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桃花源記的教案設計第一課時

桃花源記的教案設計第一課時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2-03 00:07:29

桃花源記的教案設計第一課時?學習目标:(一)能找出并概括《桃花源記》和《大道之行也》兩篇課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會的共同點,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桃花源記的教案設計第一課時?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桃花源記的教案設計第一課時(語文教學桃花源記大道之行也複習課教案)1

桃花源記的教案設計第一課時

學習目标:

(一)能找出并概括《桃花源記》和《大道之行也》兩篇課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會的共同點。

(二)增強根據課文間的聯系進行整合學習的意識。

(三)辯證地看待古人的社會理想與今日的“中國夢”的關系。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複習一下《桃花源記》《大道之行也》

二.知識能力梳理

(一)内容梳理

1.閱讀《大道之行也》,根據課文内容思考,文章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世界?

天下為公: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一個人;選賢與能:通行社會的籌碼是高尚的品德和橫溢的才華,而非出身、血統;講信修睦:社會成員之間要建立良好的關系,互相幫扶、講究誠信、崇尚和睦。

2.閱讀《桃花源記》,根據課文内容思考,文章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世界?

環境優美、遠離戰争、人民安居樂業,與外界互不幹擾——小國寡民(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道統世界。

3.注意:《桃花源記》内容梳理: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重探桃花源。

4.陶淵明描繪的世界是真的嗎?從哪裡能看出來?

不是真的,處處志之卻不複得路的現實已經說明桃花源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5.既然是虛假的,作者為什麼還要花費筆墨來描寫它?為什麼要描寫,因為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情況是截然相反的。陶淵明在文中表達桃花源的美好,以及漁人對這個世界的向往,其實就是含蓄地表達他對現實世界的不滿。

(二)主旨篇

《桃花源記》:這篇記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虛構了一個甯靜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繪了一副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表達了詩人對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從而抒發詩人渴望遠離世俗現實的的心情以及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大道之行也》:通過對理想中的社會的特征的描述,闡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作者對這個理想社會的向往,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寫作特色篇: `

《桃花源記》

(1) 層層設疑的寫法。

為了把桃花源捕寫成一個似有若無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層設疑的寫法。開頭雖然交代了故體出生的時間和地點,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隻說主人公是個漁人,姓名也無從查考。接着寫桃林奇景,似為人間所有,又似為人間所無,也不說出它的确切地點,因為漁人已“忘路之遠近”。寫桃林的通道更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漁人進入桃花源後,眼前出現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可是,後來漁人出而複尋,本已做好的記号卻又找不到了,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缥缈的世界。最後再虛寫一一筆,說高尚土劉子骥“欣然規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一絲希望,但劉子骥又“未果”而“病終”。這樣來,桃花源這個虛實難定的仙境就真的成為“千古之進"了,這種層層設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規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願望,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2)語言簡潔,清新自然。本文僅用三百餘字就異常形象地描繪了一個理想中的社會,從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寫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态,層層深人,井然有序,沒有一一句多餘的話。陶淵明的文章不事雕飾、樸素自然、接近口語,讀後卻令人有清新如畫、詩意盎然之感,這是他善于用樸素、清淡的語言來表現豐富深厚的意蘊的結果。

《大道之行也》

(1) 結構嚴謹,說理透徹。 文章第一層首先對“大同”社會進行綱領性說明,然後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最後總括井定名為“大同”,全面具體地展現了古人對美好社會的構想。(2)運用排比,突出氣勢。 本文語言氣勢強盛,一氣貫注,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文章通過運用排比手法來做到這一點。如“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等語句,句式整齊,節奏分明,增強了氣勢。

小組讨論:

比較《小石潭記》《嶽陽樓記》《醉翁亭記》的異同。

提示:

一、文章注重角度的不同。二、寫作背景不同。三、作者思想不同。四、作品要表達的思想不同。五、寫作目的不同。

不同點:

預設:第一、《大道之行也》注重于要改變社會的性質;《桃花源記》注重用虛構的故事來改變人們的思想;

第二、《大道之行也》寫于秦漢時期,摘錄于《禮記》;《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寫于東晉時期;

第三、作者思想不同。《大道之行也》的立足點是從整個社會的大局進行改造,是古人對于實現“大同”社會的渴望,對于未來充滿憧憬,思想比較積極。

陶淵明用“世外桃源”來揭示他自己對于官場污濁黑暗的批判,他的理想社會是人們找一個地方隐居起來,躲起來自成一國,不與外界溝通,較為消極。

第四,作品要表達的思想不同:

《大道之行也》描述沒有奸謀、盜賊的世道,政府統治下人才輩出,社會和睦,所有的人都能夠得到關愛,家庭美滿,人人能為這個“大同”社會出力。

《桃花源記》是一個虛構的故事,陶淵明希望在一個永無戰争的和平的世界,這個世界裡無需政府存在,隻要村民自治。他寫了一個有“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地方,這裡風景優美,人們悠閑自在。這裡“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小孩都怡然自樂,更何況是别人呢。

第五,寫作目的各不相同:

《大道之行也》是當時人們希望有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是對政府提出的期望。也是間接對春秋時期戰亂頻繁的批評。

《桃花源記》則是對東晉社會的間接批評,當時社會極端腐敗,統治者内部動蕩,統治者剝削和壓迫人民,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最黑暗的時期,戰亂多發,他幾次仕途和回歸田園生活讓他寫下了《桃花源記》,他描繪了一個現實無法找到的美好環境,以美景表現人們自己的思想,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東晉社會的間接批評。

相同點:

第一、《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記》所描寫的理想社會有某些相似之處。

《大道之行也》“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男有分,女有歸”和《桃花源記》的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類似,從中可以看出兩個理想社會裡,人人都有職業,都有美好的家庭,老人孩子過着悠閑自在的生活,人們十分和睦;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故外戶而不閉”和“村中聞有此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這兩個社會都是人人富裕,無私奉獻,不會計較,社會風氣良好。

第二、都借作者的筆表達了人民的不希望戰争,反對剝削,隻求和平的願望。

第三、都是一時無法實現的理想。如《桃花源記》在結尾暗示點明“世外桃源”的不存在。

六.習題鍊接,鞏固提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