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全部

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全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9 22:30:52

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全部?來源:【運城日報-運城新聞網】,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全部?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全部(運城的非遺答卷)1

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全部

來源:【運城日報-運城新聞網】

記者 趙卓菁

近十年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水平持續提升,在挖掘中求發展,在利用中重保護,鋪展開了體現時代精神、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畫卷,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2006年5月,國務院批準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近年來,在上級文化部門的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領導下,我市認真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基本方針,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堅持“科學保護、提高能力、弘揚價值、發展振興”的工作思路,自覺擔當,奮發有為,各項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

今天的運城,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數量全省最多,位列全省第一;國家級傳承人和省級傳承人數量名列全省前茅。總體來看,非遺項目名錄日益豐富,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保護利用生命力旺盛,知名度高。

截至2021年12月,我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8項、省級153項、市級361項、縣級830項,國家級傳承人19名、省級180名、市級665名、縣級1026名,現有國家級非遺生産性示範保護基地1個(稷山傳統面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所1個(臨猗眉戶)、省級大師級工作室1個(绛州澄泥硯蔺永茂大師工作室)、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所31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示範保護基地19個、非遺文創研發基地1個。這些非遺設施在保護利用方面發揮着重要的陣地作用。

十年間,相關部門對非遺的保護利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文旅融合,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成功實踐,走出了一條融入現代生活、體現當代價值、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之路。

搶救性保護成效顯著。市非遺中心參與拍攝10集《蒲劇表演特技》專題片,對蒲州梆子國家級傳承人王秀蘭60年舞台實踐進行搶救性記錄保存,出版了12集的《蒲旦宗師——王秀蘭口述史》,整理、編寫出版了《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關公信俗》《河東非遺國寶》《講運城非遺故事》《運城市鄉村文化記憶工程荟萃》等書籍。各縣(市、區)也先後出版多部非遺書籍及錄像資料。其中,正式出版物18部,電子出版物15部,非正式出版物12部,其他論文50餘篇。各項目搶救性工程突破大,如晉南眉戶恢複了《張連賣布》《三進士》等劇目,線腔恢複了《小姑賢》《七斤三兩》等劇目,绛州皮影戲恢複《火焰駒》,河東道情編排《接親媽》獲得國家“群星獎”等。

非遺活動豐富多彩。我市每年春節元宵節、文化遺産日、關公文化旅遊節等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覽展示活動。近三年來,我市舉辦非遺各項活動100餘次,參展項目有200餘個,參觀人數達50萬餘人,社會反響十分強烈,有效激發了非遺的保護傳承。

傳統工藝振興富有成果。近年來,相關部門輸送百餘名年輕傳承人到清華美院、中央美院、華東師大、浙江大學、山西大學等院校學習,培養了一批後繼人才。同時,加強産品創意研發,使非遺作品更适應現代人的生活。

非遺進景區融合發展。2018年以來,我市啟動“非遺進景區”活動,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在旅遊旺季,先後有80餘個非遺項目進景區,表演150餘場,展覽60餘次。

非遺進校園備受好評。近年來,相關部門組織蒲州梆子、鑼鼓雜戲、晉南眉戶、金銀細工制作技藝、剪紙、葫蘆刻畫、绛州皮影等40餘個項目進校園活動120餘次,200餘名傳承人參與其中,受益青少年20萬餘人次。《人民日報》等5家媒體聯合報道了新绛縣西街實驗小學非遺進課堂情況,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非遺傳奇》現場錄制了該校的非遺課堂并播出了學生學員表演的《秦王點兵》曲目。

非遺産品研發取得突破。我市研發了關公系列文創産品、稷山螺钿漆器髹飾系列文創産品、琉璃創意産品等9個種類40餘種,網上店鋪有23家,取得了較好效益。比如,稷山螺钿漆器保護單位與華為公司合作,為華為公司推出P20手機拍攝了《時間技藝 眼界大開》螺钿宣傳片,在大漆行業和市場上廣受好評。

鄉村文化記憶工程穩步推進。相關部門組織人員進行田野調查,拍攝圖片3000餘幅,完成調查表5000餘份、調查冊145本,認定命名了9個市級鄉村文化記憶展館和48個縣級展館,整理編印《記住鄉愁、留住鄉情——運城市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圖冊》,受到社會各界高度評價。

非遺助力扶貧攻堅。我市現有9個非遺項目參與到助力扶貧工作中,建立了9個非遺扶貧工坊,參與傳承人200餘人,培訓勞動力196期6000餘名,總收入上千萬元,如芮城永樂桃木雕刻、芮城竹編、萬榮面塑、臨猗紮花等保護單位培訓、招聘貧困人員和殘疾人士來廠工作,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困難。

在鄉村振興中,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大有可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近年來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紛紛學習專業知識,研究傳統技藝,開展交流研讨不斷創作原真性、實用性、審美性俱佳的作品和産品。其中,不少成為“爆款”,表現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備受年輕人青睐。

宣傳報道深入人心。市文旅局十年來開展了大量的宣傳教育工作,聯合報紙、電視,并在線上平台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國文化報》《山西日報》《國家地理》等媒體以及新華網、人民網等網絡媒體都大量報道或者轉載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成果。各新聞媒體近年來宣傳報道我市“非遺”工作350餘篇(次),在社會上産生了良好效果。“讓全社會都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産,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提高全民保護意識。”市文旅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負責人李筠霞說,“非遺的概念和價值已經深入人心,成為社會廣泛共識,形成了一種熱烈氛圍。”

據介紹,這種氛圍的形成,離不開十年來各個部門、機構與社會公衆合力以及非遺傳承人等對非遺進行的大力宣傳。陸續舉辦的各種非遺文化展覽、演出、研讨會、藝術節和每一批次非遺名錄的申報和公布,都是對非遺的一種有力宣傳,促進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非遺、熱愛非遺、參與到非遺的保護傳承中。

回顧十年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成就,“創新性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講好運城故事、傳播好河東聲音”的重要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一個民族、一個地方深層的文化基因,久遠的文化血脈,充沛的文化活力,它體現着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給予人們最深厚的文明滋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就是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李筠霞說。

本文來自【運城日報-運城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