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視頻
授課教師:李源枝(陳村弼教小學)
教學點評
複習課是數學教學中的重要課型之一,新課标修訂下如何上好複習課,提高複習效果,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每位教師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大家最為糾結的問題。
複習課除了鞏固知識及時查缺補漏,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梳理與概括歸納以達到融會貫通,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認知結構,并通過變式、逆向和綜合訓練于實踐應用中增進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在思辨中明理,在溫故中求新。李源枝老師執教的複習課《小數、分數、百分數複習課》做了很好的範例,請大家一起來看看。
一、李老師執教這節課的亮點
1.課堂結構合理高效,溫故有道,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系
針對《小數、分數、百分數複習課》内容多,知識點零散,本節課李老師設置了自主回顧,梳理點撥,聯系對比,練習提升等課堂環節,結構合理高效,讓學生在知識回顧中高效地複習了小數的讀寫、計算、小數的性質、小數點的移動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通分約分,以及百分數的轉化、應用等知識,厘清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做到“連成線、結成網”,形成知識網絡;同時李老師在學生回顧中及時點撥知識的聯系和本質,通過舉例0.75,,75%來幫助學生溝通好小數、分數、百分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别,做到溫故有道。
在引導學生梳理課本問題:下面的3/4分别表示什麼?學生在小組讨論、巡視指導、彙報交流中建構分數的意義,在讨論、畫圖中幫助學生理解:不止是四分之三,所有的分數都可以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幹份,取其中的幾份。在揭示分數基本性質與商不變規律的聯系,李老師通過舉例說明、适時總結,完善知識網絡,做到概括有法。
2.課堂問題層層遞進,開放思想,聚散求新追尋數學本質
李老師的課堂問題具有開放性,如:看到這個數位順序表,你發現了什麼?下面的四分之三分别表示什麼?相同大小的數(0.75,75%),為什麼要有三種形式?結合這個題目說說理由?
正是問題開放性的課堂,讓學生的思維得以充分地讨論分享、思辨明理,溫故求新;正是問題的層層遞進,才讓聚散零亂的知識點串聯成線、結合成面;正是問題的開放遞進,讓枯燥的複習課在思維碰撞綻放出智慧的火花。李老師的課堂問題設置值得我們老師去好好學習揣摩。
3.學生主體性強,思維自由,課堂生成綻放數學精彩
本節課學生積極踴躍參與課堂發言,主體性強。在第一次小組讨論(第13分鐘):下面的四分之三分别表示什麼?老師參與到學生的讨論當中,并讓學生在分享彙報中梳理分數的意義,學生發言非常具有數學味,這說明李老師平時非常注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在讨論問題:相同大小的數(0.75,75%),為什麼要有三種形式?下面不少同學就自主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它們表達的意義不一樣。
在揭示“小數、分數、百分數之間的區别”時候,學生甚至快速表達出“1千克的20%”等課堂金句,學生思維開放自由,令人贊歎。李老師的複習課堂做到心中有課本,心中有學生。
4.闆書設計簡約美觀,注重生成,富有設計感與靈動性
李老師的闆書簡約美觀,有學生的課堂生成,有知識的網絡聯系,有畫圖展示,及時記錄課堂的精彩生成,可謂做到:簡約而不簡單,随性而不随意,令人眼前一亮。
二、教學建議
1.李老師整節課語言精煉科學,個别地方要稍微改進,在最後一道填空題練習評講中:四分之一與二十分之五,學生反饋中說成相差5(視頻聽得不算太清楚),應是:分子分母同時乘5,分數的大小不變。
2.前面整理複習時間可以再緊湊點,練習時間僅為6分鐘。練習容量和練習題目可以在層次性上調整,,特别是本節課的知識點零散,适當增加開放性和綜合性的題目或題組練習,有助于學生在練習中夯實基礎、融會貫通。
3.闆書精美富有思想,如果能物盡其用,課後讓學生根據闆書設計本節課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在整理知識中經曆“連成線——結成網——長成樹”的知識系統建構過程,體會數學知識的本質,相信學生會有更精彩的收獲。
縱觀全課,對于枯燥不好上,學生不愛上的複習課,李源枝老師執教的課例《小數、分數、百分數複習課》給老師們很多啟發與收獲,是值得老師們好好品味的一節高效複習課。以上是個人不成熟的觀課想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三、學習體會(假期學習體會,與大家一起分享)
關于上好小學數學複習課至少要做到如下“六要”。
1.目标要明——目标明确重啟迪(導向、深思)
2.擇例要精——聯系知識建網絡(問題、導圖)
3.方法要巧——拓展延伸巧思維(靈活、高效)
4.訓練要活——融會貫通靈活用(開放、題組)
5.評價要準——學生主體記心中(激勵、素養)
6.矯正要快——及時點撥提思維(錯題、表達)
複習課如果隻是“炒冷飯式”的簡單重複,或者以練代講,導緻學習效率低下,影響了複習效果。複習課并不是對已學知識簡單的重複與練習,而是要“通情”——對本單元知識進行梳理與回顧的基礎上,準确把握學生對本單元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學情,形成對知識的結構化理解;更要“達理” ——通過變式、逆向和綜合訓練于實踐應用中增進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在課堂中通過“思辨”而達到 “明理”,培養高階思維,獲得數學思想方法,提高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趙珍珍老師的《以生為本,讓複習課充滿生長的力量》
以上之言,僅供參考!
點評教師:曾健(廣東省順德區大良環城小學)
曾健 小學數學一級教師,順德區張麗雪名師工作室學員,大良街道第二屆教學能手,佛山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信息化應用融合創新課題主持人,曾獲得中央電教館全國論文比賽二等獎、京師杯課件比賽三等獎、市微課比賽一等獎,多篇論文發表在北京出版社書籍《數字化教學探索與創新》、《中國教育信息化》等國家級核心刊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