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校長曾經形象地打了個比方:“人家賣人家的香饽饽,我們賣我們的臭豆腐。”作為一所農村學校,該如何做好自己的臭豆腐呢?
第一,把學生培養成有着良好行為習慣的人。之所以把“培養良好行為習慣”作為“賣好臭豆腐”作為第一目标,主要是立足于農村實際:學生來自農村家庭,不少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嚴重缺位,在農村中學的校園裡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學生:男生留着過耳蓋領的蓬松頭發,穿着與校園不和諧的“奇裝異服”,身上散發着許久沒有洗澡的味道。女生也經常是蓬頭垢面……這些表象都在透視出這樣一個現實:農村學生的家庭教育遠遠不能與城市(縣城)相比,那麼,這個缺位該有誰來填補?
我想,學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想成材先成人”,這句話也告訴我們,學校要首先把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作為第一要務。在農村學生家庭教育缺位的狀态下,學校隻有這樣做,才可能有了發展的基礎。也就是說,農村學校的發展要降低重心。如果能把抓好良好行為習慣作為重要工作去抓,學校事業發展這塊“臭豆腐”肯定會越來越香。學生的行為習慣範圍很寬泛,在抓的時候就要有所側重,我以為主要要抓好學生的儀表、文明禮貌用語和基本社會公德教育。這是目前農村學生最缺乏的行為習慣。
第二,抓實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學生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抓質量厚重的基礎。在我們中國,所謂的“素質教育”實質上還是“應試教育”,沒有好的教學質量,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塊能吃出香味的臭豆腐。
第三,農村學校要抓出自己的“小特色”,之所以說“小”,是因為現在的學校都在抓自己的特色,但似乎絕大多數學校都沒有自己的特色。這個“小”就是說可以找出學校确實有“特色”之處。深入挖掘,由點到面,這樣,也許能使我們的“臭豆腐”吃起來更香。
農村學校其基本特征是沒有優質的生源,沒有出名的教師,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沒有家長照顧的留守兒童,想做好這塊“臭豆腐”必須從最基本的教育做起,必須真抓教學質量的提升,必須抓出屬于自己的“小”特色。這樣,也許會實現我們的理想。
申明:本文摘自《困惑與執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