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範仲淹曾鞏

範仲淹曾鞏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15:50:28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個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具體指唐朝的韓愈、柳宗元以及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轼、蘇轍、王安石和曾鞏。這八位散文代表作家均是主持唐宋時期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骈文,主張尊奉儒教道義,文風應該質樸流暢,而非绮靡雕琢、浮豔晦澀。北宋文學家範仲淹也有着相似的文學主張,認為“國之文章,應于風化,風化厚薄,見于文章”,反對“專事藻飾,破碎大雅,古道不适用”的浮華文風,卻沒能入選“唐宋八大家”之列,這與範仲淹本人所處的時代、範仲淹的政治成就有關。但曾鞏作為歐陽修的學生,之所以能夠入選“唐宋八大家”,與曾鞏“自然淳樸、細密條理”的文風有關,也與他是古文倡導領袖歐陽修的學生有關,他能位列八大家,是理所應當。

歐陽修倡導古文運動時,範仲淹已逝世,無法做積極的參與者

範仲淹(989-1052)稱得上是北宋開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27歲的範仲淹進士及第,在廣德軍司理參軍事擔任訟獄勘鞠一職,主要負責案件審理的工作。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38歲的範仲淹在應天府書院興辦教育,此時的他熟知社會發展狀況,上書仁宗稱“國家進入繁榮時期,應大力興辦教育,培養人才為國所用”,并做文章《南京書院題名記》來盛贊應天府書院的教育成效,文中寫道:

經以明道,若太陽之禦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時之妙萬物焉。誠以日至,義以日精。聚學為海,則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詞為鋒,則浮雲我決,良玉我切。

在這段記載中,範仲淹提倡“文以明道”的思想,認為做文章應該宗經明道、重視用嚴謹的道理針砭時弊,隻有這樣,才能吸納四海的名士,共建北宋的繁榮盛世。這一主張與中唐時期古文運動的提倡者韓愈“志在古道,文以載道”的文學思想如出一轍。

然而北宋的古文運動倡導者歐陽修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利用主貢舉的機會,對文風險怪的士子痛斥,力在改變“太學體”的淫巧侈麗,浮華纂組,主張“知古明道而後履之身,施之于事”緊密關切現實問題,針砭時弊,文道統一

此時,範仲淹已去世,歐陽修作為北宋文壇領袖,開始帶領學生蘇轼、蘇轍、曾鞏,在王安石和蘇洵的鞏固下,沿着唐代古文的發展道路,結合當時的詩風改革,并吸取了唐代古文運動的經驗教訓,主張“道文至勝”、“簡而有法”的創作原則,奠定了古文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範仲淹曾鞏(為何曾鞏能入唐宋八大家)1

範仲淹憂國憂民,政治成就高于文學成就,後人評價标準有所偏向

古文運動在中唐時期形成文學思潮,在北宋得到繼承和發展,後人稱古文運動的“唐宋八大家”,明朝初年,朱右選了唐宋著名文學家的文章,編纂成《八先生文集》,被人稱贊為“八家之名”;明中葉散文家唐順之編纂《文編》一書,也收錄了這八位散文家的作品;後來明代散文家茅坤根據朱右、唐順之的選編方法編纂《唐宋八大家文鈔》,這部書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這一名稱也廣泛流行,由此,古文運動在唐宋兩代的傳承關系得到後人的肯定。

結合唐宋古文運動的社會背景可知,中唐時期由韓愈、柳宗元領導的文學革新運動是以儒學為旗幟,以複古為号召,以文體改革為中心,以保護唐王朝的統治,所以韓愈、柳宗元開始注重先秦兩漢時期的散體文,反對六朝骈體文,力圖恢複言之有物、自由靈活的散文;到了北宋年間,以歐陽修為代表的文壇領袖,吸取晚唐五代時期骈文優勢回歸,導緻政治滅亡的教訓,開始繼承創新古文核心思想,發動“新古文運動”。

而範仲淹作為北宋文人,他的一生功績都在對國家的貢獻,如興辦教育、抗擊西夏、慶曆新政等政治領域,文學作品數量甚少,一首《漁家傲·秋思》開拓了詞的意境,一篇《嶽陽樓記》展示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思,然而其他文章均屬政論散文,多是為國家政策、社會現狀提出建議,并未展現出散文的特點,如他在《答手诏條陳十事》中提出:

