等貼于産房,或讓孕婦握于手中的産俗,據說有避免難産之神效。
顯然,這種說法是毫無道理,但從心理學的角度又不無作用,對提振孕婦完成分娩的信心,無疑是有幫助的。
早期于路邊設臨時産房
——高級産房帶花園
古人視孕婦分娩為“不潔”,包括丈夫在内的男人都得回避,在早期,甚至忌諱在家生産。古時并沒有去醫院生孩子的做法,那怎麼辦?古人往往會設一個間臨時産房,供分娩用。
産房設在哪,怎麼布置,各個朝代并不一樣。東漢王充《論衡·四諱篇》記載,秦漢時期一般是“舍丘墓”、“廬道畔”,即在墳墓和道路旁邊,搭一草棚子,作為臨時産房。在分娩前,将孕婦移入其中,生下孩子滿月後,才可以抱着孩子回家住。
現代不少母親在回答孩子“我是從哪來的”提問時,往往會說“在路邊撿的”,或是“大樹丫掉下來的”一類話,忽悠小孩子。究其語境源流,便與早期産房設于戶外有關,孩子生在路邊的臨時産房内,不就是“在路邊撿的”嗎?
現代産房多設在醫院
臨時産房内所設簡單,一般地上鋪層稻草、麥稭,作為産褥,故古代生孩子有“坐草”、“就草”、“在草”、“落草”這類叫法。在鋪草時,古人還要念相應咒語,據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坐月門》“禁草法第八”條,宋元時咒語是這樣:“鐵鐵當當,非公所當,是王一言得之銅,一言得之鐵。母子相生俱蔑鐵,急急如律令。”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孕婦分娩場所出現變化,多在家中生産。這或因為東昏侯蕭寶卷的所作所為。蕭寶卷有四處遊走的習慣,卻又不想讓人看到,每次出行之前他就派人驅趕所經之途的老百姓,有待産孕婦之家隻好将路邊的臨時産房改設家裡。
《南史·齊本紀下》記載,有一孕婦未離開路邊産房,結果慘遭蕭寶卷“剖腹看男女”。自此,在路邊野外設臨時孕婦風俗有變。但對屢生不育的孕婦,分娩時隻能放在室外,乃至田間、水溝邊,一直到清代此俗尚存。
不僅分娩場所有變,這一時期的貴族孕婦,還使用上了“高級産房”。《南史·後妃傳下》記載,南朝梁文獻張皇後,其産房便是“花園式”的,産房前有花園,産房内的空間寬敞,還有專用産床,四周用“幔遮蔽之”。(本文首發表于《北京晚報》個人獨家專欄“五色土·一方鈎沉”,每周五出版)
簡介:梧桐樹下戲鳳凰,由著名曆史學者、新浪億萬博主倪方六開辦,内容以曆史、考古、盜墓、風水、收藏為主,真相考證,秘聞雜陳,舊事重提,古事新說,提倡無負擔閱讀。同名jsnjnfl,在線nifangliu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