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語文好,古文是基礎;古文哪塊最重要,句子翻譯跑不掉。為什麼這麼說?你想啊,它要考實詞、虛詞、句式,還要考内容理解,所以說,抓住了翻譯這根筋,文言文就可以迎刃而解。
大家先來翻譯一個句子:
原句: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張衡傳》)
譯句:(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征召他任命他為尚書。張衡享年六十二歲,在永和四年去世。
下面我們看兩個句子:1、沛公安在?(譯句:沛公在哪裡?)2、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譯句:唐代和尚慧褒開始在它的山腳下建房居住。)
這裡的“安在”換成“在哪裡”、“舍于其址”換成“在它的山腳下建房居住”,它們在翻譯的時候都調整了語序。
這是文言文句子翻譯的第四種方法:調。哪些情況需要調整語序?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在翻譯時需按現代漢語句式調整過來。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特殊句式需要調整,那省略的成分需要補出嗎?請翻譯:“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
(“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不許”的主語“皇上”必須補出來,否則語意不明。
可見,該補的詞語,必須補出。這是文言文句子翻譯的第五種方法:補。什麼時候補呢?
古漢語中省略或表達過于簡單的地方,今譯時要作适當的增補。如:“旦日飨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為”字後省略了賓語“我”,應補出來。
文言文翻譯要以直譯為主,但有時在直譯不能完成的情況下,不得已需要“變通”,也就是所謂“意譯”。它是指要根據上下文語境靈活變通地翻譯,翻譯時改變了詞的表面意思,這是第六種方法:變。這是翻譯的難點。哪些情況需要變?
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辭手法時往往要“變”,即意譯。如:“衡下車,治威嚴,……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其中的“下車”(上任)、“視事”(任職)、“乞骸骨”(辭職回家)都需“變”。
以上六種方法,要掌握規律,靈活運用。下面請大家翻譯幾個句子:
(1)原句:整弓複中之,觀者誦歎,帝親賜酒勞之。
譯句: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觀看的人贊歎,皇上親自賜酒犒勞他。
(2)原句:良淳見國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請于朝,留戍安吉。
譯句:趙良淳見吳國定情緒激昂地高談闊論,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請示後,留下他來防守安吉。
(3)原句:臣非禮之祿,雖萬鐘不受;若申其志,雖箪食也不厭也。
譯句:不合禮義的俸祿,即使非常優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實現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飲食也不厭棄。
(4)原句:東曦既駕,僵卧長愁。
譯句:太陽已經升起來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長時間地愁苦不堪。
今天我們總結的這六種方法,其實蘊含着文言文翻譯的兩大原則:
1、字字落實——不遺漏,不多餘,不歪曲。(留、删、換)
2、文從句順——要合理,要通順,要明白。(調、補、變)
誠然,高考試卷中句子翻譯雖然隻有10分,但我們不能“十分”重視,而應“萬分”重視。這裡我們着重歸納了翻譯的六種方法,這些方法從題中來,到題中去,反反複複,才能熟能生巧。我們說方法好,是因為方法能讓我們做題快、得分高,如果方法不拿去做題,再好的方法也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願方法與題同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