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

這篇政論散文中,範仲淹在仁宗的應允下,總結了28年來的從政經驗,轉化為改革思想,提出十項改革主張,此時的範仲淹已經55歲,他在抗擊西夏戰役中,以“修建堡壘,攻破西夏”的戰績深得仁宗歡心,便下旨任範仲淹為宰相,大刀闊斧進行政治改革,史稱“慶曆新政”。在這篇政論文中,我們看到範仲淹極高的政治見解,可見,範仲淹的政治成績遠高于文學成就。

縱觀範仲淹一生的文學成就,便是他在鄧州期間寫的《嶽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詩文稱得上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精神境界的最高寫照。範仲淹一生以政治建設為主,報國利民、建功立業、鞠躬盡瘁地做了一位直言納谏、政績顯赫的賢臣,他的政治形象掩蓋住了文學的鋒芒,并不及歐陽修、蘇轼等人著文無數。

範仲淹曾鞏(為何曾鞏能入唐宋八大家)2

曾鞏作文自然淳樸、文道統一,憑實力入選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北宋的科舉考試群星璀璨,蘇轼、蘇轍、曾鞏三人均在這場考試中脫穎而出,這三位文人均成為歐陽修一手提拔的後起之秀,為“新古文運動”的革新做出了極大貢獻。其中,曾鞏最為才華橫溢,深得歐陽修器重,甚至被歐陽修評價為“最喜歡的學生”。歐陽修第一次見曾鞏的文章,就感歎道:

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鹗。《送楊辟秀才》

在歐陽修看來,曾鞏的文章是學習雕琢浮豔的“太學體”卻能夠脫離太學體的束縛,猶如百鳥中的魚鷹,文風成熟自然不事雕琢,可謂是立意高遠。而在曾鞏入歐陽修師門後,歐陽修也曾直面誇贊曾鞏:

所深念者,執事每曰:“過吾門者百千人,獨于得生為喜。”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

在歐陽修看來,門下弟子千百人,唯獨曾鞏是最得意的弟子,言語間看得出歐陽修對曾鞏的喜愛。曾鞏的文章源自儒家的“六經”,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的文章傳統,強調孔孟哲學觀中的“仁”和“緻誠”,在他的散文中,常以“自然質樸”之風說理論事,如曾鞏的《墨池記》,将記叙、抒情與議論融合一起,引用王羲之的勤奮刻苦來揭示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文中寫道: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緻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曾鞏在這篇散文中開篇寫墨池的位置、形狀等,轉而寫道王羲之“臨池作畫”的情景,來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以精力自緻,非天成”,意在說明王羲之能夠取得優秀書畫家的名譽,是靠他自己後天勤學苦練的結果,夾叙夾議中抒發着内心的情感,然後又進一步推論道“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将散文題旨升華到後世的仁人志士,啟示世人勤學苦練的重要性。

曾鞏的論事之文寫得纡餘委備,委婉曲折,生動形象揭示道理,深入人心,蘇轼曾稱贊道:“醉翁門下士,雜沓難為賢。曾子獨超轶,孤芳陋群妍”,所以,曾鞏能位列“唐宋八大家”确實是實至名歸。

範仲淹曾鞏(為何曾鞏能入唐宋八大家)3

結語

“唐宋八大家”倡導的古文運動,一反雕琢豔麗的骈文風格,提倡尊崇儒家教義,強調文道統一、自然平實的文學創作理念,對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而範仲淹作為北宋文學家、政治家,也提倡應遵循儒家教誨、重視詩文教化、平實自然流露說理議論,而非浮事雕琢。範仲淹的文學思想雖與古文運動主張相似,卻因他生不逢時,未能趕上歐陽修的“新古文運動”思潮,成為運動中的一員,與“唐宋八大家”失之交臂;更重要的是,範仲淹心懷政治理想,一生為國為民,他的政治成就掩蓋了文學鋒芒,使他成為政壇上的榜樣,熠熠發光。反觀曾鞏,他是歐陽修師門下學子之一,被歐陽修稱贊為最得意的弟子,他的散文将抒情、叙事、議論融為一體,成為北宋散文家創作成就最高的文人之一,被後人津津樂道。

作者:蔡小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